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体、转印带、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789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状体、转印带、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表面电阻维持性和清洁维持性的管状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管状体(10)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在表层部中,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为40质量%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状体、转印带、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状体、转印带、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无缝带,其特征在于,其含有:含有硅氧烷键的聚醚酰亚胺;选自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热塑性氟树脂和液晶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以及导电性赋予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无端管状带,其是含有硅氧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或硅氧烷改性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无端管状带,其特征在于,该无端管状带的表面侧具有聚酰亚胺的性质、其背面侧具有硅酮的性质,并且为物性在从表面侧到背面侧的厚度方向连续地变化的梯度材料。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管状体,其由包含非晶性硅酮改性热塑性树脂、聚苯硫醚树脂和导电剂的树脂层的单层体构成、或者由至少具有上述树脂层的2层以上的层积体构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021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7219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535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状体,其中,与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中的仅任一种聚醚酰亚胺和导电剂的管状体相比或者与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而表层部中的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小于40质量%的管状体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管状体兼具表面电阻维持性和清洁维持性。【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下述手段。第1专利技术为一种管状体,其中,该管状体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在表层部中,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为40质量%以上。第2专利技术为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管状体,其进一步包含含硅颗粒。第3专利技术为第1或第2专利技术所述的管状体,其中,上述导电剂的平均一次粒径为30nm以下。第4专利技术为第1~3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管状体,其中,在上述表层部中,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为80质量%以下。第5专利技术为一种转印带,其包含第1~4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管状体。第6专利技术为一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上安装和拆卸的转印单元,其具备第5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印带、以及以施加张力的状态架设上述转印带的2个以上的辊。第7专利技术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图像保持体;对上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在充电后的上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潜像的潜像形成单元;利用色调剂对上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的显影单元;将在上述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的上述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具有第5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印带;以及对转印至上述记录介质的上述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单元。【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1专利技术,可提供与如下管状体相比兼具表面电阻维持性和清洁维持性的管状体:所述用于比较的管状体是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中的仅任一种聚醚酰亚胺和导电剂的管状体、或者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而表层部中的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小于40质量%的管状体。根据第2专利技术,与不包含含硅颗粒的情况相比,可提供清洁维持性提高的管状体。根据第3专利技术,与导电剂的平均一次粒径大于30nm的情况相比,可提供表面电阻维持性提高的管状体。根据第4专利技术,可提供与如下情况相比清洁维持性提高的管状体,所述情况是表层部中的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大于80质量%的情况。根据第5或第6专利技术,可提供与如下情况相比兼具表面电阻维持性和清洁维持性的转印带或转印单元:使用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中的仅任一种聚醚酰亚胺和导电剂的管状体、或者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而表层部中的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小于40质量%的管状体作为转印带的情况。根据第7专利技术,可提供与如下情况相比在反复进行图像形成时抑制电阻变动引起的图像浓度变化和条纹状图像缺陷发生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中的仅任一种聚醚酰亚胺和导电剂的管状体、或者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而表层部中的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小于40质量%的管状体作为转印带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单元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示意性构成图。【符号说明】10管状体(管状带)100图像形成装置101a、101b、101c、101d图像保持体102a、102b、102c、102d充电装置103a、103b、103c、103d显影装置104a、104b、104c、104d图像保持体清洁装置105a、105b、105c、105d一次转印辊106a、106b、106c、106d支承辊107中间转印带107b转印单元(带单元)108对置辊109二次转印辊110定影装置111驱动辊112中间转印带清洁刮板113中间转印带清洁刷114a、114b、114c、114d曝光装置115记录介质116二次转印带130转印单元131驱动辊132从动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所附的附图对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省略符号。[管状体]本实施方式的管状体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在表层部中,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为40质量%以上。在下文中,有时将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简称为“聚醚酰亚胺”,将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合在一起称为“全部聚醚酰亚胺成分”。本实施方式的管状带10兼具表面电阻维持性和清洁维持性。其原因尚不确定,但推测是由于下述原因。在具备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导电剂的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若反复进行图像形成,则容易由于电负荷(電気的な負荷)(放电产生的负荷)而产生转印带的电阻变动(电阻降低)。转印带的电阻降低是图像浓度变化的原因。另外,若在转印带有色调剂残留或者有放电生成物等异物附着,则会产生色调剂图像向记录介质的转印不良(例如条纹状图像缺陷),因而需要进行利用刮板、毛刷等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状体、转印带、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状体,其中,该管状体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在表层部中,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为40质量%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18 JP 2016-0291731.一种管状体,其中,该管状体包含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以及导电剂,在表层部中,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以外的聚醚酰亚胺的总含量为40质量%以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体,其中,该管状体进一步包含含硅颗粒。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状体,其中,上述导电剂的平均一次粒径为30nm以下。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中,在上述表层部中,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硅氧烷改性聚醚酰亚胺和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岛智雄大士文男大森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