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89390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1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属于地质工程领域。该方法包括:在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已钻取的井中分别选取一口标准井,获取标准井的测井资料。根据测井资料,针对大侵蚀沟槽的内外部分别建立层速度模型。将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获得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层速度模型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分析,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根据最终合成地震记录,识别大侵蚀沟槽内、外部的顶界面速度和底界不整合面速度,以等时追踪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外部的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将相同时间的同相轴连接,形成地震数据体。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对地震数据体进行等时切片,识别微小侵蚀沟槽。

Recognition method of small erosion groove in uplift area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 slight erosion groove in a bulge zone,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electing a standard well in a large groove in the uplift area and an external drilled hole to obtain the logging data of a standard well. According to the logging data, a layer velocity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arts of the large erosion groove.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 is obtained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data with 3D seismic data, and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layer velocity model to calibrate the initial synthetic seismogram.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ynthetic seismogram, top interface velocity and bottom boundary identification of large erosion groo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conformity interface and speed, the top to bottom boundary tracked and uplift erosion groo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conformity interface seismic reflection phase axis, the same time the event will form a connection, seismic data. The slice data are used to slice seismic data to identify small erosion groov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隆起区(由于水平应力挤压作用使地层部分隆起的区域)普遍发育侵蚀沟槽,侵蚀沟槽的宽度可以从几千米到几百米不等,深度可以从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侵蚀沟槽既可以作为沉积物运移的主要通道,又可以作为碎屑沉积物堆积的主要场所。并且,基于其地质特点,侵蚀沟槽中极易形成各种隐蔽型油藏,例如透镜型岩性油藏、侧向尖灭型岩性油藏、地层超覆型岩性油藏、断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等。可见,对隆起区侵蚀沟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首先有必要对隆起区侵蚀沟槽进行识别。现有技术多通过对隆起区进行地震勘探来识别其中的侵蚀沟槽,通过在隆起区的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采集各测线对应的隆起区在长度和深度方向上的地震资料,以用来表征地下的地质构造。对这些地震资料进行处理,使其形成多张地震剖面图。侵蚀沟槽在地震剖面图上表现为上下相邻(即时间上相邻)的同相轴不协调的顶平底凹型,并且内部具有充填结构特征,根据该特征即可对侵蚀沟槽进行识别。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仅能识别大侵蚀沟槽,而对于宽度为几百米(例如小于或等于900米),深度为10米-60米左右的微小侵蚀沟槽来说,由于受到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其在地震剖面图上并不能表现出明显的上述特征,造成其难以被地震勘探所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对微小侵蚀沟槽进行有效识别的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在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已钻取的井中分别选取一口标准井,获取所述标准井的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步骤b、根据所述测井资料,针对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分别建立层速度模型;步骤c、将所述测井资料和所述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获得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利用所述层速度模型对所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标定分析,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步骤d、根据所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分别识别出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速度和底界不整合面速度,以等时追踪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将相同时间的同相轴连接,形成所述隆起区由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控制的地震数据体;步骤e、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对所述地震数据体进行等时切片,从而识别微小侵蚀沟槽的边界。具体地,所述标准井的地层完整,不过断层。具体地,所述测井资料包括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具体地,所述步骤b中,所述根据所述测井资料,针对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分别建立层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声波测井曲线,计算得到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不同深度处的地层速度,进而获得所述层速度模型。具体地,所述步骤c中,所述将所述测井资料和所述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获得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声波测井曲线和所述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得到反射系数;从所述三维地震资料中提取地震子波;将所述反射系数与所述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所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具体地,所述利用所述层速度模型对所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标定分析,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包括以下步骤:从所述层速度模型中获取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不同深度处的实际地层速度;从所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获取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不同深度处的拟合地层速度以及对应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根据所述实际地层速度对所述拟合地层速度进行校正,然后与所述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进行匹配调整,得到所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具体地,从所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中获取所述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不同深度处的地层速度,以及与各个所述地层速度对应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根据所述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确定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根据与所述地震反射界面对应的所述地层速度,识别出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速度和底界不整合面速度,将相同时间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连接,形成所述隆起区由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控制的地震数据体。具体地,所述地震数据体为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由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控制的顶、底面之间的数据体。具体地,所述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对所述地震数据体进行等时切片,从而识别微小侵蚀沟槽的边界,包括以下步骤:将等时追踪的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相连接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作为约束背景;对所述地震数据体的地震属性体在微小时窗内进行等时切片分析,根据所述地震属性体在各个切片上的变化,识别得到微小侵蚀沟槽的边界变化,进而识别得到所述微小侵蚀沟槽。具体地,所述地震属性体包括地震相干体、均方根振幅属性体、地震反射波形聚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通过对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外部的标准井的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利用和结合,以确定大隆起区侵蚀沟槽所在区域的最终合成地震记录,根据该合成地震记录实现井震结合,从而能够准确拟合得到大侵蚀沟槽所在区域不同深度处的地层速度,建立侵蚀沟槽内、外的测井和地震的对应关系。基于隆起区侵蚀沟槽内、外部接触地层不同而导致的岩性差异及地层速度不同,从而表现出侵蚀沟槽的边界变化。所以,通过识别出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速度和底界不整合面速度,来等时追踪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顶、底界面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分别将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连接,形成隆起区由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控制的地震数据体,以实现对隆起区侵蚀沟槽内、外地震的精细解释。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对地震数据体进行等时切片,通过在切片得到的平面上进行速度追踪,从而锁定并识别微小侵蚀沟槽的边界。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基于现有测井资料和地震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井震结合,对其进行精细解释后再切割分析,克服了地震分辨率低的限制,能够有效识别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对于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方法克服了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难以识别的问题,达到扩大勘探领域的目的,同时对类似隆起区勘探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隆起区”指的是由于应力作用,使地层部分隆起的区域。所述的“大侵蚀沟槽”指的是能够被现有技术提供的地震勘探所能识别的侵蚀沟槽,一般来说,其宽度大于900米,特别是大于1000米,深度大于60米。所述的“小侵蚀沟槽”指的是无法被地震勘探所识别,其宽度一般为几百米(例如小于或等于900米),深度为10米-60米。可以理解的是,大、小侵蚀沟槽均形成在隆起区,并且小侵蚀沟槽一般在大侵蚀沟槽内、外部形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已钻取的井中分别选取一口标准井,获取标准井的测井资料。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在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已钻取的井中分别选取一口标准井,获取所述标准井的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步骤b、根据所述测井资料,针对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分别建立层速度模型;步骤c、将所述测井资料和所述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获得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利用所述层速度模型对所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标定分析,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步骤d、根据所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分别识别出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速度和底界不整合面速度,以等时追踪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将相同时间的同相轴连接,形成所述隆起区由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控制的地震数据体;步骤e、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对所述地震数据体进行等时切片,从而识别微小侵蚀沟槽的边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隆起区微小侵蚀沟槽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在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已钻取的井中分别选取一口标准井,获取所述标准井的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步骤b、根据所述测井资料,针对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分别建立层速度模型;步骤c、将所述测井资料和所述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获得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利用所述层速度模型对所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标定分析,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步骤d、根据所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分别识别出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速度和底界不整合面速度,以等时追踪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内部和外部的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的地震反射界面同相轴,将相同时间的同相轴连接,形成所述隆起区由顶界面和底界不整合面控制的地震数据体;步骤e、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对所述地震数据体进行等时切片,从而识别微小侵蚀沟槽的边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井的地层完整,不过断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井资料包括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根据所述测井资料,针对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分别建立层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声波测井曲线,计算得到所述隆起区大侵蚀沟槽的内部和外部不同深度处的地层速度,进而获得所述层速度模型。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所述将所述测井资料和所述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获得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声波测井曲线和所述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得到反射系数;从所述三维地震资料中提取地震子波;将所述反射系数与所述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所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淑琴熊金良祝文亮肖敦清岳云福柴公权周淑慧孔德博赵宇超周凤春李忠梅陈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