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岩灌注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7926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嵌岩灌注桩,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其结构设计合理、施工难度小、成本低。钢筋骨架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上部管体、下部管体依次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顶部上管体与顶部下管体固定并连通,顶部上管体的直径小于顶部下管体的直径;喇叭状管体的侧壁上开有喇叭状管体通孔;下部管体的侧壁上开有下部管体通孔;上部管体的外管壁设置有凸块,内管壁上设有凹槽;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和上部管体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在支撑架上开有连接孔,支撑架通过连接孔套设在顶部上管体上;连接孔的直径大于顶部上管体的直径,但小于顶部下管体的直径;支撑架上开有支撑架通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嵌岩灌注桩
本技术涉及一种嵌岩灌注桩,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灌注桩是直接在所设计的桩位上开孔,成孔后在孔内加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成。由于具有施工时无振动、无挤土、噪音小、宜于在城市建筑物密集地区使用等优点,灌注桩在施工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嵌岩灌注桩就是能够嵌入岩石的灌注桩。现有技术的嵌岩灌注桩是底部整体嵌入岩石中的,需要在岩石上打直径很大的孔,施工难度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施工难度小、成本低的嵌岩灌注桩。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嵌岩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骨架、支撑管、上部混凝土桩、下部混凝土桩和支撑架;钢筋骨架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支撑管由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上部管体和下部管体组成;顶部管体的底部与喇叭状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的底部与上部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上部管体的底部与下部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顶部管体由顶部上管体和顶部下管体组成,顶部上管体的底部与顶部下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顶部上管体的直径小于顶部下管体的直径;喇叭状管体的侧壁上开有喇叭状管体通孔;下部管体的侧壁上开有下部管体通孔;上部管体的外管壁设置有凸块,内管壁上设有凹槽;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和上部管体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下部混凝土桩固定在支撑管内,且与上部混凝土桩固定构成一体;在支撑架上开有连接孔,支撑架通过连接孔套设在顶部上管体上;连接孔的直径大于顶部上管体的直径,但小于顶部下管体的直径;支撑架上开有支撑架通孔。本技术所述的凸块为环状,环绕上部管体的外管壁。本技术所述的凸块的顶面和底面均为倾斜状。本技术所述的凹槽为环状,环绕支撑管的内管壁。本技术所述的凹槽的顶面和底面均为倾斜状。本技术所述的钢筋骨架包括竖向钢筋、横向钢筋和箍筋;竖向钢筋为多根,竖向设置且呈环状排列;箍筋环绕固定在竖向钢筋上;横向钢筋固定在竖向钢筋上;横向钢筋为多根,呈纵横交叉设置成网状。本技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技术用支撑管嵌入岩石,打孔直径小,施工难度小,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支撑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支撑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包括钢筋骨架1、支撑管2、上部混凝土桩3、下部混凝土桩4和支撑架16。钢筋骨架1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3内。钢筋骨架1包括竖向钢筋5、横向钢筋6和箍筋7。竖向钢筋5为多根,竖向设置且呈环状排列。箍筋7环绕固定在竖向钢筋5上。横向钢筋6固定在竖向钢筋5上。横向钢筋6为多根,呈纵横交叉设置成网状。横向钢筋6提供更好的承载。支撑管2由顶部管体8、喇叭状管体9、上部管体10和下部管体11组成;顶部管体8的底部与喇叭状管体9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9的底部与上部管体10的顶部固定并连通,上部管体10的底部与下部管体11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9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顶部管体8由顶部上管体18和顶部下管体19组成,顶部上管体18的底部与顶部下管体19的顶部固定并连通,顶部上管体18的直径小于顶部下管体19的直径,使得顶部管体8呈阶梯管形。喇叭状管体9的侧壁上开有喇叭状管体通孔14。喇叭状管体9使得在灌浆时混凝土浆更容易进入直径较小的下部管体11,可防止下部管体11内出现空洞。混凝土浆通过喇叭状管体通孔14可流到喇叭状管体9外侧下方,防止喇叭状管体9外侧下方出现空洞。下部管体11的底部开口;下部管体11的侧壁上开有下部管体通孔15。灌浆时混凝土浆可通过下部管体11底部的开口和下部管体通孔15与岩石固定,使得本技术更牢固。上部管体10的外管壁设置有凸块12。凸块12为环状,环绕上部管体10的外管壁。凸块12的顶面和底面均为倾斜状,一是可以增大与上部混凝土桩3之间的接触面,二是可以防止出现灌浆死角。上部管体10的内管壁上设有凹槽13。凹槽13为环状,环绕支撑管2的内管壁。凹槽13的顶面和底面均为倾斜状,,一是可以增大与上部混凝土桩3之间的接触面,二是可以防止出现灌浆死角。顶部管体8、喇叭状管体9和上部管体10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3内。凸块12和凹槽13增大了支撑管2与上部混凝土桩3之间的接触面,且对支撑管2与上部混凝土桩3之间的轴向移动趋势构成阻力,使得支撑管2与上部混凝土桩3之间更为牢固,不易脱离。下部混凝土桩4固定在支撑管2内,且与上部混凝土桩3固定构成一体。在支撑架16上开有连接孔17,支撑架16通过连接孔17套设在顶部上管体18上将所有支撑管2连接起来。连接孔17的直径大于顶部上管体18的直径,但小于顶部下管体19的直径,这样支撑架16就可以通过连接孔17套设在顶部上管体18上而不会掉下来。在灌浆时,混凝土浆会对支撑管2造成冲击,而支撑架16将所有支撑管2连接起来就可以分摊该冲击,防止某个支撑管2收到冲击过大而出现松动。支撑架16的中部开有支撑架通孔20,混凝土浆通过支撑架通孔20可流到支撑架16下方,防止支撑架16下方出现空洞。本实施例的施工成型过程如下:1、在岩层上按照设计规格钻孔;2、将下部管体11插入孔中固定;3、将支撑架16套设在顶部上管体18上将所有支撑管2连接起来;4、在土坑中放入钢筋骨架1;5、开始灌浆,混凝土浆从土坑上方灌入,从顶部管体8的顶部流入支撑管2,依次经过喇叭状管体9、上部管体10后到达下部管体11;6、将整个土坑灌满;等混凝土浆凝固后构成上部混凝土桩3和下部混凝土桩4。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而且,本技术各部分所取的名称也可以不同,凡依本技术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嵌岩灌注桩

【技术保护点】
一种嵌岩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骨架、支撑管、上部混凝土桩、下部混凝土桩和支撑架;钢筋骨架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支撑管由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上部管体和下部管体组成;顶部管体的底部与喇叭状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的底部与上部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上部管体的底部与下部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顶部管体由顶部上管体和顶部下管体组成,顶部上管体的底部与顶部下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顶部上管体的直径小于顶部下管体的直径;喇叭状管体的侧壁上开有喇叭状管体通孔;下部管体的侧壁上开有下部管体通孔;上部管体的外管壁设置有凸块,内管壁上设有凹槽;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和上部管体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下部混凝土桩固定在支撑管内,且与上部混凝土桩固定构成一体;在支撑架上开有连接孔,支撑架通过连接孔套设在顶部上管体上;连接孔的直径大于顶部上管体的直径,但小于顶部下管体的直径;支撑架上开有支撑架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岩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骨架、支撑管、上部混凝土桩、下部混凝土桩和支撑架;钢筋骨架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支撑管由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上部管体和下部管体组成;顶部管体的底部与喇叭状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的底部与上部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上部管体的底部与下部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喇叭状管体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顶部管体由顶部上管体和顶部下管体组成,顶部上管体的底部与顶部下管体的顶部固定并连通,顶部上管体的直径小于顶部下管体的直径;喇叭状管体的侧壁上开有喇叭状管体通孔;下部管体的侧壁上开有下部管体通孔;上部管体的外管壁设置有凸块,内管壁上设有凹槽;顶部管体、喇叭状管体和上部管体埋设于上部混凝土桩内;下部混凝土桩固定在支撑管内,且与上部混凝土桩固定构成一体;在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余晓栋黄效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欣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