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浇注管、第二浇注管、第三浇注管加快了浇注速度,提高了承重能力,保证了螺旋地桩的各种性能指标及整体稳定度;通过地桩外筒与地桩内筒的独立设计,实用性增强,利用第一固定圆台与第二圆台实现了地桩内筒与地桩外筒的紧密连接。
High bearing gravity ground pile for fishing and light complementation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fishing light complementary high pile bearing force, by setting the first pouring pipe, second pouring pipe, third casting pipe up pouring velocity, improve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ensure the variou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spiral pile; pile design independent cylinder and inner cylinder through the pile, enhance the practicality, using the first round table and second fixe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ylinder and cone close to the pile in the pile of the outer cyli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桩,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
技术介绍
“渔光互补”型光伏电站作为一种新能源,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作为能量来源,在产能过程中没有碳排放也不产生环境污染物质,并且结合当地优势节约了土地,是我国东部水网相对较多地区的一种应用范例。“渔光互补”型光伏电站相对于火力发电站优势主要有两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能减排。“渔光互补”是利用鱼塘广阔的面积,在上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来发电,光伏组件立体布置于水面上方,下层用于水产养殖,上层用于光伏发电,具有一地两用的特点,能够极大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现有“渔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常用的是螺旋地桩,通常包括具有螺旋叶片的地桩架、法兰盘。法兰盘直接固定在地桩架的上部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国内外现有的螺旋桩存在以下问题,一般不能抗腐蚀,鱼塘底部土壤松软,螺旋桩拉拔力不够、侧向抗剪力不足、侧向抗动载荷的能力不够、承重力不好,为了增加螺旋桩的各种性能指标及整体稳定度,现有螺旋桩一般需要在螺旋桩之间增加连杆等附加构件,虽然性能有所提高,但成本大大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承重力好,结构简单。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包括地桩内筒、地桩外筒、螺旋叶片、连接座、第一固定圆台、第二固定圆台;连接座为圆环形,连接座内径为R1,连接座上沿着径向向外依次设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圆孔组、第二圆孔组、第三圆孔组、第四圆孔组;第一圆孔组包括四个四个第一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二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二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三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三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四圆孔组包括四个第四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地桩外筒外壁上设有螺旋叶片;地桩内筒设有第一浇注区、第二浇注区、第三浇注区,第一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一浇注管,第一浇注管为L形,第一浇注管在第一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一浇注管间夹角为90°;第二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二浇注管,第二浇注管为L形,第二浇注管在第二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二浇注管之间为90°;第三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三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为L形,第三浇注管在第三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三浇注管间为90°;第一浇注管宽L1,第二浇注管宽L2,第三浇注管宽L3,L1<L2<L3;每根第一浇注管、第二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与地桩内筒之间均设有筋板,筋板一端与浇注管相连,另一端与地桩内筒相连;第一固定圆台包括第一圆环架、第一凸台,第一凸台高度与第一圆环架高度相等,第一凸台固定在第一圆环架的外圆柱面上,第一圆环架外圆柱面上均匀分布有8个第一凸台,相邻两个第一凸台之间夹角为45°;第二固定圆台包括第二圆环架、第一凹槽,第一凹槽高度与第二圆环架高度相等,第二圆环架内圆柱面上均匀设有8个第一凹槽,相邻两个第一凹槽之间夹角为45°;第一固定圆台固定在地桩内筒外壁上,第二固定圆台固定在地桩外筒的内壁上;第一凸台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固定圆台与第二固定圆台固定在一起;连接座固定在地桩内筒的顶端,四根第一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一圆孔相连,第一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一圆孔中心轴线对齐;四根第二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二圆孔相连,第二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二圆孔中心轴线对齐;四根第三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三圆孔相连,第三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三圆孔中心轴线对齐。所述第一圆孔半径为R1,第二圆孔半径为R2,第三圆孔半径为R3,R1=R2=R3。所述第一固定圆台高度为H1,第二固定圆台高度为H2,H1=H2。所述地桩各组件表面均覆有高硬度涂料。本专利技术具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浇注管、第二浇注管、第三浇注管加快了浇注速度,提高了承重能力,保证了螺旋地桩的各种性能指标及整体稳定度;通过地桩外筒与地桩内筒的独立设计,实用性增强,利用第一固定圆台与第二圆台实现了地桩内筒与地桩外筒的紧密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1-地桩内筒,2-地桩外筒,3-螺旋叶片,4-连接座,5-第一固定圆台,6-第二固定圆台,7-第一圆孔组,8-第二圆孔组,9-第三圆孔组,10-第一圆孔,11-第二圆孔,12-第三圆孔,13-第一浇注区,14-第二浇注区,15-第三浇注区,16-第一浇注管,17-第二浇注管,18-第三浇注管,19-筋板,20-第一圆环架,21-第一凸台,22-第一凹槽,23-第四圆孔组,24-第四圆孔,25-第二圆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所示,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包括地桩内筒、地桩外筒、螺旋叶片、连接座、第一固定圆台、第二固定圆台;连接座为圆环形,连接座内径为R1,连接座上沿着径向向外依次设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圆孔组、第二圆孔组、第三圆孔组、第四圆孔组;第一圆孔组包括四个四个第一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二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二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三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三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四圆孔组包括四个第四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地桩外筒外壁上设有螺旋叶片;地桩内筒设有第一浇注区、第二浇注区、第三浇注区,第一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一浇注管,第一浇注管为L形,第一浇注管在第一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一浇注管间夹角为90°;第二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二浇注管,第二浇注管为L形,第二浇注管在第二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二浇注管之间为90°;第三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三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为L形,第三浇注管在第三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三浇注管间为90°;第一浇注管宽L1,第二浇注管宽L2,第三浇注管宽L3,L1<L2<L3;每根第一浇注管、第二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与地桩内筒之间均设有筋板,筋板一端与浇注管相连,另一端与地桩内筒相连;第一固定圆台包括第一圆环架、第一凸台,第一凸台高度与第一圆环架高度相等,第一凸台固定在第一圆环架的外圆柱面上,第一圆环架外圆柱面上均匀分布有8个第一凸台,相邻两个第一凸台之间夹角为45°;第二固定圆台包括第二圆环架、第一凹槽,第一凹槽高度与第二圆环架高度相等,第二圆环架内圆柱面上均匀设有8个第一凹槽,相邻两个第一凹槽之间夹角为45°;第一固定圆台固定在地桩内筒外壁上,第二固定圆台固定在地桩外筒的内壁上;第一凸台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固定圆台与第二固定圆台固定在一起;连接座固定在地桩内筒的顶端,四根第一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一圆孔相连,第一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一圆孔中心轴线对齐;四根第二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二圆孔相连,第二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二圆孔中心轴线对齐;四根第三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三圆孔相连,第三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三圆孔中心轴线对齐。所述第一圆孔半径为R1,第二圆孔半径为R2,第三圆孔半径为R3,R1=R2=R3。所述第一固定圆台高度为H1,第二固定圆台高度为H2,H1=H2。所述地桩各组件表面均覆有高硬度涂料。使用时,预留出埋设地桩的预埋坑,将地桩置于预埋坑中;调整地桩在预埋坑中的位置,再通过第一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桩内筒、地桩外筒、螺旋叶片、连接座、第一固定圆台、第二固定圆台;连接座为圆环形,连接座内径为R1,连接座上沿着径向向外依次设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圆孔组、第二圆孔组、第三圆孔组、第四圆孔组;第一圆孔组包括四个四个第一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二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二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三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三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四圆孔组包括四个第四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地桩外筒外壁上设有螺旋叶片;地桩内筒设有第一浇注区、第二浇注区、第三浇注区,第一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一浇注管,第一浇注管为L形,第一浇注管在第一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一浇注管间夹角为90°;第二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二浇注管,第二浇注管为L形,第二浇注管在第二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二浇注管之间为90°;第三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三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为L形,第三浇注管在第三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三浇注管间为90°;第一浇注管宽L1,第二浇注管宽L2,第三浇注管宽L3,L1<L2<L3;每根第一浇注管、第二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与地桩内筒之间均设有筋板,筋板一端与浇注管相连,另一端与地桩内筒相连;第一固定圆台包括第一圆环架、第一凸台,第一凸台高度与第一圆环架高度相等,第一凸台固定在第一圆环架的外圆柱面上,第一圆环架外圆柱面上均匀分布有8个第一凸台,相邻两个第一凸台之间夹角为45°;第二固定圆台包括第二圆环架、第一凹槽,第一凹槽高度与第二圆环架高度相等,第二圆环架内圆柱面上均匀设有8个第一凹槽,相邻两个第一凹槽之间夹角为45°;第一固定圆台固定在地桩内筒外壁上,第二固定圆台固定在地桩外筒的内壁上;第一凸台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固定圆台与第二固定圆台固定在一起;连接座固定在地桩内筒的顶端,四根第一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一圆孔相连,第一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一圆孔中心轴线对齐;四根第二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二圆孔相连,第二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二圆孔中心轴线对齐;四根第三浇注管顶端分别与四个第三圆孔相连,第三浇注管中心轴线与第三圆孔中心轴线对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渔光互补的高承重力地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桩内筒、地桩外筒、螺旋叶片、连接座、第一固定圆台、第二固定圆台;连接座为圆环形,连接座内径为R1,连接座上沿着径向向外依次设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圆孔组、第二圆孔组、第三圆孔组、第四圆孔组;第一圆孔组包括四个四个第一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二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二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三圆孔组包括四个第三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第四圆孔组包括四个第四圆孔,在连接座上周向均匀分布;地桩外筒外壁上设有螺旋叶片;地桩内筒设有第一浇注区、第二浇注区、第三浇注区,第一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一浇注管,第一浇注管为L形,第一浇注管在第一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一浇注管间夹角为90°;第二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二浇注管,第二浇注管为L形,第二浇注管在第二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二浇注管之间为90°;第三浇注区设有四根第三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为L形,第三浇注管在第三浇注区环形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三浇注管间为90°;第一浇注管宽L1,第二浇注管宽L2,第三浇注管宽L3,L1<L2<L3;每根第一浇注管、第二浇注管、第三浇注管与地桩内筒之间均设有筋板,筋板一端与浇注管相连,另一端与地桩内筒相连;第一固定圆台包括第一圆环架、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新波,白凤香,陈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德溢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