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7‑脱氢胆固醇的制造法,其特征在于,在培养基中培养网粘菌类微生物,所述网粘菌类微生物是通过在亲本株的染色体DNA上存在的编码具有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中缺失、置换或添加1个以上的碱基而使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与亲本株相比降低或丧失、并且生产7‑脱氢胆固醇的网粘菌类微生物;使7‑脱氢胆固醇在培养物中生成、蓄积;从该培养物中提取7‑脱氢胆固醇,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能够提供一种维生素D3的制造法,其特征在于,对通过该制造法制造的7‑脱氢胆固醇照射紫外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7-脱氢胆固醇和维生素D3的制造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网粘菌类(ラビリンチュラ類)微生物的7-脱氢胆固醇(以下也称为7DHC)的制造法、以及特征在于对通过该制造法制造的7DHC照射紫外线的维生素D3的制造法。
技术介绍
维生素D3是参与钙和磷的代谢和稳态的维持以及骨形成等的维生素,在人体内由胆固醇来生成。但是,其生成量少于所需要的量,因此需要利用食品、药品或补充剂来摄取维生素D3。药品或补充剂中含有的维生素D3主要通过对7DHC照射紫外线来生产,该7DHC由得自羊毛的胆固醇通过化学转化而生产。但是,由于BSE和人畜共患感染症的问题,动物来源的原料作为药品或补充剂的原料存在被有意回避的倾向,因此,追求非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非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可以通过对非动物来源的7DHC照射紫外线来生产。微生物所生成的固醇通常为麦角固醇,但已知在一部分卵菌类微生物、网粘菌类微生物中,生成胆固醇(非专利文献1~3)。7DHC通过7DHC还原酶的作用被转化为胆固醇,因此,理论上而言,在该微生物中,通过使7DHC还原活性降低或丧失并用于发酵生产等,能够生产非动物来源的7DHC。但是,据报道,7DHC在人、小鼠和出芽酵母中无大量蓄积。即,报道了:在人和小鼠中,7DHC还原活性的丧失所伴随的7DHC的生成引起催化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阶段的HMG-CoA还原酶的分解,由此导致7DHC的蓄积量显著减少(非专利文献4~6)。报道了:在出芽酵母中,7DHC还原酶的导入所伴随的7DHC的生成导致7DHC的蓄积量显著减少(非专利文献7)。另外,报道了7DHC还原活性的丧失在人体中引起史密斯-莱姆利-奥皮茨综合征(非专利文献8)、在植物中显示出矮性的表现系(非专利文献9)。即,认为7DHC还原活性的降低或丧失给其宿主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Exp.Mycol.(1989)13:183-195非专利文献2:Lipids(1997)32:839-845非专利文献3:J.Am.OilChem.Soc.(2012)89:135-14非专利文献4:JClin.Invest.(2001)108:905-915非专利文献5:JLipidRes.(2000)41:1437-1447非专利文献6:JLipidRes.(2000)41:637-646非专利文献7:YeastLipidConference要旨集(2007)、互联网<URL:http://aperto.unito.it/handle/2318/209#.Uq5WatJdW4E>非专利文献8:Am.J.Hum.Genet.(1998)63:55-62非专利文献9:PlantJ.(2000)21:431-443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使用网粘菌类微生物的高效的7DHC的制造法、以及特征在于对通过该制造法制造的7DHC照射紫外线的维生素D3的制造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涉及下述(1)~(4)。(1)一种7DHC的制造法,其特征在于,在培养基中培养网粘菌类微生物,所述网粘菌类微生物是通过在亲本株的染色体DNA上存在的编码具有7DHC还原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中缺失、置换或添加1个以上的碱基而使7DHC还原活性与亲本株相比降低或丧失、并且生产7DHC的网粘菌类微生物;使7DHC在培养物中生成、蓄积;从该培养物中提取7DHC。(2)如上述(1)所述的制造法,其中,编码具有7DHC还原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为具有下述[1]~[6]中任一种DNA的基因。[1]编码具有序列号2所表示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DNA[2]编码由在序列号2所表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缺失、置换或添加了1~20个氨基酸的氨基酸序列构成、且具有7DHC还原活性的突变蛋白质的DNA[3]编码与序列号2所表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以上的同一性、且具有7DHC还原活性的同源蛋白质的DNA[4]具有序列号1所表示的碱基序列的DNA[5]在严格的条件下与由同序列号1所表示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DNA杂交、且编码具有7DHC还原活性的同源蛋白质的DNA[6]与序列号1所表示的碱基序列具有至少95%以上的同一性、且编码具有7DHC还原活性的同源蛋白质的DNA(3)如上述(1)所述的制造法,其中,网粘菌类微生物为属于裂殖壶菌属、破囊壶菌属、橙黄壶菌属、帕里蒂氏壶菌属、网粘菌属、节壶菌属、不动壶菌属、日本壶菌属、类网粘菌属、吾肯氏壶菌属、椭圆壶菌属、葡萄串状壶菌属或葫芦状壶菌属的网粘菌类微生物。(4)一种维生素D3的制造法,其特征在于,对通过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法制造的7DHC照射紫外线。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使用网粘菌类微生物的高效的7DHC的制造法、以及特征在于对通过该制造法制造的7DHC照射紫外线的维生素D3的制造法。具体实施方式1.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法中使用的网粘菌类微生物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法中使用的网粘菌类微生物是通过在亲本株的染色体DNA上存在的编码具有7DHC还原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中缺失、置换或添加1个以上的碱基而使7DHC还原活性与亲本株相比降低或丧失、并且生产7DHC的网粘菌类微生物。亲本株是指作为基因修饰和转化等的对象的原菌株。作为利用基因导入进行的转化的对象的原菌株也称为宿主株。作为亲本株,只要是在将该亲本株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时具有以能够从细胞或培养基中回收的程度生产胆固醇的能力的网粘菌类微生物,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优选列举属于裂殖壶菌属(Schizochytrium)、破囊壶菌属(Thraustochytrium)、橙黄壶菌属(Aurantiochytrium)、帕里蒂氏壶菌属(Parietichytrium)、网粘菌属(Labyrinthula)、节壶菌属(Althornia)、不动壶菌属(Aplanochytrium)、日本壶菌属(Japonochytrium)、类网粘菌属(Labyrinthuloides)、吾肯氏壶菌属(Ulkenia)、椭圆壶菌属(Oblongichytrium)、葡萄串状壶菌属(Botryochytrium)或葫芦状壶菌属(Sicyoidochytrium)的网粘菌类微生物,可以更优选列举属于裂殖壶菌属(Schizochytorium)、破囊壶菌属(Thraustochytrium)、橙黄壶菌属(Aurantiochytrium)或帕里蒂氏壶菌属(Parietichytrium)的网粘菌类微生物,可以进一步优选列举AurantiochytriumlimacinumATCCMYA-1381、金黄色破囊壶菌ATCC34304(ThraustochytriumaureumATCC34304)、破囊壶菌ATCC26185(Thraustochytriumsp.ATCC26185)、裂殖壶菌AL1Ac(Schizochytriumsp.AL1Ac)、聚合裂殖壶菌ATCC28209(SchizochytriumaggregatumATCC28209)、吾肯氏壶菌ATCC28207(Ulkeniasp.ATCC28207)、裂殖壶菌SEK210(Schizochytriumsp.SEK210)(NBRC102615)、裂殖壶菌SE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7‑脱氢胆固醇的制造法,其特征在于,在培养基中培养网粘菌类微生物,所述网粘菌类微生物是通过在亲本株的染色体DNA上存在的编码具有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中缺失、置换或添加1个以上的碱基而使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与亲本株相比降低或丧失、并且生产7‑脱氢胆固醇的网粘菌类微生物,使7‑脱氢胆固醇在培养物中生成、蓄积,从该培养物中提取7‑脱氢胆固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1.17 JP 2014-0066981.一种7-脱氢胆固醇的制造法,其特征在于,在培养基中培养网粘菌类微生物,所述网粘菌类微生物是通过在亲本株的染色体DNA上存在的编码具有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中缺失、置换或添加1个以上的碱基而使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与亲本株相比降低或丧失、并且生产7-脱氢胆固醇的网粘菌类微生物,使7-脱氢胆固醇在培养物中生成、蓄积,从该培养物中提取7-脱氢胆固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法,其中,编码具有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为具有下述[1]~[6]中任一种DNA的基因,[1]编码具有序列号2所表示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DNA;[2]编码由在序列号2所表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缺失、置换或添加了1~20个氨基酸的氨基酸序列构成、且具有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的突变蛋白质的DNA;[3]编码与序列号2所表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以上的同一性、且具有7-脱氢胆固醇还原活性的同源蛋白质的DNA;[4]具有序列号1所表示的碱基序列的DNA;[5]在严格的条件下与由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氏原哲朗,三桥敏,
申请(专利权)人:协和发酵生化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