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9334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5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其特征是:包括能够沿相反方向转动的第二轴和第四轴,第二轴和第四轴的轴端分别为动力输入端;第二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中,第四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中;在所述第二轴上固定安装随第二轴进行转动的主动辊,在第四轴上固定安装随第四轴进行转动的被动压痕辊;主动辊和被动压痕辊的设置位置与极片上的极耳相对应,在被动压痕辊或主动辊的辊面上具有能够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的凸起压纹,主动辊和被动压痕辊的辊面相配合以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极耳压制压痕,使得极耳跟随极片能够正常卷绕,避免出现极耳被撞击或折叠损坏的现象。

Lug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lug strengthen indent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can rotat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axis and fourth axis, second axis and fourth axis of the shaft are respectively the power input end; both ends of the second shaft are rotatably mounted on the first bearing and the second bearing seat, both ends of the fourth shaft respectively. Third pivotally mounted in the bearing seat and the fourth bearing seat; fixed installation of the driving roll with second axis of the second shaft, fixed passive indentation with fourth roller rotation axis in fourth axis; the lug drive roller and the driven roller indentation setting position and the pole piece corresponding to the. In the passive or active impression roller roller surface has the pole ear pressed on the indentation convex embossed, and surface of the drive roller and the driven roller with the indentation in the ear pressed on the indentation. The invention can press the indentation of the lug, so that the polar ear can follow the pole plate to normal winding, an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ole is damaged or collapsed is avoid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耳加强压痕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属于锂电池自动化设备

技术介绍
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是镍镉电池和氢镍电池的3倍)、比能量大(可达165WH/kg,是氢镍电池的3倍)、体积小、质量轻、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性能,因此受到很多动力设备厂商的使用。锂电池市场由于个性化设置等原因导致产品规格多种多样,很多制造厂家既要求使用低成本、高性能的卷绕材料,又要求卷绕设备的工艺合理,能卷出质量上乘的产品,所以目前的模切机中,极片模切过后,极耳成了悬臂的薄片,在设备运转速度一提再提的情况下,极耳在卷绕过程中不断飘动,很容易被撞击或折叠而损坏,降低产品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在极耳上压制压痕以加强极耳,使得极耳跟随极片能够正常卷绕,避免出现极耳被撞击或折叠损坏的现象。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其特征是:包括能够沿相反方向转动的第二轴和第四轴,第二轴和第四轴的轴端分别为动力输入端;第二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中,第四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中;在所述第二轴上固定安装随第二轴进行转动的主动辊,在第四轴上固定安装随第四轴进行转动的被动压痕辊;主动辊和被动压痕辊的设置位置与极片上的极耳相对应,在被动压痕辊或主动辊的辊面上具有能够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的凸起压纹,主动辊和被动压痕辊的辊面相配合以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轴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传动件连接第一轴,第四轴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二传动件连接第三轴;第一轴连接转动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第一轴通过齿轮副连接第三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和第一同步带,第一同步带安装在第一轴上,第二同步带轮安装在第二轴上;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三同步带轮、第四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第三同步带轮安装在第三轴上,第四同步带轮安装在第四轴上。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轴的两端设置第一压辊开合装置,在第四轴的两端设置第二压辊开合装置;所述第一压辊开合装置包括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和第二开合驱动装置,第一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轴承座,第二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压辊开合装置包括第三开合驱动装置和第四开合驱动装置,第三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三轴承座,第四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四轴承座;所述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和第二开合驱动装置驱动第二轴相对第四轴运动,第三开合驱动装置和第四开合驱动装置驱动第四轴相对第二轴运动,从而实现主动辊和被动压痕辊的相互撑开或压合;所述第二轴转动支撑在第一轴承座一端的孔中,第一轴承座的另一端转动挂设在第一支撑轴上;所述第四轴转动支撑在第三轴承座一端的孔中,第三轴承座的另一端转动挂设在第二支撑轴上;所述第二轴的中心和第一支撑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轴和第一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所述第四轴的中心和第二支撑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四轴和第三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当第二轴和第四轴相对运动时,第一轴承座以第一支撑轴的中心为圆心进行摆动,第三轴承座以第二支撑轴的中心为圆心摆动。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轴或第四轴的两端设置压辊开合装置,压辊开合装置包括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和第二开合驱动装置,第一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轴承座或第三轴承座,第二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轴承座或第四轴承座;所述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和第二开合驱动装置驱动第二轴相对第四轴运动或者驱动第四轴相对第二轴运动,从而实现主动辊和被动压痕辊的相互撑开或压合;所述第二轴转动支撑在第一轴承座一端的孔中,第一轴承座的另一端转动挂设在第一支撑轴上;或者,所述第四轴转动支撑在第三轴承座一端的孔中,第三轴承座的另一端转动挂设在第二支撑轴上;所述第二轴的中心和第一支撑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轴和第一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所述第四轴的中心和第二支撑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四轴和第三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当第二轴和第四轴相对运动时,第一轴承座以第一支撑轴的中心为圆心进行摆动,或者第三轴承座以第二支撑轴的中心为圆心摆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轴和第四轴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二机架板和第三机架板,第二机架板和第三机架板上分别具有能够允许第二轴和第四轴相对运动的区域,第二轴和/或第四轴在该区域进行相对运动。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轴和第四轴之间设置微调机构,微调机构包括固定块,固定块设置于第一轴承座和第三轴承座之间,在第一轴承座和固定块之间设置第一调节件,在第三轴承座和固定块之间设置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设置于远离第一轴承座摆动中心的一端,第二调节件设置于远离第三轴承座摆动中心的一端;第一调节件能够实现第一轴承座和固定块之间距离的调节,第二调节件能够实现第三轴承座和固定块之间距离的调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一轴采用同一根轴,第二支撑轴和第三轴采用同一根轴。进一步的,所述凸起压纹为直线状凸纹、多边形状凸纹或圆点状凸纹。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辊为两个,分别与极片两侧的极耳相对应;所述被动压痕辊为两个,分别与极片两侧的极耳相对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以加强极耳,防止极耳下塌,避免出现极耳被撞击损坏的现象;(2)本专利技术具有主动辊和被动辊开合功能,方便穿带,且两辊之间间隙调节方便,便于调节压痕的压制效果;(3)本专利技术采用齿轮和同步带机构使得主动辊和被动辊之间的转速一致,对极耳上压痕的压制效果更好;(4)本专利技术所述极耳加强压痕机构的结构简单,易于普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极耳加强压痕机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极耳加强压痕机构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第一机架板101、减速机102、电机103、第二机架板104、第一轴105、第一齿轮106、第一同步带轮107、第一轴承座108、第一同步带109、第二同步带轮110、第二轴111、第一连接件112、第一气缸113、第一销柱114、主动辊115、第三机架板116、第二连接件117、第二气缸118、第二销柱119、第二轴承座120、固定块201、第一螺栓202、第二螺栓203、第三轴205、第二齿轮206、第三同步带轮207、第三轴承座208、第三同步带209、第四同步带轮210、第四轴211、第三连接件212、第三气缸213、被动压痕辊215、第四连接件217、第四气缸218、第四轴承座220、极片3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坐标均采用:以图1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包括第一机架板101,第一机架板101的右侧安装了减速机102,减速机102的输入轴连接着电机103,第一机架板101的左侧穿着第一轴105和第三轴205,第一轴105连接减速机102的输出轴,第一轴105上安装着第一齿轮106和第一同步带轮107,第一轴105穿过第一轴承座108装在第二机架板104上。第三轴205上安装着第二齿轮206和第三同步带轮207,第三轴205穿过第三轴承座208装在第二机架板104上。第一同步带轮107通过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极耳加强压痕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其特征是:包括能够沿相反方向转动的第二轴(111)和第四轴(211),第二轴(111)和第四轴(211)的轴端分别为动力输入端;第二轴(111)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轴承座(108)和第二轴承座(120)中,第四轴(211)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三轴承座(208)和第四轴承座(220)中;在所述第二轴(111)上固定安装随第二轴(111)进行转动的主动辊(115),在第四轴(211)上固定安装随第四轴(211)进行转动的被动压痕辊(215);主动辊(115)和被动压痕辊(215)的设置位置与极片(301)上的极耳相对应,在被动压痕辊(215)或主动辊(115)的辊面上具有能够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的凸起压纹,主动辊(115)和被动压痕辊(215)的辊面相配合以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其特征是:包括能够沿相反方向转动的第二轴(111)和第四轴(211),第二轴(111)和第四轴(211)的轴端分别为动力输入端;第二轴(111)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轴承座(108)和第二轴承座(120)中,第四轴(211)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三轴承座(208)和第四轴承座(220)中;在所述第二轴(111)上固定安装随第二轴(111)进行转动的主动辊(115),在第四轴(211)上固定安装随第四轴(211)进行转动的被动压痕辊(215);主动辊(115)和被动压痕辊(215)的设置位置与极片(301)上的极耳相对应,在被动压痕辊(215)或主动辊(115)的辊面上具有能够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的凸起压纹,主动辊(115)和被动压痕辊(215)的辊面相配合以在极耳上压制出压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轴(111)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传动件连接第一轴(105),第四轴(211)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二传动件连接第三轴(205);第一轴(105)连接转动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第一轴(105)通过齿轮副连接第三轴(20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同步带轮(107)、第二同步带轮(110)和第一同步带(109),第一同步带(107)安装在第一轴(105)上,第二同步带轮(110)安装在第二轴(111)上;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三同步带轮(207)、第四同步带轮(210)和第二同步带(209),第三同步带轮(207)安装在第三轴(205)上,第四同步带轮(210)安装在第四轴(211)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加强压痕机构,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二轴(111)的两端设置第一压辊开合装置,在第四轴(211)的两端设置第二压辊开合装置;所述第一压辊开合装置包括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和第二开合驱动装置,第一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轴承座(108),第二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轴承座(120);所述第二压辊开合装置包括第三开合驱动装置和第四开合驱动装置,第三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三轴承座(208),第四开合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至第四轴承座(220);所述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和第二开合驱动装置驱动第二轴(111)相对第四轴(211)运动,第三开合驱动装置和第四开合驱动装置驱动第四轴(211)相对第二轴(111)运动,从而实现主动辊(115)和被动压痕辊(215)的相互撑开或压合;所述第二轴(111)转动支撑在第一轴承座(108)一端的孔中,第一轴承座(108)的另一端转动挂设在第一支撑轴上;所述第四轴(211)转动支撑在第三轴承座(208)一端的孔中,第三轴承座(208)的另一端转动挂设在第二支撑轴上;所述第二轴(111)的中心和第一支撑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轴(111)和第一轴(10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所述第四轴(211)的中心和第二支撑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第四轴(211)和第三轴(20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当第二轴(111)和第四轴(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佳洪陈晓飞刘路华周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