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4389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设置在航行体的底板上,所述航行体尾部设有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开设在底板上,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空腔,所述空腔上还设有连接口,所述排气口通过空腔和连接口与大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提供一种利用航行体底部压力与大气压力存在压差以及气泡自身具有浮力的特性,将气泡在进入螺旋桨流场之前引入大气中,有效阻止了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

Device for preventing air bubble from entering propeller flow fiel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ntrol device to prevent avoiding bubbles into the propeller flow field, installed in the floor of vehicle, the vehicle is arranged at the tail part of the propeller, which comprises the exhaust port, wherein the exhaust outlet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late, the exhaust po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mpty cavity, the cavity. A connection port, wherein the exhaust port through the cavity and a connecting hole communicated with the atmospher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trong practicability, provides a method of vehicle bottom press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bble has its own buoyancy characteristics, the bubble before entering into the propeller flow field in the atmosphere, effectively prevent air bubbles from entering the propeller flow f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
本技术涉及舰艇、船舶航行安全
,特别是指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
技术介绍
气泡或气膜减阻在舰艇、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涉及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将影响螺旋桨性能的问题。如何控制气泡进入螺旋桨或推进器流场,是气泡或气膜减阻在实船运用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通常采用某种特殊方法将气体或气泡引入到这类航行体的底部形成紧贴物面的气膜或气液两相流动,改变固体壁面上流动边界层结构以及近壁处的流体密度,以实现舰艇、船舶等这类航行体减阻下降。但随着航行体的前进,引入的气体或气泡在近壁处与水参混流向尾流场,形成大小不一的气泡且伴随聚并或破碎运动,这些气泡将或多或少地进入螺旋桨流场。气泡流动伴随聚并或破碎运动将影响螺旋桨的性能甚至螺旋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实现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达到控制气泡进入螺旋桨或推进器流场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设置在航行体的底板上,所述航行体尾部设有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开设在底板上,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空腔,所述空腔上还设有连接口,所述排气口通过空腔和连接口与大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口设置在螺旋桨上游处。作为优选项,所述排气口设有多个,所述多个排气口在航行体行进方向上完全遮挡位于航行体船尾的螺旋桨。作为优选项,所述排气口为条形,所述条形排气口在航行体行进方向上完全遮挡位于航行体船尾的螺旋桨。更进一步地,所述空腔设置在航行体的舱体内,所述空腔为上下开口的长方体,所述连接口为上下开口的圆柱体。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提供一种利用航行体底部压力与大气压力存在压差以及气泡自身具有浮力的特性,将气泡在进入螺旋桨流场之前引入大气中,有效阻止了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航行体1、船头2、底板3、舱体4、螺旋桨5、螺旋桨上游6、排气口7、空腔8、连接口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设置在航行体1的底板3上,所述航行体1尾部设有螺旋桨5,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7,所述排气口7开设在底板3上,所述排气口7上连接有空腔8,所述空腔8上还设有连接口9,所述排气口7通过空腔8和连接口9与大气连通。所述排气口7设置在螺旋桨上游6处。所述空腔8设置在航行体1的舱体4内,所述空腔8为上下开口的长方体,所述连接口9为上下开口的圆柱体。所述排气口7设有多个,所述多个排气口7在航行体1行进方向上完全遮挡位于航行体1船尾的螺旋桨5。或者,所述排气口7为条形,所述条形排气口7在航行体1行进方向上完全遮挡位于航行体1船尾的螺旋桨5。实际使用时:实施例1:如图1所示,在位于底板3上螺旋桨上游6处开设垂直于舱外水流方向的一条连续的排气口7,排气口7在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空腔8位于舱内4与排气口7密封相连,空腔8在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开口9在空腔8上方并与大气相通,连接口9在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实施方式2:如图2所示,在位于底板3上螺旋桨上游6处开设垂直于舱外水流方向的多条缝不连续的排气口7,排气口7与水流方向垂直,排气口7在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空腔8位于舱内4与排气口7密封相连,空腔8在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连接口9在空腔8侧边并与大气相通,连接口9在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当航行体1在水面航行时,船头2与水面接触形成气泡,并沿着底板3向船尾方向移动,当气泡流经排气口7时,由于航行体1的底板3压力与大气压力存在压差以及气泡自身具有浮力的特性,气泡会由排气口7进入空腔8,再由连接口9进入大气,从而有效阻止了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以上所述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设置在航行体(1)的底板(3)上,所述航行体(1)尾部设有螺旋桨(5),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7),所述排气口(7)开设在底板(3)上,所述排气口(7)上连接有空腔(8),所述空腔(8)上还设有连接口(9),所述排气口(7)通过空腔(8)和连接口(9)与大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设置在航行体(1)的底板(3)上,所述航行体(1)尾部设有螺旋桨(5),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口(7),所述排气口(7)开设在底板(3)上,所述排气口(7)上连接有空腔(8),所述空腔(8)上还设有连接口(9),所述排气口(7)通过空腔(8)和连接口(9)与大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7)设置在螺旋桨上游(6)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气泡进入螺旋桨流场的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铮贺圣强王家楣陈顺怀熊鳌魁汪皓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