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3308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1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其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用于封框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用于支撑所述外壳的金属骨架,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地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封框胶外侧的导体单元,所述导体单元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基板和/或下基板连接,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将外壳内的金属骨架复用为静电导出的路径,可不需要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得静电路径具有较小的电阻,有效避免了静电因传输路径不够而击穿绝缘层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装置的制作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显示产品常规的去静电方法是使用高电阻的二极管将显示基板上的电极引到PCB(印刷线路板)的地线上。由于显示屏向超薄窄边的方向发展,使得走线布置空间十分有限,接地线的线幅一般被制作的较窄,这样一来显示屏短边方向上的接地线的电阻为千欧姆量级,静电放电的电压可达到为10KV~100KV量级,可能会发生放电路径不够而击穿绝缘层的情况(静电难以传输释放),并且这种风险,在远离PCB的位置更加容易发生。上述问题已在信赖性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会影响到显示屏的使用寿命,有鉴于此,当前亟需一种全新的去静电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低电阻路径的去静电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用于封框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壳,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用于支撑所述外壳的金属骨架,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地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封框胶外侧的导体单元,所述导体单元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基板和/或下基板连接,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其中,所述下基板设置有公共电极线和覆盖所述公共电极线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括有位于所述封框胶外侧的过孔;所述导体单元包括: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公共电极线连接的导电连接线。其中,所述导体单元还包括:覆盖所述导电连接线的导电胶,所述导电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其中,所述上基板设置有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封框胶的外侧,所述导电胶与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封框胶外侧的一部分接触。其中,与所述下基板绑定设置的印刷线路板,所述导电单元位于所述下基板远离所述印刷线路板的一侧。其中,所述金属骨架通过双线二极管连接地线。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显示面板的步骤和使用外壳封框所述显示面板的步骤;其中,使用外壳封框所述显示面板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外壳内部设置金属骨架,以支撑所述外壳,并将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地线;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封框胶外侧设置导体单元的步骤,所述导体单元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基板和/或下基板连接,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其中,制作显示面板的步骤包括:在下基板上设置公共电极线和覆盖所述公共电极线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括有位于封框胶外侧的过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封框胶外侧的设置导体单元的步骤,包括:在所述下基板上形成导电连接线,所述导电连接线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公共电极线连接。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封框胶外侧设置导体单元的步骤,还包括:形成覆盖所述导电连接线的导电胶,所述导电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其中,制作显示面板的步骤还包括:在上基板设置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封框胶的外侧;其中,所述导电胶与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封框胶外侧的一部分接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将外壳内的金属骨架复用为静电导出的路径,可不需要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得静电路径具有较小的电阻,有效避免了静电因传输路径不够而击穿绝缘层的现象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针对现有的去静电方案因静电导出路径的线幅较窄使得电阻较大而容易发生击穿绝缘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显示面板(包括下基板1和上基板2)、用于封框显示面板的外壳3,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外壳3内部,用于支撑外壳3的金属骨架4,该金属骨架4连接地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封框胶5外侧的导体单元6,所述导体单元6与显示面板的上基板2和/或下基板1连接,并与金属骨架4连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将外壳内的金属骨架复用为静电导出的路径,可不需要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得静电路径具有较小的电阻,有效避免了静电因传输路径不够而击穿绝缘层的现象发生。下面结合实现方式对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进行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导体单元6可以与显示面板的上基板2连接,也可以与显示面板的下基板1连接,与上基板2连接可消除上基板2的静电,同理与下基板1连接则可以消除下基板1的静电。因此作为一个较佳的实现方式,导体单元6应同时连接上基板2和下基板1,从而达到更好的静电导出效果。具体地,针对下基板1的去静电方式,本实施例在该下基板1上设置有公共电极线11和覆盖公共电极线11的绝缘层12,绝缘层12包括有位于封框胶5外侧的过孔(图中椭圆形虚线处);其中,导体单元6包括:通过上述过孔与公共电极线11连接的导电连接线61。从上述结构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导体单元6可以消除公共电极线11上的静电。当然,在上述基础之上,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导体单元6还包括:覆盖导电连接线61的导电胶62,该导电胶62与金属骨架4连接。显然,导电胶62具有密封作用,能够密封绝缘层12上的过孔,从而防止公共电极线11以及导电连接线61被氧化。在实际应用中,导电胶62可以很易于涂覆设置,特别适用于将导电连接线61与金属骨架4电连接,因此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当然,本实施例也并不限于只能是使用导电胶62连接金属骨架4与导电连接线61,任何电连接方式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对于上基板2去静电方案,则本实施例的上基板2设置有黑矩阵21图1中没有画出21,其中,该黑矩阵21至少一部分位于封框胶5的外侧;导电胶62与黑矩阵21位于封框胶5外侧的一部分接触,从而将黑矩阵21电连接金属骨架4,以达到去静电功能。经不断验证发现,当用户与屏幕接触的过程中,身体上的生物静电会从上基板2的黑矩阵21导入至显示面板的内部。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使用导体单元6将黑矩阵21电连接至金属骨架4上可有效避免静电影响显示面板显示画面,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好体验效果。下面结合实际应用对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进行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印刷线路板PCB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下侧,则导电单元6位于下基板远离印刷线路板PCB的一侧,从而避免干扰印刷线路板PCB所加载的现有信号。作为较佳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的导电单元6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显示面板左右两侧的上方,每个导电单元6在其设置区域处的绝缘层上对应过孔设置,从而使其导电连接线通过对应的过孔与公共电极线连接。可以知道的是,本实施例的去静电方案可以与现有的去静电方案相互兼容,通过上文介绍可以知道,一般静电击穿更容易发生在远离印刷线路板PCB的一侧,因此当本实施例的导电单元6与印刷线路板PCB远离设置可以弥补现有去静电方案的缺陷。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上述实际应用中具有以下优点:1)增加了新的导体单元和放电路径(金属骨架作为静电导出路径,使得ESD发生风险降低;2)本实施例的金属骨架是围绕显示区域的框体,地线与金属骨架连接,从而使得地线设置限制得到了放宽;3)降低静电对PCB及其附近电子器件的冲击和损害。以上是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导电单元并不一定只限于通过黑矩阵与上基板连接,作为其他可行方案,还可以是与上基板的彩色滤光片和/或绝缘层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用于封框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用于支撑所述外壳的金属骨架,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地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封框胶外侧的导体单元,所述导体单元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基板和/或下基板连接,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用于封框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用于支撑所述外壳的金属骨架,所述金属骨架连接地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封框胶外侧的导体单元,所述导体单元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基板和/或下基板连接,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基板设置有公共电极线和覆盖所述公共电极线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括有位于所述封框胶外侧的过孔;所述导体单元包括: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公共电极线连接的导电连接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单元还包括:覆盖所述导电连接线的导电胶,所述导电胶与所述金属骨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板设置有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封框胶的外侧,所述导电胶与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封框胶外侧的一部分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下基板绑定设置的印刷线路板,所述导电单元位于所述下基板远离所述印刷线路板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骨架通过双线二极管连接地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峰马小叶王锡平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