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林专利>正文

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31868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桁架组合梁,所述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包括第一桁架梁、第二桁架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桁架梁和第二桁架梁的预应力杆组,所述预应力杆组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均承受压应力。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能够解决泡沫混凝土预制地板开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应力桁架组合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桁架组合梁。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以在工厂先生产的预制构件为主要部件,通过现场装配、锚固而迅速构成的结构类建筑物,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在目前建筑行业实际生产中,装配式建筑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方式,在装配式建筑大量应用的国家,许多高质量要求的建筑已逐渐选用预制装配式结构来建造。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是指由在工厂预制的钢构件作为基础结构构件,附加内墙板和外挂式墙板,同现浇楼板在现场完成组装的住宅结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具有强度高,质量轻,工期短,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等明显优势,采用预制钢结构的装配式建筑,无论从功能还是从性价比、舒适性,安全性上,都将优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房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是未来装配式建筑的理想发展趋势。在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地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到室内居住的舒适度,而且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布局和受力平衡。现有的预制地板均要求有较小的自重,一般要求其容重比不大于1000千克每立方米。因此现有的预制地板为了降低其自重,其厚度均较薄,导致地板上走动的人较多时,地板容易产生较大振动和噪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申请人提出了一种预制地板,如图1所示,该地板的上层采用泡沫混凝土5形成。通过用泡沫混凝土代替现有的混凝土,可以在降低预制地板的自重的同时,可以减小地板产生的振动和噪音。为了保证该预制地板的强度,在该预制底板下方还设置有桁架梁。但是上述的预制地板在载荷较大并且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开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应力桁架组合梁,能够解决上述的泡沫混凝土预制地板开裂的情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桁架组合梁,所述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包括第一桁架梁、第二桁架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桁架梁和第二桁架梁的预应力杆组,所述第一桁架梁和第二桁架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桁架梁包括第一上横杆、第一下横杆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上横杆和第一下横杆的多根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垂直于所述第一上横杆和所述第一下横杆,所述第二桁架梁包括第二上横杆、第二下横杆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横杆和所述第二下横杆上的多根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垂直于所述第二上横杆和所述第二下横杆,所述预应力杆组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横杆和第二下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横杆和第二下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连接杆的上端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连接杆下端接触,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横杆和第一下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横杆和第一下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连接杆的上端接触,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连接杆的下端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均承受压应力。优选地,所述第一上横杆、第一下横杆、第二上横杆和第二下横杆均采用角钢制作,所述第一上横杆和第二上横杆的拐角内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下横杆和第二下横杆的拐角内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端部均固定在角钢的拐角内侧上。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上均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所述长度调节装置包括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左旋螺纹,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右旋螺纹,所述套管套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套管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套管内的部分断开,所述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上套管的安装方式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套管的安装方式相同。优选地,所述套管上开设有垂直所述套管的轴线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与所述套管内支撑杆的断开部分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均包括上支杆和下支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上支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下支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下支杆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固定板上,所述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上支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上支杆和下支杆均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贴合。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通过穿过连接孔的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上支杆和下支杆均在同一直线上。优选地,所述预应力杆组为多组,每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杆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预应力杆组。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采用角钢制作,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杆,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杆。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通过设置第一桁架梁和第二桁架梁,并通过预应力杆组连接第一桁架梁和第二桁架梁,使得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第一桁架梁和第二桁架梁上增加预应力,因而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安装在泡沫混凝土预制地板上时,使得该预制地板可能承受更大的载荷而不发生变形,从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能够解决泡沫混凝土预制地板开裂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泡沫混凝土地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的主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的左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的预应力杆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预应力杆组的后视图;图7是图5所示的预应力杆组的左视图;图8是图7中A处的放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桁架梁;11-第一上横杆;12-第一下横杆;13-第一连接杆;2-第二桁架梁;21-第二上横杆;22-第二下横杆;23-第二连接杆;24-第二斜杆;3-预应力杆组;31-第一支撑杆;32-第二支撑杆;33-第三支撑杆;34-第四支撑杆;35-下支杆;36-上支杆;37-第一固定板;371-连接孔;38-第二固定板;4-套管;41-调节孔;5-泡沫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专利技术,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在本专利技术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是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并与附图3中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零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当零部件被称为“固定”在另一个零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零部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零部件。当一个零部件被认为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预应力桁架组合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包括第一桁架梁(1)、第二桁架梁(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桁架梁(1)和第二桁架梁(2)的预应力杆组(3),所述第一桁架梁(1)和第二桁架梁(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桁架梁(1)包括第一上横杆(11)、第一下横杆(12)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第一下横杆(12)的多根第一连接杆(13),所述第一连接杆(13)垂直于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所述第一下横杆(12),所述第二桁架梁(2)包括第二上横杆(21)、第二下横杆(22)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所述第二下横杆(22)上的多根第二连接杆(23),所述第二连接杆(23)垂直于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所述第二下横杆(22),所述预应力杆组(3)包括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第三支撑杆(33)和第四支撑杆(34),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第二下横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第二下横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连接杆(13)的上端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连接杆(23)下端接触,所述第三支撑杆(3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第一下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3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第一下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3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34)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连接杆(23)的上端接触,所述第三支撑杆(33)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34)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连接杆(13)的下端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第三支撑杆(33)和第四支撑杆(34)均承受压应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包括第一桁架梁(1)、第二桁架梁(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桁架梁(1)和第二桁架梁(2)的预应力杆组(3),所述第一桁架梁(1)和第二桁架梁(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桁架梁(1)包括第一上横杆(11)、第一下横杆(12)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第一下横杆(12)的多根第一连接杆(13),所述第一连接杆(13)垂直于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所述第一下横杆(12),所述第二桁架梁(2)包括第二上横杆(21)、第二下横杆(22)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所述第二下横杆(22)上的多根第二连接杆(23),所述第二连接杆(23)垂直于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所述第二下横杆(22),所述预应力杆组(3)包括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第三支撑杆(33)和第四支撑杆(34),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第二下横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第二下横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连接杆(13)的上端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连接杆(23)下端接触,所述第三支撑杆(3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第一下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3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横杆(21)和第一下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3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34)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连接杆(23)的上端接触,所述第三支撑杆(33)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34)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连接杆(13)的下端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第三支撑杆(33)和第四支撑杆(34)均承受压应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横杆(11)、第一下横杆(12)、第二上横杆(21)和第二下横杆(22)均采用角钢制作,所述第一上横杆(11)和第二上横杆(21)的拐角内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下横杆(12)和第二下横杆(22)的拐角内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第三支撑杆(33)和第四支撑杆(34)的端部均固定在角钢的拐角内侧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桁架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第三支撑杆(33)和第四支撑杆(34)上均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所述长度调节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林
申请(专利权)人:马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