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98430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恒流驱动电路,负载L1的一端与负载电源VCC1和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负载L1的另一端与取样电阻R1、R2的一端连接,取样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芯片U1的A脚连接,取样电阻R1另一端与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U1的K脚和开关管N1的漏极连接,U1的C脚与电阻R5、R6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3的INPUT端连接,电阻R5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电阻R6另一端和U1的E脚接地,控制芯片U3的OUTPUT脚与隔离芯片U2的K脚连接,隔离芯片U2的A脚与电阻R7一端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隔离芯片U2的VCC脚与电源VCC2连接,隔离芯片U2的OUT脚与开关管N1的栅极连接,隔离芯片U2的GND脚和开关管N1的源极接地。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驱动电流控制方便且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流驱动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特别是一种恒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控制的进步,工业自动化控制已经普及并大量应用在各行各业,但是这些控制输出控制部分仍然以普通的开关为主,对于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对于精确要求高的控制场合,显然无法胜任。目前,恒流驱动电路主要依靠专用芯片及隔离电路和保护电路构成,电路设计复杂,成本高。同时现有的恒流驱动电路的驱动电流控制比较困难,需要实现预设的电流曲线进行输出比较困难,电流滞后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它结构简单、驱动电流控制方便且成本较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负载L1、取样电阻R1、取样电阻R2、续流二极管D1、开关管N1、隔离芯片U1、隔离芯片U2和控制芯片U3,负载L1的一端与负载电源VCC1和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负载L1的另一端与取样电阻R1和取样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取样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芯片U1的A脚连接,取样电阻R1另一端与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隔离芯片U1的K脚和开关管N1的漏极连接,隔离芯片U1的C脚与电阻R5、R6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3的INPUT端连接,电阻R5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电阻R6另一端和隔离芯片U1的E脚接地,控制芯片U3的OUTPUT脚与隔离芯片U2的K脚连接,隔离芯片U2的A脚与电阻R7一端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隔离芯片U2的VCC脚与电源VCC2连接,隔离芯片U2的OUT脚与开关管N1的栅极连接,隔离芯片U2的GND脚和开关管N1的源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隔离芯片U2与开关管N1之间设置有保护电路。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电路包含电阻R3、电阻R4和稳压二极管D2,电阻R3一端与隔离芯片U2的OUT脚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与电阻R4一端、稳压二极管D2阴极和开关管N1的栅极连接,隔离芯片U2的GND脚、电阻R4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2阳极和开关管N1的源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负载电源VCC1为直流电源或经整流输出的交流电源。进一步地,所述隔离芯片U2包含达林顿驱动电路。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U3为嵌入式计算机芯片。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管N1为IGBT功率管或MOS管。进一步地,所述隔离芯片U1采用光耦合器芯片EL817D。进一步地,所述隔离芯片U2采用光耦合器芯片TLP35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驱动电流控制方便、成本低、控制灵活、故障率低,克服了现有恒流驱动电路设计复杂、驱动电流控制困难以及成本高的缺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恒流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包含负载L1、取样电阻R1、取样电阻R2、续流二极管D1、开关管N1、隔离芯片U1、隔离芯片U2和控制芯片U3,负载L1的一端与负载电源VCC1和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负载L1的另一端与取样电阻R1和取样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取样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芯片U1的A脚连接,取样电阻R1另一端与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隔离芯片U1的K脚和开关管N1的漏极连接,隔离芯片U1的C脚与电阻R5、R6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3的INPUT端连接,电阻R5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电阻R6另一端和隔离芯片U1的E脚接地,控制芯片U3的OUTPUT脚与隔离芯片U2的K脚连接,隔离芯片U2的A脚与电阻R7一端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隔离芯片U2的VCC脚与电源VCC2连接,隔离芯片U2的OUT脚与开关管N1的栅极连接,隔离芯片U2的GND脚和开关管N1的源极接地。隔离芯片U2与开关管N1之间设置有保护电路。保护电路包含电阻R3、电阻R4和稳压二极管D2,电阻R3一端与隔离芯片U2的OUT脚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与电阻R4一端、稳压二极管D2阴极和开关管N1的栅极连接,隔离芯片U2的GND脚、电阻R4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2阳极和开关管N1的源极接地。负载电源VCC1为直流电源或经整流输出的交流电源。隔离芯片U2包含达林顿驱动电路。控制芯片U3为嵌入式计算机芯片。开关管N1为IGBT功率管或MOS管。隔离芯片U1采用光耦合器芯片EL817D,隔离芯片U2采用光耦合器芯片TLP350。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取样电阻R1上流过的电流在所述取样电阻R1上产生的电压经所述取样电路中的电阻R2限流后,连接到所述隔离芯片U1的输入端,所述隔离芯片U1的输出端经电阻R5、R6分压后输出INPUT电压信号给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后经计算滤波比较后产生新的PWM调制波,输出OUT1、OUT2到所述隔离芯片U2的输入端,所述隔离芯片U2将信号整形,放大后经所述保护电路R3、R4、D2后输出到所述开关管的门极。续流原理:当开关管N1关断时,由于感性负载的特性,其电流不能突变,所以当开关管N1关断后的流经负载L1的电流经取样电阻R1,和续流元件D1后回到负载L1。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专利技术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恒流驱动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负载L1、取样电阻R1、取样电阻R2、续流二极管D1、开关管N1、隔离芯片U1、隔离芯片U2和控制芯片U3,负载L1的一端与负载电源VCC1和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负载L1的另一端与取样电阻R1和取样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取样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芯片U1的A脚连接,取样电阻R1另一端与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隔离芯片U1的K脚和开关管N1的漏极连接,隔离芯片U1的C脚与电阻R5、R6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3的INPUT端连接,电阻R5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电阻R6另一端和隔离芯片U1的E脚接地,控制芯片U3的OUTPUT脚与隔离芯片U2的K脚连接,隔离芯片U2的A脚与电阻R7一端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隔离芯片U2的VCC脚与电源VCC2连接,隔离芯片U2的OUT脚与开关管N1的栅极连接,隔离芯片U2的GND脚和开关管N1的源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负载L1、取样电阻R1、取样电阻R2、续流二极管D1、开关管N1、隔离芯片U1、隔离芯片U2和控制芯片U3,负载L1的一端与负载电源VCC1和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负载L1的另一端与取样电阻R1和取样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取样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芯片U1的A脚连接,取样电阻R1另一端与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隔离芯片U1的K脚和开关管N1的漏极连接,隔离芯片U1的C脚与电阻R5、R6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3的INPUT端连接,电阻R5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电阻R6另一端和隔离芯片U1的E脚接地,控制芯片U3的OUTPUT脚与隔离芯片U2的K脚连接,隔离芯片U2的A脚与电阻R7一端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源VCC3连接,隔离芯片U2的VCC脚与电源VCC2连接,隔离芯片U2的OUT脚与开关管N1的栅极连接,隔离芯片U2的GND脚和开关管N1的源极接地。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芯片U2与开关管N1之间设置有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玉锋顾曹新孟领刚姚卫东沈卫峰王春华顾明锋丁菊夏文夏武柳振铁纪陈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现代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