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0844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8 09:24
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地板(11)的中央通道(12)之上,配置有由下部框架部件(31D)保持的高压电池(32),从下部框架部件(31D)的底面(40)向斜下方延伸的前部脚部(48F)及后部脚部(48R)紧固于中央通道(12)的侧方斜面(12b)。

vehicle

In order to extend along the fore-and-aft direction (11) is formed on the floor of the central channel (12), equipped with from the lower frame member (31D) high voltage battery (32), keep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ame part (31D) of the bottom surface (40) extending below the front foot syncline (48F) and the rear foot (48R) is secured to the central channel (12) of the side slope (12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特别涉及将高压电池配置在形成于地板的中央通道之上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中搭载有高压电池作为电动机的驱动源。近年来,研究将高压电池配置在车厢内,提出了一种将高压电池配置在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前部坐席间的电池的搭载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池搭载部的能量吸收结构,该能量吸收结构设置有连结车体地板侧与中央控制台箱的冲击吸收管,在侧面碰撞时,当从中央控制台箱输入了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冲击吸收管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中央控制台箱的动能。而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将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蓄电装置相对于车体定位。定位机构具有设在蓄电装置上的销和设于车体并向被插入销的槽引导销的引导部件,在组装蓄电装置时容易实现蓄电装置的定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9-3509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3-865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冲击吸收管的上壁部及下壁部具有比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上壁部的凸缘部与中央控制台箱的凸缘部重合,被紧固件从铅直方向固定,而且,下壁部的凸缘部被紧固件从铅直方向固定在车体地板上。因此,冲击吸收管的车宽方向长度变长,难以紧凑地配置中央控制台箱。而且,存在从中央控制台箱至紧固点的距离长、中央控制台箱的支承刚性下降的可能。此外,专利文献2是在组装时容易实现蓄电装置的定位的专利技术,未提及紧凑地且以高支承刚性将高压电池安装在中央通道上的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将高压电池紧凑地安装在中央通道之上并有效保护高压电池避免侧面碰撞的冲击的车辆。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方式。第一方式是一种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0),所述车辆具有:中央通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中央通道12),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地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地板11)上;高压电池(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电池32),其配置在所述中央通道之上;以及框架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下部框架部件31D),其保持所述高压电池,在该车辆中,在所述框架部件上,在底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面40)设有向斜下方延伸的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部脚部48F、后部脚部48R),所述框架部件经由所述脚部紧固于所述中央通道的斜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侧方斜面12b)。此外,第二方式是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框架部件在保持所述高压电池的同时保持配置在所述高压电池的前后任意一方的高压类设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类设备35),在所述底部,在所述高压电池的下方设有左右一对第1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部脚部48R),在所述高压类设备的下方设有左右一对第2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部脚部48F)。此外,第三方式是在第二方式中,在所述第1脚部与所述第2脚部之间,设有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横梁16L、中央横梁16M、右横梁16R)。此外,第四方式是在第三方式中,所述横梁包括:配置在所述中央通道内的中央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中央横梁16M);连结左侧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梁13L)与所述中央通道的左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横梁16L);以及连结右侧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侧梁13R)与所述中央通道的右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横梁16R),所述左横梁、所述中央横梁以及所述右横梁经由所述中央通道在车宽方向上连结起来。此外,第五方式是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中,所述框架部件利用紧固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螺栓64)经由所述脚部紧固于所述中央通道的斜面,所述紧固部件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中央通道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垂直侧面12d)靠内侧的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方式,能够缩窄包含紧固部的高压电池的配置区域的宽度,从而能够将高压电池紧凑地配置在中央通道之上。此外,距离紧固点的车宽方向距离缩短,高压电池的支承刚性提高。而且,脚部向斜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容易地吸收中央通道和框架部件的脚部之间的车宽方向尺寸误差,安装变得容易。根据第二方式,高压电池及高压类设备在各自的附近被牢固地紧固、保持,因此能够保护高压电池及高压类设备避免侧面碰撞。根据第三方式,在第1脚部与第2脚部之间设有横梁,因此能够利用横梁吸收侧面碰撞时的冲击,抑制脚部的变形,保护高压电池及高压类设备。根据第四方式,能够利用经由中央通道而连结的牢固的横梁来吸收侧面碰撞时的冲击,抑制脚部的变形,保护高压电池及高压类设备。根据第五方式,能够将高压电池更紧凑地配置在中央通道之上。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坐席和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中央控制台的立体图。图2是中央控制台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收纳在中央控制台内的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到的车厢内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是固定在中央通道之上的电气设备的纵剖视图。图7是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为了组装而将电气设备运送到中央通道之上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9是示出使电气设备下降而使框架部件的凸部与引导部件的导轨接触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10是由图9的圆B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示出框架部件由引导部件的导轨引导而定位了电气设备的左右方向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是示出框架部件的凸部与引导部件的凹部嵌合而定位了电气设备的前后方向位置及高度方向位置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13是由图12的圆C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示出电气设备超过正规的组装位置而向前方被运送、且框架部件的抵接部与引导部件的止动件抵接而限制了移动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15是由图14的圆D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6是比较并示出电气设备的各种安装位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另外,附图是沿着标号的方向来观察的,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上下,根据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作为Fr、后方作为Rr、左侧作为L、右侧作为R、上方作为U、下方作为D示出。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坐席和配置在前部坐席间的中央控制台的立体图,图2是中央控制台的俯视图,图3是中央控制台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电气设备D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到的车厢内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是固定在中央通道之上的电气设备的纵剖视图。如图1~图3、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在左前部坐席14L与右前部坐席14R之间,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地板11上的截面大致梯形的中央通道12之上配置有中央控制台30,中央控制台30内装有电气设备D。<地板结构>如图5所示,车辆10具有:地板11;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地板11的左前部坐席14L(参照图1)与右前部坐席14R之间的截面大致梯形的中央通道12;在车辆10的左右侧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梁13L和右侧梁13R;覆盖左侧梁13L的左侧饰板15L;以及覆盖右侧梁13R的右侧饰板15R。在车厢87内,在左右一对的左前部坐席14L及右前部坐席14R的后方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左后部坐席(未图示)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中央通道,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地板上;高压电池,其配置在所述中央通道上;以及框架部件,其保持所述高压电池,在该车辆中,在所述框架部件上,在底部设有向斜下方延伸的脚部,所述框架部件经由所述脚部紧固于所述中央通道的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07 JP 2014-2270471.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中央通道,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地板上;高压电池,其配置在所述中央通道上;以及框架部件,其保持所述高压电池,在该车辆中,在所述框架部件上,在底部设有向斜下方延伸的脚部,所述框架部件经由所述脚部紧固于所述中央通道的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框架部件在保持所述高压电池的同时保持配置在所述高压电池的前后任意一方的高压类设备,在所述底部,在所述高压电池的下方设有左右一对第1脚部,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内俊行竹泽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