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6652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3 1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包括介质块基底和介质板,所述介质块基底和介质板一体成型;所述介质块基底的一侧面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若干连接柱,若干连接柱间隔设置在凸台上;所述介质板设置在基底的另一侧面上,介质板包括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间隔设置在基底上,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上对称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数量不少于一个,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具有体积小、用料少、装配简单及成本低廉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器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
技术介绍
在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中,电调基站天线是覆盖网络的关键设备之一,而移相器又是电调基站天线的最核心部件之一,移相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调天线的性能,进而影响到网络的覆盖质量,故移相器在移动基站天线领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有一类介质移相器主要通过移动其腔体内的介质,改变信号在移相器中的传播速率,使流经该移相器输出的信号形成连续的线性相位差,从而实现移相的目的。因此,这类介质移相器的介质块设计也很关键。现有的介质移相器的介质块设计都是分为上,下两块独立的介质板,通过分布式来控制;还有一种使用两块较长的细长介质板,细长介质板可以作为拉杆,另一方面,细长杆上设有延迟结构,可作为插入介质块用。这两种设计装配时需要过多的零件,且装配相对也比较繁琐,耗时;在实际调整使用过程中,这些设计很难保证上,下介质块的步调的一致性,与重合度,从而导致天线的波束下倾角度不一致,角度偏差较大,精度不高;且这两种设计使用较多的介质材料来连接传动部分,把昂贵的介质块材料用到了不必要的地方,增加成本;再者,使用这种大块的介质材料,将使移相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温度将影响移相器的整体性能,特别是对超宽带移相器,例如1.7-2.7GHz移相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具有体积小,用料少,装配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侧设置有凸台的介质块基底、设置在介质块基底另一侧的介质板,所述介质块基底和介质板一体注塑成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介质块基底一侧面设有凸台,所述凸台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介质块基底一体注塑成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介质块基底上设置有孔洞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导向凸台上设置有开口或者孔洞。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介质板包括上介质板、下介质板和由平行设置的上下介质板和介质块基底形成的滑动空槽,所述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间隔对称设置在介质块基底上,所述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与介质块基底一体注塑成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上对称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至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在介质块的末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上设有若干个孔洞,孔洞为圆形或者矩形,在靠近滑动空槽的一端介质板上设置有导向倒角。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介质板和下介质板的厚度与其设置在介质块基底的位置有关。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上、下介质板在腔体里移动时保持一致性;上、下介质板重合度很好;上、下介质板的下倾角精度高,减少材料的使用,且散热效果良好,成本较为低廉;本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频段更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新介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图1是本专利技术新介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新介质块包括基底3和介质板。基底3的一侧面设有凸台31,凸台31上设有若干连接柱32,其中若干连接柱32间隔设置在凸台31上。具体地,若干连接柱32用于将基底3可拆卸设置在拉杆4上,以使得拉杆4跟新介质块连接,带动新介质块移动。介质板设置在基底3的另一侧面上并用于调整波束。介质板包括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间隔设置在基底3上。进一步地,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对称设置在基底3上。其中,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上设有至少2个第一开口11和至少2个第二开口12。在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上设置有至少2个第一开口11和至少2个第二开口12,可以使得介质板的散热效果提高。优选地,至少2个第一开口11和至少2个第二开口12间隔设置在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上。优选地,至少2个第一开口11对称设置。同样,至少2个第二开口12对称设置在至少2个第一开口11之间。应理解,在介质块工作时,产生一定的热量,在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上设置至少2个第一开口11和至少2个第二开口12,增加了介质块的表面积,有助于热量的散发。本实施例中,基底3、凸台31、连接柱32、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一体注塑成型,以使得新介质块装配较为方便,且降低成本。参照图2所示,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当新介质块工作时,设置在馈电网络6上。在馈电网络6上设有金属片,该金属片呈长条状且设置在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的间隔中,以使得介质块可通过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的间隙卡在金属片上,并通过拉杆4的带动在馈电网络6上移动,以调整波束的方向。在拉杆4的一端还设有锚5,在拉杆4的另一端并排设置若干介质块,以通过介质块和锚5的作用达到对波束方向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介质块可移动设置在馈电网络6上,介质块和馈电网络6形成一个介质移相器。其中,介质移相器主要通过移动其腔体内的介质,改变信号在移相器中的传播速率,使流经该移相器输出的信号行程连续的线性相位差,从而实现移相的目的。如图3至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具体实施例的介质块的结构示意图。通过改变介质块和锚5在拉杆4的不同位置,以及改变介质块的数量,达到对移相器输出信号的控制,可以得到不同的调整效果。如图4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介质块的结构示意。该介质块为了改善的介质板的延尺系数,在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的表面设有多个圆孔或矩形孔,减少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的介电常数,改善延尺系数。如图5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介质块的结构示意。该介质块为了改善的介质板的延尺系数,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不同地方的厚度是不一样的,通过在介质板上不同位置增加或减少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的介电常数,改善延尺系数。应理解,在各实施例中,介质块上的开口设置均有不同,其核心原理均相同或相似,应为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方式。综上,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包括:基底3,其一侧面设有凸台31,凸台31设有若干连接柱32,若干连接柱32间隔设置在凸台31上;介质板,设置在基底3的另一侧面上;其中,介质板包括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间隔设置在基底3上,上介质板1和下介质板2上设有至少2个第一开口11和至少2个第二开口12,至少2个第一开口11和至少2个第二开口12间隔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具有体积小、用料少、装配简单及成本低廉等优点。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及专利技术说明书所记载的内容所作出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涵盖范围之内。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之权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侧设置有凸台的介质块基底、设置在介质块基底另一侧的介质板,所述介质块基底和介质板一体注塑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侧设置有凸台的介质块基底、设置在介质块基底另一侧的介质板,所述介质块基底和介质板一体注塑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块基底一侧面设有凸台,所述凸台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介质块基底一体注塑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块基底上设置有孔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凸台上设置有开口或者孔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移相器的新介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板包括上介质板、下介质板和由平行设置的上下介质板和介质块基底形成的滑动空槽,所述上介质板和下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维克托·亚历山德罗维奇·斯莱德科夫李梓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司南天线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