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338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1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电极;多条电极线,每个所述电极与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电性连接;控制芯片,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引脚;多条导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多条导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控制芯片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之内,所述多条导线与所述多个引脚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每条所述导线与电性连接至单个所述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同时电性连接。上述触控显示面板能够减少显示区的底端与控制芯片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touch panel includes a first substrate; a touch electrode layer disposed on the first substrat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spaced apart electrodes; a plurality of electrode lines, each of the at least two electrode and the electrode wir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 chip; the first substrat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pins;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on the first substrate, the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on the first substrate is located in the projection of the control chip within the projection of the first substrate, the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nd a plurality of pins corresponding electrically connected, each of the wires and electric connected to the single electrode and at least two of the electrode wir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can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ottom end of the display area and the control chip, and is favorable for the narrow frame design of the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使用该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触控技术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各种显示器上。电容性触控技术由于其耐磨损、寿命长,用户使用时维护成本低,并且可以支持手势识别及多点触控的优点而被广泛地使用。电容性触控技术根据不同对象之间的电容的检测方式,可以分为自电容式触控技术和互电容式触控技术。自电容式触控技术根据输入对象和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对象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的触控位置。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则根据输入对象导致的电极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对象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的触控位置。图1是现有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该触控显示面板采用自电容式触控技术,其包括:基板101′、位于基板101′上的多个触控电极1021′、多条电极线103′、控制芯片104′,其中,每个触控电极1021′与两条电极线103′电性连接,与单个触控电极1021′电性连接的两条电极线103′在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底端通过一条导线105′并联,然后该导线105′在扇出区(Fanout区)电性连接至控制芯片104′,由于显示区的底端与控制芯片104′之间增加电极线103′的并联设计,使得显示区的底端与控制芯片104′之间的距离较大,不利于窄边框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电极;多条电极线,每个所述电极与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电性连接;控制芯片,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引脚;多条导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多条导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控制芯片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之内,所述多条导线与所述多个引脚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每条所述导线与电性连接至单个所述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同时电性连接。可选地,每个所述电极与两条所述电极线电性连接。可选地,与每个所述电极电性连接的两条所述电极线彼此相邻。可选地,所述多个电极均为块状电极。可选地,所述多个电极呈矩阵结构排列。可选地,所述第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多条导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可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多个导电层,所述多个导电层同层间隔设置,所述导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导电层依次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每个所述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每条所述导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每个所述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电性连接至单个所述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中的至少一条电极线对应连接的导电层与一个引脚电性连接。可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栅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覆盖所述栅极的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源极、有源层和漏极;第一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源极、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漏极;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上且复用为所述触控电极层;第二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公共电极层;其中,所述导线与所述栅极同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栅极绝缘层同层,所述电极线与所述源极、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漏极同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同层,所述导电层与所述公共电极层同层,所述公共电极层通过位于第一层间绝缘层上的第三过孔与所述电极线的第一端电性连接。可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可选地,所述导电层和所述公共电极层为ITO层。可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多个导电层,所述多个导电层同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导线、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导电层依次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每个所述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每个所述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每条所述导线的一端电性连接,电性连接至单个所述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中的至少一条电极线对应连接的导电层与一个引脚电性连接。可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栅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覆盖所述栅极的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源极、有源层和漏极;第一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源极、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漏极;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上且复用为所述触控电极层;第二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公共电极层;其中,所述电极线与所述栅极同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栅极绝缘层同层,所述导线与所述源极、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漏极同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同层,所述导电层与所述公共电极层同层,所述公共电极层通过位于第一层间绝缘层和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三过孔与所述电极线的第一端电性连接。可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可选地,所述导电层和所述公共电极层为ITO层。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层为自电容电极层。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一方面将电性连接至单个电极的至少两条电极线的并联位置设置在控制芯片下方,能够减少显示区的底端与控制芯片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并联能够减小电极线的阻抗,优化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图1是现有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3A是图2的触控显示面板的S部分的一种放大图。图3B是图3A的触控显示面板沿A-A′线的一种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触控显示面板沿B-B′线的一种剖视图。图6A是图2的触控显示面板的S部分的另一种放大图。图6B是图6A的触控显示面板沿C-C′线的一种剖视图。图7是图4的触控显示面板沿B-B′线的另一种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电极;多条电极线,每个所述电极与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电性连接;控制芯片,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引脚;多条导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多条导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控制芯片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之内,所述多条导线与所述多个引脚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每条所述导线与电性连接至单个所述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同时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电极;多条电极线,每个所述电极与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电性连接;控制芯片,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包括多个引脚;多条导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多条导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控制芯片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之内,所述多条导线与所述多个引脚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每条所述导线与电性连接至单个所述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同时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极与两条所述电极线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与每个所述电极电性连接的两条所述电极线彼此相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均为块状电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呈矩阵结构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多条导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多个导电层,所述多个导电层同层间隔设置,所述导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导电层依次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每个所述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每条所述导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每个所述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每条所述电极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电性连接至单个所述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电极线中的至少一条电极线对应连接的导电层与一个引脚电性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栅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覆盖所述栅极的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源极、有源层和漏极;第一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源极、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漏极;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上且复用为所述触控电极层;第二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公共电极层;其中,所述导线与所述栅极同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栅极绝缘层同层,所述电极线与所述源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雷鸣徐鑫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