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建辉专利>正文

一种泪道留置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8167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眼科医疗器械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泪道留置管,所述泪道留置管,包括管体和套管,套管套设在管体上,套管与管体的上部相适配,套管包括套管主体和卡件,卡件设置在套管主体上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管体和套管配合使用,管体通过泪小管进入泪囊内,并通过卡件固定在人的睑缘上,避免泪道留置管自行脱出或退入泪道中等情况发生,同时提高了泪道留置管在患者留置期间舒适度,缩短其适应期;泪道植管留置术后泪道留置管直接从上下泪点处拔除,无需通过鼻腔途径拔除,拆除方便,简便易行,同时避免了临床病发症;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单,易于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泪道留置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眼科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泪道留置管。
技术介绍
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泪点上下各一,位于睑缘内毗端的乳头状隆起上,上泪点较下泪点位置稍靠内,泪点变位常引起溢泪症。泪小管为连接泪点与泪囊之间的小管,分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每一泪小管的外侧部先与睑缘成垂直方向,然后近乎直角转向内,两泪小管汇合成泪总管,而后开口于泪囊上部。泪囊为一膜性囊,位于眼眶内侧壁前下方的泪囊窝内,泪囊上端闭合成一言端,约在内毗上方3-5mm处,下端移行为鼻泪管。泪囊长约1.2cm,宽0.4-0.7cm。眼轮匝肌的肌纤维包绕泪囊和泪小管,可收缩和扩张泪囊,促使泪液排出。鼻泪管为连接泪囊下端的膜性管,上部包埋在骨性管腔中,下部逐渐变细进入鼻外侧壁粘膜内,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眼泪经上、下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流入鼻腔。如果此泪道中任一部位因病变发生阻塞,就会引起溢泪、流脓等一系列症状。泪道置管手术是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泪道外伤等疾病泪道成型治疗中创伤最小的手术类型。现有泪道置管手术又分为:1、单一上泪小管或下泪小管植入方式,其缺点在于舒适度差,不易术后药物灌洗,可能自行脱出需要重新置管,或退入泪道中,不得已需行泪囊切开或是鼻腔去除泪道异位置管;2、上下泪小管同时植入鼻腔结扎方式,常见缺点是术中及术后拆除时,均涉及鼻腔的操作,增加了手术难度。申请号为201420667638.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硅胶泪道置管,包括表面光滑的硅胶管,所述硅胶管管壁设有若干渗液孔,所述硅胶管上端设有呈倒置三角形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靠近硅胶管上端处设有与硅胶管的中心通道连通的引流孔,所述硅胶管连接端的一个三角形顶点处一体连接有与硅胶管长度相同的细长的牵引端,所述牵引端的末端结扎有牵引线。申请号为201020126933.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软性泪道置管导引系统,包括导管与带针栓的不锈钢针两部分组成,导管材质软且上面印有刻度,刻度间距为1cm,内径为1mm,头端为钝圆盲端带侧孔;不锈钢针头端钝圆、空腔且上端带冲洗接口的针栓。上述专利技术均只能实现单一上(或下)泪小管植入方式,均需要通过鼻腔来拆除,从而引起患者一系列的不适或手术并发症。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留置期间舒适度,缩短其适应期,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舒适度良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泪道留置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舒适度良好,使用方便的泪道留置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泪道留置管,包括管体和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管体上,所述套管与管体的上部相适配,所述套管包括套管主体和卡件,所述卡件设置在套管主体上端。进一步的,所述管体包括管体主体和弹性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固定在管体主体的上端。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段包括两根支撑柱和固定块,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在管体主体上,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块上,所述固定块上设有与管体主体的开口相对应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卡件上设有与固定块相适配的卡口。进一步的,所述卡件与人的睑缘弧面的形状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卡件包括连接件和卡钩件,所述连接件与套管主体的端部相连,所述卡钩件与连接件相连,所述卡钩件的形状为弧形。进一步的,所述套管主体和卡件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管体的外径为0.9-1.0mm,所述管体的厚度为0.2-0.3mm,所述管体的长度为5.5-6.0cm或2.8-3.5cm。进一步的,所述管体的材质为PVC,所述套管的材质为硅胶。进一步的,所述管体上设有刻度,所述刻度的间距为1c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管体和套管配合使用,管体通过泪小管进入泪囊内,并通过卡件固定在人的睑缘上,避免泪道留置管自行脱出或退入泪道中等情况发生,同时提高了泪道留置管在患者留置期间舒适度,缩短其适应期;泪道植管留置术后泪道留置管直接从上下泪点处拔除,无需通过鼻腔途径拔除,拆除方便,简便易行,同时避免了临床病发症;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单,易于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泪道留置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泪道留置管的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泪道留置管的套管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管体;2-套管;3-套管主体;4-卡件;5-管体主体;6-过渡段;7-刻度;8-检测孔;9-盲端;10-渗液孔;41-卡口;42-连接件;43-卡钩件;61-支撑柱;62-固定块;6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泪道留置管通过泪小管进入泪囊内,通过卡件固定在人的睑缘上,泪道植管留置术后泪道留置管直接从上下泪点处拔除。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泪道留置管,包括管体1和套管2,所述套管2套设在管体1上,所述套管2与管体1的上部相适配,所述套管2包括套管主体3和卡件4,所述卡件4设置在套管主体3上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套管2套在管体1的上部后形成整体的泪道留置管,泪道留置管经过上泪点或下泪点,在空心探针的引导下进行泪道探通,并在泪道内植入泪道留置管;当管体1前端进入鼻泪管内后有落空感时,在空心探针后端接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通过向管体1内注入生理盐水进行确认泪道留置管位置是否正确,而后边进管体1边调整管体1旋转的角度,当调整到将整根泪道留置管植入泪道时,卡件4正好落于泪点处与睑缘外表面弧形吻合的位置,此时手术结束;待1-3月后,从卡件4处将泪道留置管从泪点处拔除以达到疏通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泪道外伤等疾病泪道成型治疗的目的。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管体和套管配合使用后,管体通过泪小管进入泪道或泪囊内的正确位置后,通过卡件固定在人的泪点处与睑缘外表面弧形吻合的位置上,避免泪道留置管自行脱出或退入泪道中等情况发生,同时提高了泪道留置管在患者留置期间舒适度,缩短其适应期;泪道植管留置术后泪道留置管直接从上下泪点处拔除,无需通过鼻腔途径拔除,拆除方便,简便易行,同时避免了临床病发症;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单,易于生产。进一步的,所述管体1包括管体主体5和弹性的过渡段6,所述过渡段6固定在管体主体5的上端。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弹性的过渡段进行过渡到套管主体上,过渡段具有弹性,可适应泪点处的泪道转折,符合泪小管的生理形态,便于将管体植入泪道。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段6包括两根支撑柱61和固定块62,所述支撑柱61的一端固定在管体主体5上,所述支撑柱61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块62上,所述固定块62上设有与管体主体5的开口相对应的通孔63。由上述描述可知,支撑柱实现了过渡段的弹性过渡,管体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套管上,并通过通孔注入冲洗液等药液。进一步的,所述卡件4上设有与固定块62相适配的卡口41。由上述描述可知,固定块固定在卡件的卡口上,使得管体通过固定块的固定作用而固定在套管上。本专利技术的过渡段结构不仅限于此种方式,还可以为弹性材料制成的管,并在管的端部设置凸起,管和凸起组成过渡段;也可以为弹性材料制成的板块,并在板块上设置挂钩,板块个挂钩组成过渡段;还可以为其他能实现同一效果的结构形式。进一步的,所述卡件4与人的睑缘弧面的形状相适配。由上述描述可知,与人的睑缘弧面的形状相适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泪道留置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泪道留置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管体上,所述套管与管体的上部相适配,所述套管包括套管主体和卡件,所述卡件设置在套管主体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泪道留置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管体上,所述套管与管体的上部相适配,所述套管包括套管主体和卡件,所述卡件设置在套管主体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留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包括管体主体和弹性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固定在管体主体的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泪道留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包括两根支撑柱和固定块,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在管体主体上,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块上,所述固定块上设有与管体主体的开口相对应的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泪道留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上设有与固定块相适配的卡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留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与人的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张建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