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9917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包括设置在表冷器前侧的第一部件、设置在表冷器后侧的第二部件、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三部件;第一部件包括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相连通的第一微通道支管;第二部件包括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还包括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第二微通道支管;第三部件包括分别与第一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相连通的气连接管,还包括分别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液连接管。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换热效率高、运行性能可靠稳定,并可借助于高差实现制冷工质重力回流,降低能耗损失,能够广泛被推广应用。

U type microchannel heat removing and wet pip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U type micro channel heat removing tube, including third part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part and the second part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part, the front side of the cooler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rear side of the cooler; the first member includes a first bronchial and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pipe, also includes a first micro channel branch each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bronchial and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second parts including second bronchi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return pipe, also includes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econd bronchial and refrigerant liquid micro channel second branch pipes; third components including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through the trachea bronchial gas connection tube, and also comprises the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pipe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return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liquid connecting pip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reasonable design,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high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peration stable and reliable performance, and can help realize the difference of refrigerant gravity return,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an be widely appl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
本技术涉及热管
,尤其涉及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除湿装置和热管也日益被人们广泛使用。然而,目前除湿装置和热管存在着:结构设计相对复杂、两者结合应用较少、功能单一、生产及维修成本高、自动化程度高、除湿热管整体尺寸设计不灵活,安装和使用也不方面等等缺陷。因而,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的除湿热管能够克服上述不足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除湿热管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及其使用方法,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换热效率高、运行性能可靠稳定,并可借助于高差实现制冷工质重力回流,降低能耗损失,能够广泛被推广应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所述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包括设置在表冷器前侧的第一部件、设置在表冷器后侧的第二部件、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三部件;其中,第一部件包括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相连通的第一微通道支管;第二部件包括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还包括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第二微通道支管;第三部件包括分别与第一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相连通的气连接管,还包括分别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液连接管;所述液连接管上设置有制冷工质加注口;所述第一部件的位置比第二部件的位置在表冷器上的高度大。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第一微通道支管和第二微通道支管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翅片;所述第一支气管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平行布置,第一微通道支管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垂直连通;所述第二支气管与制冷工质回液管平行布置,第二微通道支管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垂直联通;所述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钢制回液管上方。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距为300-1000mm;所述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的管径均大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的管径;气连接管的管径大于液连接管的管径。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还包括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气管内壁的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一温度检测器、设置在制冷工质回流管内壁的第二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控制器、与制冷工质加注口相连接的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分别与控制器通过CAN或者LIN总线通讯连接;控制器包括数据转换器、数据存储器、数据比较器、流量调节器;数据转换器分别对所述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第二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发送的检测信号进行数据转换,流量调节器与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控制连接,数据比较器将数据转换器处理后的信号值与数据存储器中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通过流量调节器控制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的启闭。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比较结果包括当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与第二压力检测器小于数据存储器中预设的阈值时,流量调节器控制控制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关闭制冷工质加注口,并且热管换热器进行气密性检测;反之,则开启制冷工质加注口,当流量达到预设值时,则关闭制冷工质加注口;当第一温度检测器与第二温度检测器小于数据存储器中预设的阈值时,流量调节器控制控制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关闭制冷工质加注口。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控制器相连接的无线远程通讯模块和异常提醒模块;所述异常提醒模块与一种或者多种颜色的LED灯光闪烁器和/或警报器相连接;无线远程通信模块通过无线网络与云服务器相连接,云服务器通过无线网络与移动智能终端的APP远程监控软件相连接;控制器根据比较的结果出现异常时,通过异常提醒模块控制LED灯光闪烁器和/或警报器发出提示信号,并通过无线远程通讯模块向移动智能终端的APP远程监控软件发送提示信号。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控制相连接的制冷工质流量计和电子显示器;制冷工质流量计、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第二压力检测器、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分别通过电子显示器将检测结果显示在屏幕上。与现有技术中的除湿热管相比,采用本技术的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及其使用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结构更见简单、合理,尺寸可根据表冷器的尺寸进行合理选择,设计更加灵活方便;生产和制造成本低;(2)利用管与管之间的高差,有利于实现制冷工质的重力回流,降低能耗,换热效率较高,性能稳定可靠;(3)自动化程度较高,可实现远程监控、实施获取热管的管内气压、温度、制冷工质的参数,使得整体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较好的可推广空间。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的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作以详细说明。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所述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包括设置在表冷器前侧的第一部件、设置在表冷器后侧的第二部件、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三部件;其中,第一部件包括第一支气管1和制冷工质进液管2,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相连通的第一位微通道支管3;第二部件包括第二支气管4和制冷工质回液管5,还包括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第二微通道支管6;第三部件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相连通的气连接管7,还包括分别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液连接管8;所述液连接管上设置有制冷工质加注口9;所述第一部件的位置比第二部件的位置在表冷器上的高度大。所述的第一微通道支管和第二微通道支管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翅片10;所述第一支气管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平行布置,第一微通道支管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垂直连通;所述第二支气管与制冷工质回液管平行布置,第二微通道支管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垂直联通;所述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钢制回液管上方。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距为300-1000mm;所述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的管径均大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的管径;气连接管的管径大于液连接管的管径。所述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还包括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气管内壁的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一温度检测器、设置在制冷工质回流管内壁的第二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控制器、与制冷工质加注口相连接的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分别与控制器通过CAN或者LIN总线通讯连接;控制器包括数据转换器、数据存储器、数据比较器、流量调节器;数据转换器分别对所述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第二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发送的检测信号进行数据转换,流量调节器与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控制连接,数据比较器将数据转换器处理后的信号值与数据存储器中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通过流量调节器控制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的启闭。所述的比较结果包括当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与第二压力检测器小于数据存储器中预设的阈值时,流量调节器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包括设置在表冷器前侧的第一部件、设置在表冷器后侧的第二部件、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三部件;其中,第一部件包括第一支气管(1)和制冷工质进液管(2),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相连通的第一微通道支管(3);第二部件包括第二支气管(4)和制冷工质回液管(5),还包括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第二微通道支管(6);第三部件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相连通的气连接管(7),还包括分别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液连接管(8);所述液连接管上设置有制冷工质加注口(9);所述第一部件的位置比第二部件的位置在表冷器上的高度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包括设置在表冷器前侧的第一部件、设置在表冷器后侧的第二部件、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三部件;其中,第一部件包括第一支气管(1)和制冷工质进液管(2),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相连通的第一微通道支管(3);第二部件包括第二支气管(4)和制冷工质回液管(5),还包括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第二微通道支管(6);第三部件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相连通的气连接管(7),还包括分别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相连通的液连接管(8);所述液连接管上设置有制冷工质加注口(9);所述第一部件的位置比第二部件的位置在表冷器上的高度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微通道支管和第二微通道支管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翅片(10);所述第一支气管与制冷工质进液管平行布置,第一微通道支管分别与第一支气管和制冷工质进液管垂直连通;所述第二支气管与制冷工质回液管平行布置,第二微通道支管分别与第二支气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垂直联通;所述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钢制回液管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距为300-1000mm;所述第一支气管和第二支气管的管径均大于制冷工质进液管和制冷工质回液管的管径;气连接管的管径大于液连接管的管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微通道除湿热管还包括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气管内壁的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一温度检测器、设置在制冷工质回流管内壁的第二气体压力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控制器、与制冷工质加注口相连接的制冷工质流量调节控制阀;第一气体压力检测器、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鑫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创达热管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