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甬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6075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纺丝甬道,其结构包括纺丝甬道本体及转接件,顶部的方形通道段的顶端设进风整流器,进风整流器的进风口与A分流器的出风口管路互通,进风口管路与连接外部气源的进风管路互通,底部的方形通道段左右各设位置对应的下回风口,下回风口上端设左右位置对应的上回风口,下回风口与上回风口均与回风管路互通,回风管路与B分流器的进风口管路互通,B分流器的出风口管路与回风整流器的进风口互通,回风整流器左右位置对应设置在中间的方形通道段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结构简单有效,使甬道内气流稳定,分配均匀,避免侧吹风对丝束的干扰。避免纺丝卷绕间的污染,并对余热回收利用。减少纺丝毛丝和断头产生,减少原料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纺丝甬道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纺丝甬道。
技术介绍
纺丝加工中,纺丝甬道是丝的形成过程,也是熔剂的挥发和回收过程,熔剂的挥发条件是影响纺丝状况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丝线在行进过程中易形成熔剂挥发不均造成的断裂,回弹不良,条干不均等情况。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侧吹风装置,侧吹风的风速过大会导致纺丝飘荡和条干不均,过小会导致丝线凝结速度减慢,密度小无法提高纺丝速度,纺丝甬道的温度不均和恒温不良也会影响丝线的成型质量,侧吹风气流垂直于丝线行进方向,甬道内热气流容易产生紊乱,从而引起并丝现象和丝束截面变形,影响整个纺丝成型过程。而且现有技术中的纺丝甬道一般为整段柱形体通道,受限于通道的长度,丝线出甬道时,达不到与气流的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丝线的质量问题。另外,其柱形通道的出口端无转接部件,还存在丝线难以转入下一加工部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的是一种纺丝甬道,其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避免气流对丝束的干扰,使丝线能全方位的稳定伴热,保证丝线质量。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纺丝甬道,其结构包括中空的纺丝甬道本体及设置于纺丝甬道本体底部甬道出口处的锥形体形的转接件,纺丝甬道本体包括不少于三个的奇数个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及一个倒梯形通道段,相邻的方形通道段相互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的顶端为甬道进口,底部的方形通道段底端与倒梯形通道段的上端固定连接,倒梯形通道段的下端与转接件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的顶端设进风整流器,进风整流器的进风口与A分流器的出风口管路互通,A分流器的进风口管路与连接外部气源的进风管路互通,底部的方形通道段左右各设位置对应的下回风口,下回风口上端设左右位置对应的上回风口,下回风口与上回风口均与回风管路互通,回风管路与B分流器的进风口管路互通,B分流器的出风口管路与回风整流器的进风口互通,回风整流器左右位置对应设置在中间的方形通道段的两侧。优选的,所述的多个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的总长度为6-8m。本技术的优点:结构简单有效,使甬道内气流稳定,分配均匀,避免侧吹风对丝束的干扰,顶部吹风使气流在任一截面均能保持一致性,避免丝束飘荡互相缠绕及丝束截面被吹扁。底部的方形通道段的回风口,解决了高速纺丝时回风不及时、大量熔剂从纺丝甬道出口溢出的现象,使熔剂全面回收,避免纺丝卷绕间的污染,并对余热回收利用,直接输送到中间的方形通道段,无需额外的加热保温装置,利于纺丝甬道的温度保持均匀、稳定,使丝线能全方位的稳定伴热,能满足高速纺丝的纺丝甬道环境。纺丝甬道本体的设计保证方形通道段足够长,能够使进入的丝线向下运动过程中充分与气流接触,而倒梯形通道段有利于丝线的聚拢。丝线依其自重导出甬道出口,能够减少纺丝的毛丝和断头的产生,能够减少原料的消耗。另外与倒梯形通道段固定连接的转接件,也有利于丝线的聚拢,同时也方便将其内的丝线转入下一加工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纺丝甬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1是方形通道段、2是倒梯形通道段、3是转接件、4是甬道进口、5是甬道出口、6是丝线、7是进风整流器、8是A分流器、9是进风管路、10是上回风口、11是下回风口、12是回风整流器、13是B分流器、14是回风管路、15是风向箭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纺丝甬道,其结构包括中空的纺丝甬道本体及设置于纺丝甬道本体底部甬道出口5处的锥形体形的转接件3,纺丝甬道本体包括不少于三个的奇数个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1及一个倒梯形通道段2,相邻的方形通道段1相互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顶端为甬道进口4,底部的方形通道段1底端与倒梯形通道段2的上端固定连接,倒梯形通道段2的下端与转接件3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顶端设进风整流器7,进风整流器7的进风口与A分流器8的出风口管路互通,A分流器8的进风口管路与连接外部气源的进风管路9互通,底部的方形通道段1左右各设位置对应的下回风口11,下回风口11上端设左右位置对应的上回风口10,下回风口11与上回风口10均与回风管路14互通,回风管路14与B分流器13的进风口管路互通,B分流器13的出风口管路与回风整流器12的进风口互通,回风整流器12左右位置对应设置在中间的方形通道段1的两侧,无需设置加热保温装置即可保证温度均匀稳定。所述的多个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1的总长度为6-8m。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纺丝甬道

【技术保护点】
纺丝甬道,其特征包括中空的纺丝甬道本体及设置于纺丝甬道本体底部甬道出口(5)处的锥形体形的转接件(3),纺丝甬道本体包括不少于三个的奇数个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1)及一个倒梯形通道段(2),相邻的方形通道段(1)相互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顶端为甬道进口(4),底部的方形通道段(1)底端与倒梯形通道段(2)的上端固定连接,倒梯形通道段(2)的下端与转接件(3)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顶端设进风整流器(7),进风整流器(7)的进风口与A分流器(8)的出风口管路互通,A分流器(8)的进风口管路与连接外部气源的进风管路(9)互通,底部的方形通道段(1)左右各设位置对应的下回风口(11),下回风口(11)上端设左右位置对应的上回风口(10),下回风口(11)与上回风口(10)均与回风管路(14)互通,回风管路(14)与B分流器(13)的进风口管路互通,B分流器(13)的出风口管路与回风整流器(12)的进风口互通,回风整流器(12)左右位置对应设置在中间的方形通道段(1)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纺丝甬道,其特征包括中空的纺丝甬道本体及设置于纺丝甬道本体底部甬道出口(5)处的锥形体形的转接件(3),纺丝甬道本体包括不少于三个的奇数个依次排列的方形通道段(1)及一个倒梯形通道段(2),相邻的方形通道段(1)相互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顶端为甬道进口(4),底部的方形通道段(1)底端与倒梯形通道段(2)的上端固定连接,倒梯形通道段(2)的下端与转接件(3)固定连接,顶部的方形通道段(1)的顶端设进风整流器(7),进风整流器(7)的进风口与A分流器(8)的出风口管路互通,A分流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炳新张明革孟建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新建化纤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