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3485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2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依次连接的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控制模块、升降压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采用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升降电压模块,在对市网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功率校正,电压变换之后产生用于车载充电机所需的稳定的低电压,且产生的电压具有可靠性高,转换效率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
本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
技术介绍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重要动力支撑部分主要有非车载和车载两种方式的充电模块,充电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来看,非车载充电机(充电桩)建设成本比较高、涉及技术范围广,用户无法依靠其对电动汽车自行充电;车载式充电机则具有便捷性、普适性等优点,但在可靠性、效率和控制精度方面仍存在着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因此,从全工况考虑和设计车载充电机、降低用户的对于电能的使用成本、提高充电机的电能利用率,是当前首要热点。目前电动汽车上的车载充电机通常包含多个功能模块:辅助电源、开关电源、主控制模块等,提供给每个模块的电源并不相同,需要多路电源的同时供电才可以正常工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目的在于使车载充电机内部各个模块及辅助单元所需的电源能够高效、可靠的得到稳定的电能供给。因此,提供一种可以使车载充电机内部各个模块及辅助单元所需的电源能够高效、可靠的得到稳定的电能供给的辅助电源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使车载充电机内部各个模块及辅助单元所需的电源能够高效、可靠的的得到稳定的电能供给的辅助电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依次连接的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控制模块、升降压模块。进一步地,整流电路包括熔断器、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其中,熔断器的一端与接线端子正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后形成第一节点;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负极连接后形成第二节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依次连接,形成桥式电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其中,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处形成第三节点,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处形成第四节点;第三节点形成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的两端分别与第四节点并联连接,且第一电阻的一端接地;并联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后的第四节点形成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包括以下优点:通过采用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升降电压模块,在对市网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功率校正,电压变换之后产生用于车载充电机所需的低电压,且产生的电压具有可靠性高,转换效率高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整流电路11、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2、控制模块13、升降压模块14。在本实施例中,整流电路11与市电输出连接,将市电输出的交流电通过采用整流电路11进行整流,将交流电转换为单向脉冲直流电。其中整流电路11主要由整流二极管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整流电路11的结构如图2所示。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整流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整流电路包括熔断器FU1、第一电容C11、第一二极管D111、第二二极管D112、第三二极管D113、第四二极管D114、第一电阻R131、第二电阻R132、第三电阻R133。其中,熔断器FU1的一端与接线端子正极J11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1的一端连接后形成第一节点A;第一电容C11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负极P111连接后形成第二节点B;第一二极管D111、第二二极管D112、第三二极管D113、第四二极管D114依次连接,形成桥式电路,第一二极管D111的正极连接至第一节点A,第一二极管D111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112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112的正极连接至第二节点B,第三二极管D113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112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113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11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114的负极与第一二极管D111的正极连接,其中,第一二极管D111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112的负极连接处为第三节点X,第三二极管D113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114的正极连接处为第四节点Y;第三节点X形成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OUT1;第一电阻R131、第二电阻R132、第三电阻R133的两端分别与第四节点Y并联连接,且第一电阻R131的一端接地;并联第一电阻R131、第二电阻R132、第三电阻R133后的第四节点形成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OUT2。其中,接线端子正极J111与接线端子负极P111用于与市电的火线与零线连接,OUT1与OUT2用于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2连接。通过采用二极管桥式整流电路,从而将电路中的交流电转换成单向脉动性直流电。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2用于解决因容性附在导致电流波形严重畸变而产生的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EMC)问题,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2用于对经过整流电路11的电流进行功率因数的提高,使得有功更高,减少无功电流,避免了线上功率浪费,从而减小线路损耗,改善电网供电质量。并且可以减少电流谐波对电网的影响,以提高电能的传输效率,使电路具有高效性特点。在本实施例中,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2可以采用UCC28019,UC3825等型号的芯片实现。控制模块13,采用带PFC(PowerFactorCorrection,功率因数校正)的单端正激PWM控制芯片FAN4800A,可获得较高的功率因数与较低的总谐波失真,其内部具有预定程序,通过内部预定程序控制升降压模块14输出电压的大小。升降压模块14,通过其内部集成的变压器及外围电路,利用其内部集成的变压器互感线圈的匝数不同,根据互感应原理,在控制模块13的控制下实现电压的升降,输出适合不同供电设备的电压,供不同的供电设备使用。从而就可以给车载充电机内部各个模块及辅助单元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供给。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压模块14可以采用MAX16990或者LM25118型号的芯片实现。本技术中的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采用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升降电压模块,在对市网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功率校正,电压变换之后产生用于车载充电机所需的稳定的低电压,且产生的电压具有可靠性高,转换效率高的特点。以上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依次连接的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控制模块、升降压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依次连接的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控制模块、升降压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熔断器、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其中,所述熔断器的一端与接线端子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后形成第一节点;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负极连接后形成第二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依次连接,形成桥式电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李泽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华烁高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