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3118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包括十字交叉的东西向主隧道和南北向主隧道,且东西向主隧道位于南北向主隧道下侧,东西向主隧道的两端分别为东路口和西路口,南北向主隧道的两端分别为南路口和北路口;东路口和北路口之间连接有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以及北向东左拐匝道隧道,北路口和西路口之间连接有西北连接隧道,西路口和南路口之间连接有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和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南路口和东路口之间连接有东南连接隧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所需地下空间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成本低,线型指标易于保证;车流无交叉,车辆通行效率高、能耗低、安全性能好,能够很好地实现地下公路隧道的互联互通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立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
技术介绍
大规模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急剧减少,地面交通日益拥挤,各大城市均开始建设三维立体交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高架道路环保及景观效益较差的缺点逐渐凸显,因而世界各大城市均转而发展地下交通系统。随着城市地下公路的修建,城市地下互通式立交大量涌现。然而,目前采用的平行双洞地下互通式立交具有占地面积大,选址不易;在有限空间内需进行多次立交隧道施工,施工周期长,对立交周边管线及建筑物影响大;受城市地下建构筑影响,匝道线型指标不易保证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所需地下空间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成本低,线型指标易于保证;车流无交叉,车辆通行效率高、能耗低、安全性能好,能够很好地实现地下公路隧道的互联互通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包括十字交叉的东西向主隧道和南北向主隧道,且东西向主隧道下穿南北向主隧道,东西向主隧道的两端分别为东路口和西路口,南北向主隧道的两端分别为南路口和北路口;东路口和北路口之间连接有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以及北向东左拐匝道隧道,北路口和西路口之间连接有西北连接隧道,西路口和南路口之间连接有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和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南路口和东路口之间连接有东南连接隧道。进一步地,东西向主隧道和南北向主隧道均为单洞双层隧道,东西向主隧道的上层为西向东车道,下层为东向西车道;南北向主隧道的上层为南向北车道,下层为北向南车道。进一步地,西北连接隧道和东南连接隧道均为单洞双层隧道,西北连接隧道的上层为西向北左转匝道,下层为北向西右转匝道;东南连接隧道的上层为南向东右拐匝道,下层为东向南左转匝道。进一步地,西向北左转匝道设置在南向北车道的西侧以及西向东车道的北侧之间,且由东西向主隧道的上层连接至南北向主隧道的上层;北向西右转匝道设置在北向南车道的西侧以及东向西车道的北侧之间,且由南北向主隧道的下层连接至东西向主隧道的下层。进一步地,南向东右转匝道设置在南向北车道的东侧以及西向东车道的南侧之间,且由南北向主隧道的上层连接至东西向主隧道的上层;东向南左转匝道设置在东向西车道的南侧以及北向南车道的东侧之间,且由东西向主隧道的下层连接至南北向主隧道的下层。进一步地,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设置在东向西车道的北侧以及南向北车道的东侧之间,且由东西向主隧道的下层连接至南北向主隧道的上层;北向东拐匝道隧道设置在北向南车道的东侧以及西向东车道的北侧之间,且由南北向主隧道的下层连接至东西向主隧道的上层。进一步地,所述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位于北向东拐匝道隧道的外侧。进一步地,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设置在西向东车道的南侧以及北向南车道的西侧之间,且由东西向主隧道的上层连接至南北向主隧道的下层;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设置在南向北车道的西侧以及东向西车道的南侧,且由南北向主隧道的上层连接至东西向主隧道的下层。进一步地,所述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位于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的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以最少立交节点(仅一处)和较少的匝道隧道数量(相比普通地下立交可少建两条匝道隧道)实现了地下立交的四路全互通,大大减少了修建立交时的土建工程量,有利于缩减土建施工工期,节约工程费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成本低,线型指标易于保证;车流无交叉,车辆通行效率高、能耗低、安全性能好,能够很好地实现地下公路隧道的互联互通问题,并且便于协调匝道隧道与周边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关系,方便立交选址。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主线隧道分层布置于同一隧道内,减少了道路沿线战地面积,且所有匝道均凸向立体交叉点,匝道隧道所围的面积亦大大减少,既可在占用较少地下空间面积的前提下增大匝道隧道的转弯半径提高匝道线型,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车辆在隧道内的行车速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单洞双层隧道横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普通匝道隧道横断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单洞双层匝道隧道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普通匝道隧道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汇流鼻示意图。图中,1、东西向主隧道;1-1、西向东车道;1-2、东向西车道;2、南北向主隧道;2-1、南向北车道;2-2、北向南车道;3、东路口;4、北路口;5、西路口;6、南路口;7、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8、北向东左拐匝道隧道;9、西北连接隧道;9-1、西向北左转匝道;9-2、北向西右转匝道;10、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11、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12、东南连接隧道;12-1、南向东右转匝道;12-2、东向南左转匝道;13、上层隧道行车空间;14、上层行车道;15、下层行车道;16、单洞双层公路隧道隧道壁;17、下层隧道行车空间;18、隧道行车空间;19、匝道隧道;20、行车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包括十字交叉的东西向主隧道1、以及南北向主隧道2,东西向主隧道1下穿南北向主隧道2,具有东路口3、北路口4、西路口5、南路口6四个路口,东路口3和北路口4之间连接有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7,北向东左拐匝道隧道8;北路口4和西路口5之间连接有北向西右转匝道9-2,西向北左转匝道9-1,分层布置于西北连接隧道9内;西路口5和南路口6之间连接有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10,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11;南路口6和东路口3之间连接有南向东右转匝道12-1,东向南左转匝道12-2,分层布置于东南连接隧道12内,其中,西北连接隧道9和东南连接隧道12均为单洞双层隧道。本实例中,东西向主隧道1、南北向主隧道2、西北连接隧道9和东南连接隧道12均为单洞双层公路隧道,其断面形式如图2所示,单洞双层公路隧道隧道壁16内侧空间由上层隧道行车空间13、上层隧道行车道14,下层行车道15和下层隧道行车空间17组成。东西向主隧道1的上层为西向东车道1-1,东西向主隧道1的下层为东向西车道1-2;南北向主隧道2的上层为南向北车道2-1,南北向主隧道2的下层为北向南车道2-2;西北连接隧道9的上层为西向北左转匝道9-1,下层为北向西右转匝道9-2;东南连接隧道12上层为南向东右转匝道12-1,下层为东向南左转匝道12-2。本实例中,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7、北向东左拐匝道隧道8、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10、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11均为普通单层隧道,其断面形式如图3所示,在匝道隧道19内布置行车道20,其上方即为隧道行车空间18。本实例中,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7设置在东向西车道1-2的北侧以及南向北车道2-1的东侧,由东西向主隧道1的下层连接至南北主隧道的上层;北向西右转匝道9-2设置在北向南车道2-2的西侧以及东向西车道1-2的北侧,由南北向主隧道2的下层连接至东西向主隧道1的下层;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10设置在西向东车道1-1南侧以及北向南车道2-2西侧,由东西向主隧道1的上层连接至南北向主隧道2的下层;南向东右转匝道12-1设置在南向北车道2-1的东侧以及西向东车道1-1的南侧,由南北向主隧道2的上层连接至东西向主隧道1的上层。北向东拐匝道隧道8设置在北向南车道2-2的东侧以及西向东车道1-1北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其特征在于,包括十字交叉的东西向主隧道(1)和南北向主隧道(2),且东西向主隧道(1)下穿南北向主隧道(2),东西向主隧道(1)的两端分别为东路口(3)和西路口(5),南北向主隧道(2)的两端分别为南路口(6)和北路口(4);东路口(3)和北路口(4)之间连接有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7)以及北向东左拐匝道隧道(8),北路口(4)和西路口(5)之间连接有西北连接隧道(9),西路口(5)和南路口(6)之间连接有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10)和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11),南路口(6)和东路口(3)之间连接有东南连接隧道(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其特征在于,包括十字交叉的东西向主隧道(1)和南北向主隧道(2),且东西向主隧道(1)下穿南北向主隧道(2),东西向主隧道(1)的两端分别为东路口(3)和西路口(5),南北向主隧道(2)的两端分别为南路口(6)和北路口(4);东路口(3)和北路口(4)之间连接有东向北右拐匝道隧道(7)以及北向东左拐匝道隧道(8),北路口(4)和西路口(5)之间连接有西北连接隧道(9),西路口(5)和南路口(6)之间连接有西向南右拐匝道隧道(10)和南向西左拐匝道隧道(11),南路口(6)和东路口(3)之间连接有东南连接隧道(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其特征在于,东西向主隧道(1)和南北向主隧道(2)均为单洞双层隧道,东西向主隧道(1)的上层为西向东车道(1-1),下层为东向西车道(1-2);南北向主隧道(2)的上层为南向北车道(2-1),下层为北向南车道(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其特征在于,西北连接隧道(9)和东南连接隧道(12)均为单洞双层隧道,西北连接隧道(9)的上层为西向北左转匝道(9-1),下层为北向西右转匝道(9-2);东南连接隧道(12)的上层为南向东右拐匝道(12-1),下层为东向南左转匝道(12-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其特征在于,西向北左转匝道(9-1)设置在南向北车道(2-1)的西侧以及西向东车道(1-1)的北侧之间,且由东西向主隧道(1)的上层连接至南北向主隧道(2)的上层;北向西右转匝道(9-2)设置在北向南车道(2-2)的西侧以及东向西车道(1-2)的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永旭柴伦磊王星韩兴博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