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服上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645 阅读:4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运动服上衣,该运动服上衣包括袖片和侧身衣片,在所述袖片与侧身衣片的腋下连接处连接有拼片,该拼片至少从腋下中心点向袖笼夹圈两侧及袖片外端延伸,该拼片从腋下中心点到袖笼夹圈两侧的尺寸均为袖笼夹圈整圈尺寸的1/8-1/12,该拼片从腋下向袖片外端延伸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0cm。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运动服上衣,由于位于所述袖片与侧身衣片的腋下连接处的上述拼片结构,在穿着者高举手臂时,衣袖的向上运动带动上述拼片的伸展,从而吸收了衣袖对侧身衣片的拉动和牵引,并且由于侧身衣片没有被牵引,反过来也不会对衣袖的上移运动产生妨碍,即不会对穿着者的动作产生妨碍。(*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服装,具体地说,涉及服装中的上衣,特别是运动服 上衣。
技术介绍
服装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以前的服装采用平面裁剪方法,简单地按照人 体外轮廓形状裁剪衣片,然后缝制成服装。这种方法裁剪后制成的服装能够解 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在合体舒适性、美观性以及基本活动的便利性等 方面存在不足。现代的裁剪方法对以往的裁剪方法做了很大改进,釆用了立体 裁剪方法,能够根据人体的立体结构以及一般运动需求进行裁剪,这种方法裁 剪后缝制成的衣服在服装的美观性、合体舒适性以及一般活动的便利性等方面 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目前的服装结构没有考虑人体在体育运动或日常活动中的某些动作 要求,造成现有的服装对人们在体育或日常运动等活动中进行的某些动作产生 妨碍或不便。在体育运动中或者日常活动中,人们有时需要将手臂举高,例如, 在抓取放置在较高位置处的物品时或者在举拍击球时,随着手臂的举高,手臂 的动作会带动衣袖部分升高,从而带动衣服的腋下部分的上移,进一步会拉动 相应的上衣侧片上移。而上衣侧片反过来对手臂的动作产生阻碍,特别是在体 育比赛等活动中,导致人们运动的变形。另外,由于手臂的高举动作导致的上 衣侧片的上移,造成衣服侧身部分的变形,在美观性方面也造成影响。图io—ii为穿着中的现有服装中的上衣在举臂前和举臂后的对比视图。 图IO所示为现有服装中的上衣在穿着时在举臂前的示意图,同时选取A点代表 腋下部位,选取B点为衣袖上的某一部位(例如手腕处),并选取C点为上衣的侧身衣片上的某一部位(例如为衣襟下端部)。图11所示为现有服装中的上衣在穿着时在举臂后的示意图。在举臂后,上衣中的原来的c点部位向上移动到C'部位,造成上衣侧身部分的变形,从而反过来阻碍举臂动作。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服装结构,以克服目前的服装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服装结构,具体来说是运动服上衣, 该运动服上衣能够适应穿着者的例如举臂等某些特定运动,以避免对穿着者的 运动产生妨碍,并且使运动服上衣的其他部分在举臂时保持原来的外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运动服上衣,包括袖片和侧身衣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袖片与侧身衣片的腋下连接处连接有拼片,该拼片至少从腋下中心点向 袖笼夹圈两侧及袖片外端延伸,该拼片从腋下中心点到袖笼夹圈两侧的尺寸均在袖笼夹圈整圈尺寸的1/8-1/12的范围内,该拼片从腋下中心点向袖片外端延 伸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0cm。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运动服上衣,由于位于所述袖片与侧身衣片的腋下 连接处的上述拼片结构,在穿着者高举手臂时,衣袖的向上运动带动上述拼片 的伸展,从而吸收了衣袖对侧身衣片的拉动和牵引,并且由于侧身衣片没有被 牵引,反过来也不会对衣袖的上移运动产生妨碍,即不会对穿着者的动作产生 妨碍。在本技术的运动服上衣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拼片延伸至袖片的 最夕卜端。在本技术的运动服上衣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拼片还从腋下向侧 身衣片下端延伸。在本技术的运动服上衣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拼片从腋下一直延 伸至侧身衣片的最下端。在本技术的运动服上衣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拼片从腋下分别向袖片和侧身衣片延伸,并分别延伸至袖片的最外端和侧身衣片的最外端。在本实 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所述侧身衣片包括前身衣片和后身衣片,所述拼片 和前身衣片的连接缝与拼片和袖片前侧的连接缝之间的弯折角度,大于所述拼 片和后身衣片连接缝与拼片和袖片的后侧连接缝之间的弯折角度。在本实施方 式中,作为另一个例子,所述拼片和前身衣片连接缝与拼片和袖片的前侧连接 缝之间的弯折角度,大于所述拼片和后身衣片连接缝与拼片后袖片的后侧连接缝之间的弯折角度15—30度。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所述拼片和前身衣片连接缝 与拼片和袖片的前侧连接缝之间的弯折角度为115 — 15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再一个例子,所述的袖片包括过肩袖片以及连接于过肩袖片两侧的前侧袖 片和后侧袖片,所述的前侧袖片与前身衣片由一整片构成,所述后侧袖片与后 身衣片由一整片构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应用本技术的变形例1; 图5为应用本技术的变形例2; 图6为应用本技术的变形例3; 图7为应用本技术的变形例4;图8为应用本技术的变形例5; 图9为应用本技术的变形例6;图io—ii为穿着中的现有服装中的上衣在举臂前和举臂后的对比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并不代表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的意图。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 用于帮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 例尺寸,关于比例尺寸的限定由具体的技术特征描述来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 来实施本技术。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详细描述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运动服上衣,包括袖片1和侧身衣片2。通常情况下,侧身衣片由前身衣片和后身衣片构成,前身衣片和后身衣片在两侧连接缝 合,在左右肩部形成圆圈形的开口,用于与袖子连接。袖子可以一块材料巻成 筒状,也可以用多块材料拼接成筒状。筒状的外端开口为袖口,内端开口用于 与侧身衣片的肩部的圆圈形开口连接,袖子内端开口称为袖笼,所形成的圆圈 形的连接线可称为袖笼夹圈。其中,袖片l可以设计成短袖,也可以设计成长 袖或半长袖。另外,侧身衣片可以设计成单片衣片的结构,也可以设计成由多块衣片拼接而成,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造型设计。甚至,侧身衣片和袖片在局部 上可以由一体的衣片形成,例如侧身衣片中的前身衣片与对应的袖片中的前侧 袖片由同一块衣片形成,以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增加服装的美感。在本技术中,腋下为上衣中与人体腋窝相对应的部位,袖笼为袖子和 侧身衣片在肩部的圆圈形的连接部。虽然在某些特殊设计中,袖片和侧身衣片 在局部上由一体的材料形成,但是,不论袖片和衣片如何构成,袖片和衣片的 概念和在上衣中的所处位置不会混乱,相应地,上衣中的袖片和侧身衣片的腋 下连接处的结构不会发生混乱,并且袖笼的位置也是清楚的。在本技术中,在所述袖片1与侧身衣片2的腋下连接处连接有拼片3, 该拼片3至少从腋下中心点10 (在上衣中,腋下是与人体腋窝相对的一个小的 局部部分,腋下中心点可理解为该局部部分的中心或者为与腋窝中心对应的部 位,腋下中心点位于袖笼夹圈上)向袖笼夹圈30两侧及袖片1的外端延伸,该拼片3从腋下中心点10到袖笼夹圈30两侧的尺寸(即腋下中心点10到拼片3 向袖笼夹圈30的前侧延伸的前侧终点101的距离和腋下中心点10到拼片3的 向袖笼夹圈30的后侧延伸的后侧终点102的距离)均在袖笼夹圈30的整圈尺 寸的1/8-1/12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为该范围中的任意值,例如1/10,并且腋 下中心点10到拼片3向袖笼夹圈30的前侧延伸的前侧终点101的距离和腋下 中心点10到拼片3的向袖笼夹圈30的后侧延伸的后侧终点102的距离可以相 同也可以不同),该拼片3从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动服上衣,包括袖片和侧身衣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袖片与侧身衣片的腋下连接处连接有拼片,该拼片至少从腋下中心点向袖笼夹圈两侧及袖片外端延伸,该拼片从腋下中心点到袖笼夹圈两侧的尺寸均为袖笼夹圈整圈尺寸的1/8-1/12,该拼片从腋下中心点向袖片外端延伸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0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动服上衣,包括袖片和侧身衣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袖片与侧身衣片的腋下连接处连接有拼片,该拼片至少从腋下中心点向袖笼夹圈两侧及袖片外端延伸,该拼片从腋下中心点到袖笼夹圈两侧的尺寸均为袖笼夹圈整圈尺寸的1/8-1/12,该拼片从腋下中心点向袖片外端延伸的尺寸大于或等于10cm。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服上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拼片延伸至袖片 的最外端。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服上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拼片还从腋下向侧身衣片下端延伸。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服上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拼片从腋下一直延伸至侧身衣片的最下端。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服上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拼片从腋下分别向 袖片和侧身衣片延伸,并分别延伸至袖片的最外端和侧身衣片的最外端。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动服上衣,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永潘国雄李正霞
申请(专利权)人: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