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电弧熔炼炉
本专利技术属于冶炼设备领域,涉及一种交流电弧熔炼炉。
技术介绍
生产岩棉、玻璃等产品需要对石英石、玄武岩、高炉矿渣、白云石、石灰石等经高温熔融后加工生成,由于其材料导电性能原因,传统的工艺采用燃气炉等火焰加热甚至采用焦炭加热方式的冲天炉进行加热熔炼,其能耗大污染严重,熔炼操作不易掌握。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采用电弧炉炼钢方式,电弧炉简称EAF炼钢是以电能作为热源的炼钢方法,它是靠电极和炉料间放电产生的电弧,使电能在弧光中转变为热能,并借助电弧辐射和电弧的直接作用加热并熔化金属炉料和炉渣,冶炼出各种成分合格的钢和合金的一种炼钢方法。传统的炼钢电弧炉采用的是其使用的电极一般为石墨电极或碳素电极,在电极与炉料之间产生电弧进而升高温度将矿石等熔化,然而上述原料电导率较低引弧性能差,不能直接应用于冶炼上述原料。另外,传统的电弧炉操作按照炉次进行冶炼,冷热料的频繁变化以及加料期间对炉料耐材产生严重的寿命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交流电弧熔炼炉,主要由:主要由炉体(1)和炉盖(2)两部分组成,炉盖(2)位于炉体(1)顶部,设有原料入口(21)和辅料入口(22);炉体(1)为圆筒状结构,其底部设有三相交流电极(3),三相交流电极(3)为三个扇形结构围成的一圆环状,三相之间由绝缘耐火材料(6)进行绝缘间隔,三相交流电极(3)的每个电极分别由金属电极(31)和耐火电极(32)两部分组成,金属电极(31)采用多条铜棒做成的叉状电极焊接在扇形铜板上组成,叉状电极的长度为炉底厚度的2/3,扇形铜板部分外露在炉体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电弧熔炼炉,主要由:主要由炉体(1)和炉盖(2)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炉盖(2)位于炉体(1)顶部,设有原料入口(21)和辅料入口(22);炉体(1)为圆筒状结构,其底部设有三相交流电极(3),三相交流电极(3)为三个扇形结构围成的一圆环状,三相之间由绝缘耐火材料(6)进行绝缘间隔,三相交流电极(3)的每个电极分别由金属电极(31)和耐火电极(32)两部分组成,金属电极(31)采用多条铜棒做成的叉状电极焊接在扇形铜板上组成,叉状电极的长度为炉底厚度的2/3,扇形铜板部分外露在炉体(1)外部;定位金属电极(31)后首先用绝缘耐火材料(6)分层捣固至炉底部分总厚度的1/3,然后在三相交流电极(3)位置采用导电耐火材料继续分层捣固,其余部分继续用绝缘耐火材料(6)分层捣固完成;炉体(1)侧面设有溶液溢出口(8),溶液溢出口(8)由炉底侧面引出并向上方至炉体高度的1/5处排出炉外;溶液溢出口(8)的顶部内侧设有测温装置(8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电弧熔炼炉,主要由:主要由炉体(1)和炉盖(2)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炉盖(2)位于炉体(1)顶部,设有原料入口(21)和辅料入口(22);炉体(1)为圆筒状结构,其底部设有三相交流电极(3),三相交流电极(3)为三个扇形结构围成的一圆环状,三相之间由绝缘耐火材料(6)进行绝缘间隔,三相交流电极(3)的每个电极分别由金属电极(31)和耐火电极(32)两部分组成,金属电极(31)采用多条铜棒做成的叉状电极焊接在扇形铜板上组成,叉状电极的长度为炉底厚度的2/3,扇形铜板部分外露在炉体(1)外部;定位金属电极(31)后首先用绝缘耐火材料(6)分层捣固至炉底部分总厚度的1/3,然后在三相交流电极(3)位置采用导电耐火材料继续分层捣固,其余部分继续用绝缘耐火材料(6)分层捣固完成;炉体(1)侧面设有溶液溢出口(8),溶液溢出口(8)由炉底侧面引出并向上方至炉体高度的1/5处排出炉外;溶液溢出口(8)的顶部内侧设有测温装置(8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交流电弧熔炼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交流电极(3)分别连接电炉变低压侧电源A\B\C三相,通电后在炉体内部形成...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