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0041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传感器,其包括一载体,其内设有一第一传感单元、一第二传感单元和一P模型控制中心,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与P模型控制中心电性导通,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一敏感区,该敏感区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P模型控制中心具有两个引脚显露于载体外,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两个引脚独立地与P模型控制中心连接,如此,感应稳定,即使在控制复杂的过程时,也能保证准确性,并且具有高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体传感器,尤指一种高灵敏度的气体传感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传感器一般是使用PID控制器,PID就是指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作为最早实用化的控制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其简单易懂,使用中不需要精确的系统模型等先决条件,所以现在也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控制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控制的好,但是如果自整定要以模型为基础,为了PID参数的重新整定在线寻找和保持好过程模型是较难的,闭环工作时,要求在过程中插入一个测试信号,这个方法会引起扰动,所以基于模型的PID参数自整定在工业应用不是太好。请参见图1,现有的传感器1是将两个传感单元2、3分别并列设置,单独工作,两个传感单元2、3都感应到异常情况,通过PID控制系统4操作,多个引脚5向外连接,整个传感器才会发出对应的提示,而PID在控制非线性、时变、耦合及参数和结构不确定的复杂过程时,工作也不是太好,如果是确定复杂的过程,无论怎么调整参数都没用,完全不能反映过来,导致传感器完全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好的气体传感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P模型控制的气体传感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气体传感器,其包括一载体,其内设有一第一传感单元、一第二传感单元和一P模型控制中心,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与P模型控制中心电性导通,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一敏感区,该敏感区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P模型控制中心具有两个引脚显露于载体外,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两个引脚独立地与P模型控制中心连接。进一步地,P模型控制中心具有一查表模块,对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感应到的信号进行调理。进一步地,P模型控制中心为分时控制系统。进一步具有一加热模块,加热模块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进一步地,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为高导热系统的非导电材料制成。进一步地,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为不同的感应装置。进一步地,P模型控制中心、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第一传感单元的正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的正极,第一传感单元的负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的负极,第二传感单元的正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的正极,第二传感单元的负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的负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气体传感器中,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与P模型控制中心电性导通,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一敏感区,该敏感区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P模型控制中心具有两个引脚显露于载体外,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两个引脚独立地与P模型控制中心连接,如此,感应稳定,即使在控制复杂的过程时,也能保证准确性,并且具有高灵敏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感器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气体传感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载体1第一传感单元2第二传感单元3P模型控制中心4引脚5【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见图2,一种气体传感器,其包括一载体1,其内设有一第一传感单元2、一第二传感单元3和一P模型控制中心4,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分别与P模型控制中心4电性导通,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分别具有一敏感区,该敏感区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这样使得气体传感器的响应更快,P模型控制中心4具有两个引脚5显露于载体1外,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分别具有两个引脚5独立地与P模型控制中心4连接。此外,P模型控制中心4具有一查表模块,对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感应到的信号进行调理。P模型控制中心4为分时控制系统。一加热模块,加热模块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加热的响应速度极快。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为高导热系统的非导电材料制成。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为不同的感应装置。P模型控制中心4、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分别具有一正极和一负极,第一传感单元2的正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4的正极,第一传感单元2的负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4的负极,第二传感单元3的正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4的正极,第二传感单元3的负极接P模型控制中心4的负极。上述气体传感器中,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分别与P模型控制中心4电性导通,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分别具有一敏感区,该敏感区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P模型控制中心4具有两个引脚5显露于载体1外,第一传感单元2和第二传感单元3分别具有两个引脚5独立地与P模型控制中心4连接,如此,感应稳定,即使在控制复杂的过程时,也能保证准确性,安全系数高,并且具有高灵敏度。上述气体传感器中,加热和测温通过软件控制分时控制,把现有技术中的四个引脚5变成两个引脚5,这样方便控制,减少了出错的机率。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气体传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载体,其内设有一第一传感单元、一第二传感单元和一P模型控制中心,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与P模型控制中心电性导通,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一敏感区,该敏感区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P模型控制中心具有两个引脚显露于载体外,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两个引脚独立地与P模型控制中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载体,其内设有一第一传感单元、一第二传感单元和一P模型控制中心,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与P模型控制中心电性导通,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一敏感区,该敏感区上覆设有um级的薄膜,P模型控制中心具有两个引脚显露于载体外,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分别具有两个引脚独立地与P模型控制中心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P模型控制中心具有一查表模块,对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感应到的信号进行调理。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P模型控制中心为分时控制系统。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文刘晶王若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莱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