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治宁专利>正文

车辆用头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1387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头靠,包括固定升降单元,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端,可上下移动;固定轴,固定在所述固定升降单元,朝横方向延长;移动框架,设置于所述固定轴,并具备可朝前后方向做直线运动及朝上下方向做旋转运动的导轨及自动动力传递部;结合主体,包围所述移动框架的状态结合,与所述移动框架一起移动;以及手动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结合主体上用于手动操作移动框架,所述手动操作部由操作开关构成,操作开关用于控制通电到所述自动动力传递部的电流。省略朝结合主体的外侧突出的加压结构的推杆,从而不仅能解除影响外观的缺点还能提前防止所述推杆受外部外力手动操作打击乘坐人员的头部与颈部导致受到更大的负伤的问题。

Headrest of vehi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vehicle headrest, including fixed lifting unit, is arranged in a seat back, can move up and down; the fixed shaft is fixed in the fixed lifting unit, extending in a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mobile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fixed shaft, and can be in linear motion and toward the direction before and after under the direction of rotation on rail and automatic power transmission; combined with the subject, surrounded by the mobile frame with the state, and the mobile frame to move together; and manual operation, arranged in the combination for manual operation of the mobile frame body, wherein the manual operation by operating a switch and switch operation for the current control power to the automatic power transmission part. Pressurized structure toward the outside of the main push rod with ellipsis prominent, which not only can relieve the disadvantages but also aff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push to prevent in advance by wounded greater problems by head and neck external force combat personnel take manual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头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头靠,更详细而言,涉及行驶时自动地调整与乘坐人员的后头部之间的间隔的同时,改善头靠的构成及结构来安全地保护乘坐人员的颈部与头部,从而,防止发生冲突事故时头靠受冲击手动操作发生错误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的车辆用头靠。
技术介绍
通常,头靠安装在对应乘坐人员的头部的车辆的座椅的上部,给乘坐人员提供舒适感,当发生车辆碰撞时,防止乘坐人员的头部被折给颈部施加致命的负伤的装置。到目前开发的安装在车辆的头靠是大致分为倾动头靠、主动头靠、折叠头靠等三种。倾动头靠是可以用手动将间隔调整三段,但因头靠产生死角。并且,主动头靠发生碰撞事故时感应振动或瞬间发生事故时用机械结构托住颈部,但也是由于头靠产生死角。并且,折叠头靠具备朝前方或后方折叠90度的功能,因此,虽然具备用于去除头靠的四角的功能,但由于需要用手动的方式操作,因此,比较不方便。对于发生死角的问题,为了确保后座的乘坐人员的前方视线,拔住副驾驶座的头靠,或将座椅朝前方俯下。并且,在车辆后座的三个座椅中中间座椅由于头靠挡住驾驶员的视线通常不会设置头靠,因此,发生事故时颈部扭曲受伤。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最近开发了根据乘坐人员的体形用自动及手动调整头靠的高度与间隔,并且,平时头靠朝前方90度垂下,当乘坐搭乘人员时自动地垂直竖立,从而解除头靠产生死角的问题的多功能头靠。在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1-0032719(以下称“现有技术1”)公开了自动地调整高度与间隔的头靠的技术。但,现有技术1公开的头靠是当手动操作时朝侧方推开头靠主体,并将固定齿轮与蜗轮分离,因此,由于主体的重量难以操作,并且难以制造手动操作部的同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端的上升支撑部的移动部分的开口部的幅度也需要放宽,从而,影响美观。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1的问题,本申请人在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300484号(以下称“现有技术2”)公开了车辆用头靠。但,现有技术2的头靠也是将手动操作的推杆朝主体的外侧突出的结构,因此,受到外部的冲击,即发生车辆冲突事故时,所述推杆受压力很难解除固定齿轮与蜗轮之间的齿轮啮合,从而,头靠的主体打击乘坐人的颈部与头部受到更大的负伤,并且,所述推杆朝主体的外侧突出的结构影响美观。并且,在所述推杆的周围进一步设置用于弹性支撑的单独的弹簧,因此,大大增加组装工程及制造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头靠的构成及结构来防止发生车辆冲突事故时头靠受冲击手动操作发生错误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的车辆用头靠。技术方案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头靠,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升降单元,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端,可上下移动;固定轴,固定在所述固定升降单元,朝横方向延长;移动框架,设置于所述固定轴,并具备可朝前后方向做直线运动及朝上下方向做旋转运动的导轨及自动动力传递部;结合主体,包围所述移动框架的状态结合,与所述移动框架一起移动;以及手动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结合主体上用于手动操作移动框架,所述手动操作部构成为操作开关,使得电控制通电到所述自动动力传递部的电流。所述操作开关构成将驱动电机的驱动力朝正方向与反方向操作的分别的按钮,当选择性地按压所述按钮时,所述结合主体朝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动力传递部由驱动电机、从动齿轮、固定齿轮构成,驱动电机,在驱动轴设置有第一正齿轮;从动齿轮,在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正齿轮啮合做旋转运动的第二正齿轮,在另一侧形成有蜗轮;固定齿轮,与所述固定轴结合,并与所述蜗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与固定齿轮设置于构成所述移动框架的中心盖内,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中心盖的外侧,在所述中心盖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驱动电机的固定托架。所述移动框架由中心盖、侧盖、侧护栏构成,中心盖,设置有所述导轨及自动动力传递部;侧盖,在中间隔着所述中心盖设置于所述固定轴的两端;侧护栏,与所述侧盖结合,在固定在所述固定轴的状态下,可移动地引导所述侧盖。所述升降单元由主体部、转送螺丝、升降支撑部、固定夹构成,转送螺丝,用于上下移动所述主体部;升降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另一侧,并规定长度延长;固定夹,一体地固定所述升降支撑部与所述固定轴。所述固定夹由第一夹紧器及第二夹紧器、耦合螺栓构成,第一夹紧器及第二夹紧器中间隔着所述固定轴相互结合,耦合螺栓用于耦合所述第一夹紧器及第二夹紧器。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手动操作部构成电控制方式的操作开关,使得控制通电到自动动力传递部的电流,从而,省略朝结合主体的外侧突出的加压结构的推杆,使得不仅能解除影响外观的缺点还能提前防止所述推杆受外部外力手动操作打击乘坐人员的头部与颈部导致受到更大的负伤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头靠设置于座椅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头靠的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移动框架的部分放大图。图4是图2的侧盖及侧护栏的结合结构的部分放大图。图5是图2的侧截面图。图6是图2的移动框架的具体的结合结构及构成的部分截面立体图。图7是图6的部分放大图。图8是图6的从其他方向观望的部分放大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头靠的作用过程的侧截面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头靠(副驾驶座)的整体操作顺序的侧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10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如图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头靠,包括:固定升降单元100,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端,可上下移动;固定轴200,固定在所述固定升降单元100,朝横方向延长;移动框架300,设置于所述固定轴200,并具备可朝前后方向做直线运动及朝上下方向做旋转运动的导轨310及自动动力传递部320;结合主体400,包围所述移动框架300的状态结合,与所述移动框架300一起移动;手动操作部500,设置于所述结合主体400上用手动操作移动框架300。所述固定升降单元100的局部填埋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端,当感应乘坐人员的头部位置时,通过调整高低使结合主体400相对乘坐人员的头部位于最佳的位置。所述固定升降单元100由主体部110、转送螺丝120、升降支撑部130、固定夹140构成,转送螺丝120用于上下移动所述主体部110,升降支撑部130,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10的一侧与另一侧,并规定长度延长,固定夹140用于一体地固定所述升降支撑部130与固定轴200。即,所述转送螺丝120将主体部110朝上下方向升降移动,从而调整所述结合主体400的高度。所述固定夹140由第一夹紧器141及第二夹紧器142、耦合螺栓143构成,第一夹紧器141及第二夹紧器142中间隔着所述固定轴200相互结合,耦合螺栓143用于耦合所述第一夹紧器及第二夹紧器(参照图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头靠的所述升降支撑部130与固定轴200借助固定夹140的结构固定,使得不仅提高固定力还能提高耐久性,通过可拆装的结构能容易进行维修。所述固定轴200固定在所述固定升降单元100,并朝横方向规定长度延长,并优选地形成为四角柱形状的截面,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形成为三角形或其他多种形状。所述固定轴200使移动框架300稳定地执行直线运动及旋转运动。另一方面,所述移动框架300设置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用头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头靠,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升降单元,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端,可上下移动;固定轴,固定在所述固定升降单元,朝横方向延长;移动框架,设置于所述固定轴,并具备可朝前后方向做直线运动及朝上下方向做旋转运动的导轨及自动动力传递部;结合主体,包围所述移动框架的状态结合,与所述移动框架一起移动;以及手动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结合主体上用于手动操作移动框架,所述手动操作部构成为操作开关,使得电控制通电到所述自动动力传递部的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20 KR 10-2014-01628201.一种车辆用头靠,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升降单元,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端,可上下移动;固定轴,固定在所述固定升降单元,朝横方向延长;移动框架,设置于所述固定轴,并具备可朝前后方向做直线运动及朝上下方向做旋转运动的导轨及自动动力传递部;结合主体,包围所述移动框架的状态结合,与所述移动框架一起移动;以及手动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结合主体上用于手动操作移动框架,所述手动操作部构成为操作开关,使得电控制通电到所述自动动力传递部的电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开关构成将驱动电机的驱动力朝正方向与反方向操作的分别的按钮,当选择性地按压所述按钮时,所述结合主体朝前后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部由驱动电机、从动齿轮、固定齿轮构成,驱动电机,在驱动轴设置有第一正齿轮;从动齿轮,在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正齿轮啮合做旋转运动的第二正齿轮,在另一侧形成有蜗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治宁郑时宪
申请(专利权)人:许治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