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643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6:48
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水循环管、进水管和排水盘,其中,进水管连接到排水盘,且设有进水阀,水循环管将加湿元件和排水盘流体连通;在水循环管上设有输水装置,输水装置经水循环管从排水盘将加湿水送入加湿元件中。该加湿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湿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特别地是用于空调系统中。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例如湿度等,在目前市场上的空调机中设置加湿器,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图7中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加湿器1的示意性结构。该加湿器1具有加湿元件2(如透湿膜)、水箱3和排水盘4,水箱3设置在进水管8中,用于存储加湿水,在水箱3的上游还设置有进水阀7,以控制对水箱3的补水,水箱3中的水从进水管8流入加湿元件2中,为加湿元件2供水,空气流经加湿元件2后,会带走加湿元件2中的水分,实现了对空气的加湿。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出于卫生的原因,可通过排水阀5的开启将加湿元件2中的废水排入排水盘4中,并通过泵6排出。在图7所示的加湿器中,排水盘4承接冷凝水或加湿废水,再由泵6将这些冷凝水和加湿废水排出,这样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为了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设置储水单元的设想(未图示),该储水单元收集从排水盘排出的水,并通过再循环回路回到加湿元件中。但是,另设储水单元一方面会因部件增加而导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会使装置中的回路排布较为复杂,对装置的小型化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加湿装置,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又能够简化加湿装置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在面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加湿装置所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结构简单且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的加湿装置。本技术的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水循环管、进水管和排水盘,其中,进水管流体连通到排水盘,且设有进水阀,水循环管将加湿元件和排水盘流体连通;在水循环管上设有输水装置,输水装置经水循环管从排水盘将加湿水送入加湿元件中。在上述加湿装置中,输水装置的一个具体实例是水泵。本技术的加湿装置将排水盘作为储水单元,从而无需再设置额外的储水单元,简化了加湿装置的结构,同时又能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加湿装置还包括排水机构。在输水装置和加湿元件之间设有第一水路切换装置,排水机构为连接在第一水路切换装置上的排水管,第一水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第一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从排水盘经输水装置到加湿元件的通路接通,当第一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从排水盘经输水装置到排水管的通路接通。该第一水路切换装置例如为三通阀。通过设置该第一水路切换装置,可以用简单的回路实现加湿装置的给水和排水等功能。或者,也可在排水盘上设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上述排水机构为该排水口和/或溢水口。本技术的加湿装置可包括多个进水阀,这些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备用进水阀,其处于常开状态。当正常操作的进水阀发生故障时,可启用该备用进水阀,由此提高加湿装置的操作可靠性。此外,这些进水阀的一种具体实例为电磁阀。当然,进水阀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阀门。较佳地,本技术中的排水盘为密封蓄水结构。通过该密封蓄水结构,使排水盘中的水免受外界空气的污染。可以在排水盘中设置至少一个水位检测元件,以检测排水盘中的水位,由此可以根据所检测到的水位来控制对排水盘的补水和排水。较佳地,可以包括多个水位检测元件,这些水位检测元件分别用于检测排水盘中的下述水位中的至少一个:满水水位、缺水水位和警戒水位。在一种优选结构中,排水盘包括互相分隔开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输水装置和排水盘之间设有第二水路切换装置,第二水路切换装置也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第二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输水装置与排水盘的第一部分流体连通,当第二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输水装置与排水盘的第二部分流体连通。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上下布置,也可以左右布置。通过将排水盘分成两个部分,可分别容纳不同来源的水,从而允许针对不同来源的水来选择循环利用或排放,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在排水盘被分成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设有净化部件,从加湿元件排出的加湿水首先进入第一部分中,并在经过净化部件的净化之后流入第二部分中。这样,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确保被循环利用的加湿水符合水质要求。此外,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水位检测元件。在加湿元件的出口处设有排水元件,用于从加湿元件向排水盘排出加湿水。该排水元件为以下形式中的至少一种:排水阀和毛细管。对于加湿元件来说,可以将其设置为加湿元件可以只包括一个端口,加湿水可从该端口进入加湿元件,也可经该端口排出加湿元件;或者所述加湿元件也可包括两个端口,其中一个端口为所述加湿元件的入口,另一个端口为所述加湿元件的出口。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加湿装置所采用的排水盘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加湿装置所采用的排水盘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加湿器(现有技术)2加湿元件(现有技术)3水箱(现有技术)4排水盘(现有技术)5排水阀(现有技术)6泵(现有技术)7进水阀(现有技术)8进水管(现有技术)100、200、300、400加湿装置110、210、310、410加湿元件111、211(加湿元件的)入口112、212(加湿元件的)出口113、213、324排水阀120、220、320、420水循环管121、321、421水路切换装置122、222、322、422、522、622输水装置123、323、423排水管124单向阀130、230、330、430进水管131、231、331、431进水阀140、240、340、440、540、640排水盘141、241、341、441水位检测元件221阀门242排水口和/或溢水口311、411(加湿元件的)端口424毛细管541、641(排水盘的)第一部分542、642(排水盘的)第二部分524第二水路切换装置643净化部件543、644排污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应当了解,附图中所示的仅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其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显而易见的修改、变型、等效替换,并且在不相矛盾的前提下,在以下所描述的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而这些都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第一实施例>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加湿装置100主要包括加湿元件110、水循环管120、进水管130和排水盘140,其中加湿元件110的一种具体实例是透湿膜。如图1所示,水循环管120连接在加湿元件110和排水盘140之间,在水循环管120上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121和输水装置122,其中,水路切换装置121的一种具体实例为三通阀,输水装置122的一种具体实例为水泵。水路切换装置121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且包括至少三个端口a、b和c,其中端口a与排水盘140流体连通连通,端口b与加湿元件110的入口111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加湿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水循环管、进水管和排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流体连通到所述排水盘,且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水循环管将所述加湿元件和所述排水盘流体连通;在所述水循环管上设有输水装置,所述输水装置经所述水循环管从所述排水盘将加湿水送入所述加湿元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水循环管、进水管和排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流体连通到所述排水盘,且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水循环管将所述加湿元件和所述排水盘流体连通;在所述水循环管上设有输水装置,所述输水装置经所述水循环管从所述排水盘将加湿水送入所述加湿元件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装置为水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排水机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水装置和所述加湿元件之间设有第一水路切换装置,所述排水机构为连接在所述第一水路切换装置上的排水管,所述第一水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所述第一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从所述排水盘经所述输水装置到所述加湿元件的通路接通,当所述第一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从所述排水盘经所述输水装置到所述排水管的通路接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路切换装置为三通阀。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盘上设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所述排水机构为所述排水口和/或所述溢水口。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进水阀,多个所述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备用进水阀。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为电磁阀。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盘为密封蓄水结构。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哲元王迪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