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国科学院专利>正文

河坝及堤防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93278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利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河坝及堤防系统。河坝包括:拦截坝、导流支柱和开设在拦截坝内的多个导流通道;多个所述导流支柱设置在所述拦截坝的迎水面的一端,所述导流支柱用于疏导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个所述导流通道沿所述拦截坝的高度方向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导流通道两端分别与拦截坝的上游和下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导流通道以调节上游河道的水位,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河坝的上游淤泥存储量大和泄洪速度慢的技术问题。

The dam and leve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坝及堤防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设施
,尤其是涉及河坝及堤防系统。
技术介绍
拦河坝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农业灌溉、洪峰调节、泥沙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降雨事件导致洪峰流量突增及社会发展对河道生态功能新的要求,拦河坝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的拦沙坝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洪水期,水量大,洪水下泄不及时,坝体迎水面一侧的框架易被掏空,从而导致水流渗径短路,而桩基之间的节点极易被剪断,造成坝体下移;由于受到暴雨、洪水等侵袭,拦河坝上游的河堤决口,大量洪水迫使主河槽改道,大量泥沙在拦河坝正前方集中淤积,拦河坝就失去作用,最终造成坝段绕冲,坝体水毁,并引起坝体旁侧引水闸渠破坏;许多拦河坝的设计没有兼顾上下游鱼类的通行功能,河道鱼类不能通过拦河坝进行洄游,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部分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坝,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河坝迎水面一侧淤泥存储量大和泄洪速度慢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河坝,包括:拦截坝、导流支柱和开设在拦截坝内的多个导流通道;多个所述导流支柱设置在所述拦截坝的迎水面端,所述导流支柱用于疏导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个所述导流通道沿所述拦截坝的高度方向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导流通道两端分别与拦截坝的上游和下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导流通道以调节上游河道的水位。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流支柱沿所述拦截坝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置,且多个所述导流支柱与所述拦截坝垂直。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通道内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流通道内。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衬套,所述外衬套用于增加导流管的抗击冲力。进一步地,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导流管靠近拦截坝迎水面的一端,所述盖板可沿所述拦截坝的侧面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大小大于所述导流管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在所述拦截坝迎水面的侧面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使盖板相对拦截坝进行转动。一种堤防系统,具有上述的河坝,包括设置在河坝两侧的堤坝,所述堤坝上设置有多个防冲击腔,多个所述防冲击腔相互连通,以用于减缓堤坝所受的冲击力。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坝;包括:拦截坝、导流支柱和开设在拦截坝内的多个导流通道;多个所述导流支柱设置在所述拦截坝的迎水面端,所述导流支柱用于疏导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个所述导流通道沿所述拦截坝的高度方向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导流通道两端分别与拦截坝的上游和下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导流通道以调节上游河道的水位。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河坝迎水面一侧淤泥存储量大和泄洪速度慢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坝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坝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河坝的设置有盖板时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河坝的导流通道设置有外衬套的侧视图。图标:100-拦截坝;200-导流支柱;300-盖板;400-外衬套;110-导流通道;111-导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坝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坝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河坝的设置有盖板时的侧视图。如图1、2和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河坝,包括:拦截坝100、导流支柱200和开设在拦截坝100内的多个导流通道110;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设置在所述拦截坝100的截流面端,所述导流支柱200用于疏导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个所述导流通道110沿所述拦截坝100的高度方向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导流通道110两端分别与拦截坝100的上游和下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110的一端设置有盖板300,所述盖板300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导流通道110以调节上游河道的水位。其中,导流支柱20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矩形或T型。其中,导流支柱200的高度应大于等于导流通道110的高度,以保障导流支柱200能够使淤泥在导流支柱200的限制的作用下堆积在多个导流支柱200和拦截坝100之间,避免泥沙集中淤积,并且当淤泥堆积到一定高度时,即可以通过导流通道110排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河坝;包括:拦截坝100、导流支柱200和开设在拦截坝100内的多个导流通道110;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设置在所述拦截坝100的截流面端,所述导流支柱200用于疏导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个所述导流通道110沿所述拦截坝100的高度方向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导流通道110两端分别与拦截坝100的上游和下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110的一端设置有盖板300,所述盖板300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导流通道110以调节上游河道的水位,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河坝的内侧淤泥存储量大和泄洪速度慢的的技术问题,并且,至少一个导流通道110上设置有盖板300,这样,水生生物即可以通过未设置有盖板300的导流通道110在拦截坝100的上下游之间通过,维持河流生态功能。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均匀间隔的设置在所述拦截坝100上,且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与所述拦截坝100垂直设置。其中,导流通道110的口径沿所述拦截坝100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减小。其中,相邻所述导流支柱200之间设置有至少二个所述导流通道110;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通道110设置在所述拦截坝100的不同高度上。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优选地,采用相邻的导流支柱200之间设置有两个导流通道110,由于,在枯水期时,即需要对一定的导流通道110进行关闭,这样,在相邻的导流支柱200之间设置有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河坝及堤防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坝,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截坝(100)、导流支柱(200)和开设在拦截坝(100)内的多个导流通道(110);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设置在所述拦截坝(100)的迎水面端,所述导流支柱(200)用于疏导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个所述导流通道(110)沿所述拦截坝(100)的高度方向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导流通道(110)两端分别与拦截坝的上游和下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110)的一端设置有盖板(300),所述盖板(300)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导流通道(110)以调节上游河道的水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坝,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截坝(100)、导流支柱(200)和开设在拦截坝(100)内的多个导流通道(110);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设置在所述拦截坝(100)的迎水面端,所述导流支柱(200)用于疏导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多个所述导流通道(110)沿所述拦截坝(100)的高度方向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导流通道(110)两端分别与拦截坝的上游和下游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110)的一端设置有盖板(300),所述盖板(300)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导流通道(110)以调节上游河道的水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坝,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沿所述拦截坝(100)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置,且多个所述导流支柱(200)与所述拦截坝(100)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110)内设置有导流管(111),所述导流管(111)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流通道(110)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坝,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东红吴汉李勇田刚祝文浩张宝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