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救呼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5384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火灾急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救呼吸装置。其包括面罩、口鼻罩、气体再生罐、气囊和至少一根第一呼吸管;口鼻罩设置在面罩的一侧,气体再生罐设置在面罩的另一侧;气囊与气体再生罐连通;第一呼吸管的一端与气囊连通,另一端设置在面罩与口鼻罩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自救呼吸装置,呼出的气体通过面罩一侧的口鼻罩单向流入气体再生罐中,通过气体再生罐将人体呼出的气体经过放热的空气再生反应置换成高温新鲜空气,高温新鲜空气通过罐体进行散热后,流入气囊,进行二次环形散热再流回面罩内,经口鼻罩上的单向吸气阀由人体吸入,完成空气循环再生,依次往复循环下去,能够连续不断地提供人体呼吸所需的舒适新鲜空气。

Self aid breath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 fire emergency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a self-help breathing device. It includes mask, mask, gas tank, and at least a first air breathing tube; the mask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mask, gas tank is arrang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airbag and gas mask; regeneration tank; one end of the first breathing tub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air bag, the other end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mask and the mask. Self-help breathing apparatus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exhaled air through a mask on the side of the mask to flow into the gas regeneration tank, the gas exhaled by the exothermic air regeneration reaction into high temperature fresh air through the gas regeneration tank, high temperature fresh air for cooling through the tank, flow into the bladder, two circular radiating back again in the mask, the mask on the one-way intake valve by inhaled, complete air recycling, followed by reciprocating cycle, which can continuously provide the human body required to breathe fresh air and comfor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救呼吸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火灾急救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自救呼吸装置。
技术介绍
消防火灾事故发生时,被困现场的受灾人员可以采取湿毛巾捂住口鼻或采用佩戴过滤式呼吸面罩等方法自救措施外,还可以采用佩戴化学氧自救呼吸装置等手段进行现场疏散和逃生自救。但是,剧烈燃烧后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烟雾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十分复杂,而湿毛巾和过虑式呼吸面罩只能过滤少数几种特定的有毒气体,很难达到预期的过滤净化效果,而且对氧气浓度低于17%的环境也不适用,难以切实保障逃生人员的生命安全。化学氧应急自救呼吸装置内装有以KO2为主要成分的空气再生剂,空气再生剂内的化学物质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呼吸用的新鲜空气,其在使用时不受周围大气环境气体成分的限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应急逃生自救器。现有的化学氧自救呼吸器及各种改进型大多存在结构均不太紧凑,应急逃生过程中使用繁琐的情况,不适宜大众快速应急逃生使用。而且现有化学氧自救器的气囊、气体再生罐与面罩之间的呼吸循环气路设计不合理,这种循环气路使循环空气的温度不能够及时的向外传导,使得人体呼吸的空气温度大幅度高于外界的环境温度,人员的使用舒适度低。如何通过优化循环气路设计,降低使用过程中化学氧救援呼吸装置的呼吸温度,提高佩戴使用的便捷性与舒适性,成为化学氧救援呼吸装置应用普及的关键技术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救呼吸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救呼吸装置,包括面罩、口鼻罩、气体再生罐、气囊和至少一根第一呼吸管;所述口鼻罩设置在所述面罩的一侧,所述气体再生罐设置在所述面罩的另一侧;所述气囊与所述气体再生罐连通;所述第一呼吸管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面罩与所述口鼻罩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气囊为环形气囊。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再生罐通过第二呼吸管与所述气囊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呼吸管为两根,分别设置在所述面罩的相对两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呼吸管为软管。进一步的,自救呼吸装置还包括连接带;所述面罩通过所述连接带与所述气囊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面罩相对的两侧。进一步的,自救呼吸装置还包括面罩紧固结构;所述面罩紧固结构设置在所述面罩靠近所述口鼻罩的一侧,能够将所述面罩固定的人体的头部。进一步的,所述面罩紧固结构包括第一紧固装置、第二紧固装置、弹性紧固装置、刚性紧固装置和连接件;所述弹性紧固装置的两端分别于所述面罩的左右两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刚性紧固装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刚性紧固装置与所述弹性紧固装置交叉设置;所述刚性紧固装置的上下两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面罩装置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刚性紧固装置之间,能够将两个所述刚性紧固装置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长度调节器和固定摁扣;所述弹性紧固装置的左右两端通过所述固定摁扣与所述面罩本体连接;所述刚性紧固装置的上端通过所述固定摁扣与所述面罩本体连接,所述刚性紧固装置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二长度调节器与所述面罩本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救呼吸装置,呼出的气体通过面罩一侧的口鼻罩单向流入气体再生罐中,通过气体再生罐将人体呼出的气体经过放热的空气再生反应置换成高温新鲜空气,高温新鲜空气通过罐体表面进行首次散热后,流入气囊,之后再流回面罩内,并经过口鼻罩上面的单向吸气阀由人体吸入,完成一次空气循环再生,并依次往复循环下去,连续不断地提供人体呼吸所需的舒适新鲜空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救呼吸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自救呼吸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自救呼吸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气体再生罐2:面罩3:面罩紧固装置31:固定摁扣;32:刚性紧固装置33:弹性紧固装置34:第二紧固装置;35:第一长度调节器36:第一紧固装置4:第二呼吸管;5:第一呼吸管6:环形气囊7:连接带8:口鼻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附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救呼吸装置,包括面罩2、口鼻罩8、气体再生罐1、气囊和至少一根第一呼吸管5;所述口鼻罩8设置在所述面罩2的一侧,所述气体再生罐1设置在所述面罩2的另一侧;所述气囊与所述气体再生罐1连通;所述第一呼吸管5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面罩2与所述口鼻罩8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气体再生罐1和口鼻罩8分别设置在面罩2相对的两侧,且对应设置。气囊与气体再生罐1连通,能够将气体再生罐1中再生的气体通过气囊进行冷却,再通过第一呼吸管5送入到面罩2的内部,使得使用者通过口鼻罩8对冷却后的空气进行吸收。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气囊为环形气囊6。在本实施例中,将气囊设置为环形气囊6。在使用时,人体的头部穿过环形气囊6后,再将面罩2与人体的脸部进行贴合,进而将面罩2通过环形气囊6进行了支撑,增加了面罩2的稳定性。气囊设置为环形气囊6,增加了气囊的容积,进而增加了气循环的时间和距离,能够充分的对高温气体进行换热降温,保证了吸入人体内的气体温度适宜。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气体再生罐1通过第二呼吸管4与所述气囊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气体再生罐1通过第二呼吸管4与气囊连通,且第二呼吸管4设置为软管,进而保证了使用者在扭脸等动作时,气囊不会影响到气体再生罐1的固定。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呼吸管5为两根,分别设置在所述面罩2的相对两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呼吸管5设置为两根,且分别对称设置在面罩2的左右两端。这样的设置,能够及时的将通过气体再生罐1发生的气体输送到面罩2内,供人体使用,保证了人体在进行剧烈跑动时的空气需求量。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呼吸管5为软管。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呼吸管5设置为软管,能够在将面罩2佩戴在人体脸部后,在使用者进行扭脸等动作时,不会受第一呼吸管5的影响而将面罩2从脸部脱落,保证了面罩2的密封性,提供了使用的安全性。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自救呼吸装置还包括连接带7;所述面罩2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救呼吸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罩、口鼻罩、气体再生罐、气囊和至少一根第一呼吸管;所述口鼻罩设置在所述面罩的一侧,所述气体再生罐设置在所述面罩的另一侧;所述气囊与所述气体再生罐连通;所述第一呼吸管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面罩与所述口鼻罩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罩、口鼻罩、气体再生罐、气囊和至少一根第一呼吸管;所述口鼻罩设置在所述面罩的一侧,所述气体再生罐设置在所述面罩的另一侧;所述气囊与所述气体再生罐连通;所述第一呼吸管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面罩与所述口鼻罩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环形气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再生罐通过第二呼吸管与所述气囊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呼吸管为两根,分别设置在所述面罩的相对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呼吸管为软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带;所述面罩通过所述连接带与所述气囊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救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面罩相对的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彦翔诸书章李也然申研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