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9683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包括第一、第二传力结构,二期主体结构底部设有紧密连接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与二期主体结构连接侧的一期主体结构外围设置有一期围护结构,第二传力结构位于一期围护结构顶部与第二底板之间,第一底板下方为第一传力结构,第一传力结构一侧紧靠一期围护结构,第一、第二传力结构紧密嵌合,第一和第二传力结构之间设有防水卷材,其两侧延伸与一、二期主体结构外围的防水卷材连续。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抗浮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提供抗浮的同时能保证防水卷材在接口处连续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浮能力和防水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容易、成本低廉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使其能够提供抗浮力的同时保证防水卷材连续铺设,,以便满足地下建筑物的抗浮及防水的需要。
技术介绍
在地下结构工程施工中,由于分期交通疏解及管线迁改要求、周边环境保护、施工工期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将地下结构分期施工,基坑分区支护,通常采用一期围护结构(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的分坑桩。二期主体结构与一期主体结构连接范围内需要凿除一期围护结构,施工接口结构,使二期主体与一期主体结构贯通一体。由于一期主体结构外接二期主体结构,在接口范围内需要凿除大量一期围护结构(墙),造成接口处二期主体结构底板下大量的一期围护结构(墙)埋入地下,因结构抗浮需要,现行一般习惯做法是将二期主体结构底板下桩(墙)体与底板连接,桩(墙)顶钢筋锚入底板。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1)防水卷材在锚入位置中断,结构防水须特殊处理,(2)连接处紧贴一期主体结构与二期主体结构施工缝,防水效果无法保证。由于存在上述缺陷和不足,本领域亟需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设计一种抗浮防水结构,使其能够提供抗浮力的同时保证防水卷材连续铺设,以便满足地下建筑物的抗浮及防水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其中结合地下建筑物的一期主体结构和二期主体结构之间接口跨度大的特点,相应设计了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并通过对地下建筑物的一期主体结构、二期主体结构、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及其布置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相应可有效提供抗浮的同时保证防水卷材连续铺设,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容易、成本低廉等优点,因而适用于主体结构分期施工,基坑分区支护、围护结构参与抗浮的地下建筑物的结构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位于相邻的一期主体结构与二期主体结构底板的接口处,该二期主体结构底部铺设有紧密连接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接口下方设置有一期围护结构,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位于所述一期围护结构顶部与第二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底板下方设置有第一传力结构,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一侧紧靠所述一期围护结构,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与第一传力结构紧密嵌合,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之间铺设防水卷材,该防水卷材两侧延伸与所述一期主体结构和二期主体结构外围的防水卷材搭接形成连续的整体。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力结构纵向截面为L型,所述第二传力结构纵向截面为矩形。较多的比较表明,采用L型结构和矩形结构嵌合,能够将第一、第二传力结构之间紧密嵌合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一期围护结构进行抗浮,有效地实现抗浮力的传递,而且该结构易于施工,成本低廉。优选地,所述一期主体结构与一期围护结构之间铺设有第一防水卷材,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与第二底板之间铺设有第四防水卷材,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底部和侧面铺设有第二防水卷材,所述第一底板底部铺设有第三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第四防水卷材、第二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之间连续不间断。通过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的设置,能够让一期围护结构参与抗浮的同时实现防水卷材的连续铺设,避免防水卷材中断,从而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抗浮能力和防水效果,降低了连接处的施工难度。优选地,所述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之间设置有企口施工缝,该企口施工缝处还设置有钢板止水带,加强施工缝防水。优选地,所述一期主体结构和第二底板之间的施工缝处设置有注浆管和止水胶做防水处理。通过在施工缝处设置钢板止水带、注浆管和防水胶做防水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强整个抗浮结构的防水效果,以满足地下建筑物的防水需求。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物抗浮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一期围护结构,在一期围护结构内开挖一期基坑,并在一期基坑内铺设第一防水卷材并回筑一期主体结构;S2施工二期围护结构,在二期围护结构内开挖二期基坑,并在二期基坑底部与一期围护结构的交接处开挖第一传力结构的基坑,在第一传力结构的基坑内铺设第二防水卷材,在第一底板底部铺设第三防水卷材;S3在第二防水卷材、第三防水卷材上回筑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一底板,然后浇筑二期主体结构的侧墙和顶板的先浇部分;S4凿除第一传力结构顶标高以上的一期围护结构,在剩余的一期围护结构顶部施工第二传力结构,使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与第一传力结构相互嵌合,并在第二传力结构顶部铺设第四防水卷材;S5将第一防水卷材、第四防水卷材、第二防水卷材和第三防水卷材之间可靠搭接使其连续,并在第四防水卷材上施工第二底板,然后回筑二期主体结构侧墙以及顶板的后浇部分,完成整个抗浮防水结构的施工。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力结构纵向截面为L型,所述第二传力结构纵向截面为矩形。较多的比较表明,采用L型结构和矩形结构嵌合,在保证防水卷材在两传力结构之间连续铺设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二期主体结构底板下剩余的一期围护结构进行抗浮,有效地实现抗浮力的传递,而且该结构易于施工,成本低廉。优选地,所有防水卷材在施工时均在接口处甩搓并保护。通过建造时在接口处甩搓保护,便于后续将几段防水卷材进行搭接,实现良好的防水效果,同时降低了施工的难度。优选地,所述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之间设置有企口施工缝,该企口施工缝处还设置有钢板止水带,加强施工缝防水。优选地,所述一期主体结构和第二底板之间的施工缝处设置有注浆管和止水胶做防水处理。通过在施工缝处设置钢板止水带、注浆管和防水胶做防水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强整个抗浮结构的防水效果,以满足地下建筑物的防水需求。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进一步优点和有益效果:(1)专利技术结合地下建筑物的一期主体结构和二期主体结构之间接口跨度大的特点,相应设计了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并通过对地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能够利用二期主体结构底板下剩余的的一期围护结构参与抗浮,提高建筑物的抗浮能力,同时通过防水卷材的连续铺设,相应可有效解决防水卷材中断导致的防水效果差的问题,能够保证良好的结构防水效果,因而适用于地下结构分期施工,基坑分区支护、围护结构参与抗浮的地下建筑物的结构系统。(2)为了利用底板下围护结构参与抗浮,同时保证良好的结构防水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抗浮防水结构方案,在一期围护结构顶部和二期主体结构底板底部分别设置传力结构,通过一期围护结构顶部设置的第二传力结构反压二期主体结构底板下L型第一传力结构,通过采用L型结构和矩形结构嵌合,在保证防水卷材在两传力结构间连续铺设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底板下围护结构进行抗浮,有效地实现抗浮力的传递,将抗浮力传递给主体结构。同时第一传力结构在接口处第二底板回筑前,能将第一底板水平力及时的传递给一期围护结构及主体结构。(3)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的设置,在抗浮力传递过程中,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之间无任何钢筋连接,防水卷材能在两者间连续铺设,避免防水卷材中断,从而大大提高了结构的防水效果,降低了连接处的施工难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力结构(4)和第二传力结构(6),其中: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和第二传力结构(6)位于相邻的一期主体结构(2)与二期主体结构底板的接口处,该二期主体结构底部设有紧密连接的第一底板(5)和第二底板(7),接口下方设置有一期围护结构(1),所述第二传力结构(6)位于所述一期围护结构(1)顶部与第二底板(7)之间,所述第一底板(5)下方设置有第一传力结构(4),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一侧紧靠所述一期围护结构(1),所述第二传力结构(6)与第一传力结构(4)紧密嵌合,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和第二传力结构(6)之间铺设防水卷材,该防水卷材两侧延伸与所述一期主体结构(2)和二期主体结构外围的防水卷材搭接形成连续的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力结构(4)和第二传力结构(6),其中: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和第二传力结构(6)位于相邻的一期主体结构(2)与二期主体结构底板的接口处,该二期主体结构底部设有紧密连接的第一底板(5)和第二底板(7),接口下方设置有一期围护结构(1),所述第二传力结构(6)位于所述一期围护结构(1)顶部与第二底板(7)之间,所述第一底板(5)下方设置有第一传力结构(4),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一侧紧靠所述一期围护结构(1),所述第二传力结构(6)与第一传力结构(4)紧密嵌合,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和第二传力结构(6)之间铺设防水卷材,该防水卷材两侧延伸与所述一期主体结构(2)和二期主体结构外围的防水卷材搭接形成连续的整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纵向截面为L型,所述第二传力结构(6)纵向截面为矩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浮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期主体结构(2)与一期围护结构(1)之间铺设有第一防水卷材(201),所述第二传力结构(6)与第二底板(7)之间铺设有第四防水卷材(701),所述第一传力结构(4)的底部和侧面铺设有第二防水卷材(401),所述第一底板(5)底部铺设有第三防水卷材(501),所述第一防水卷材(201)、第四防水卷材(701)、第二防水卷材(401)和第三防水卷材(501)之间连续不间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浮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5)和第二底板(7)之间设置有企口施工缝(503),该企口施工缝(503)处还设置有钢板止水带(504)。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浮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期主体结构(2)和第二底板(7)之间的施工缝设置有注浆管(704)和止水胶(705)做防水处理。6.一种地下建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汉凯罗会平蔡建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