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298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上轴向贯穿有通道,所述接头本体沿轴向依次设置有头部、衔接部和连接部,该头部的内壁设置内螺纹,该头部的外壁设置有供扳手夹持的旋转部,该衔接部的外壁设置有凸块,该凸块与旋转部之间形成有加强槽,所述连接部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相邻的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于:在连接部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相邻的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提高了该连接部与软管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遇到管内压力变大时,也不会出现脱管现象,从而保证了直通接头的连接部与软管连接更加牢固及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
本技术涉及管道配件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
技术介绍
直通接头用于连接软管和刚性管道,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用于连通气、液等管道。现有的直通接头的连接部采用的是锥形结构,这种锥形结构,在连接软管时,虽然方便两者连接,但是管内压力变大时,就会出现脱管现象。另一方面,现有的直通接头的头部与管道螺纹连接时,该头部受到扳手扭动时,直通接头的头部会出现断裂,整体强度较差,从而影响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强度较强、可使软管能牢固的固定于接头上及保证使用寿命的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上轴向贯穿有通道,所述接头本体沿轴向依次设置有头部、衔接部和连接部,该头部的内壁设置内螺纹,该头部的外壁设置有供扳手夹持的旋转部,该衔接部的外壁设置有凸块,该凸块与旋转部之间形成有加强槽,所述连接部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相邻的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所述加强槽包括第一加强壁、底壁和第二加强壁,该第一加强壁与底壁所成的角为钝角,该第二加强壁与底壁所成的角为直角;所述通道内设置有依次连接的连接腔、缓冲腔和过渡腔,该连接腔的内径大于缓冲腔的内径,该缓冲腔的内径由朝向连接腔的一侧往过渡腔方向逐渐变小。优选为:所述旋转部为八边形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头部的外壁设置有供扳手夹持的旋转部,该衔接部的外壁设置有凸块,该凸块与旋转部之间形成有加强槽,提高了直通接头的整体强度,避免该头部受到扳手扭捏时直通接头的头部出现断裂,从而保证了使用寿命。且旋转部为八边形结构,增加了与扳手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与扳手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扳手在扭动接头时出现打滑现象发生。在连接部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相邻的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提高了该连接部与软管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遇到管内压力变大时,也不会出现脱管现象,从而保证了直通接头的连接部与软管连接更加牢固及稳定。在通道内设置有依次连接的连接腔、缓冲腔和过渡腔,该连接腔的内径大于缓冲腔的内径,该缓冲腔的内径由朝向连接腔的一侧往过渡腔方向逐渐变小,由于该连接腔的内径大于缓冲腔的内径结合该缓冲腔的内径由朝向连接腔的一侧往过渡腔方向逐渐变小,使得水体或气体流入通道中能逐渐进行缓冲,从而降低了通道的冲击力,也降低了对软管的冲击力,也进一步的保证了软管与连接部连接稳定性及可靠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各固定凹槽的槽宽均由槽底往槽口方向逐渐变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管安装于连接部上时,由于固定槽的槽口处为斜面,从而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便于安装者将软管套于连接部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接头本体上轴向贯穿有通道,所述接头本体沿轴向依次设置有头部1、衔接部2和连接部3,该头部1的内壁设置内螺纹101,该头部1的外壁设置有供扳手夹持的旋转部102,该衔接部2的外壁设置有凸块201,该凸块201与旋转部102之间形成有加强槽4,所述连接部3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301,相邻的固定凹槽301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302;所述加强槽4包括第一加强壁41、底壁42和第二加强壁43,该第一加强壁41与底壁42所成的角为钝角,该第二加强壁43与底壁42所成的角为直角;所述通道内设置有依次连接的连接腔103、缓冲腔104和过渡腔105,该连接腔103的内径大于缓冲腔104的内径,该缓冲腔104的内径由朝向连接腔103的一侧往过渡腔105方向逐渐变小。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部102为八边形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头部的外壁设置有供扳手夹持的旋转部,该衔接部的外壁设置有凸块,该凸块与旋转部之间形成有加强槽,提高了直通接头的整体强度,避免该头部受到扳手扭捏时直通接头的头部出现断裂,从而保证了使用寿命。且旋转部为八边形结构,增加了与扳手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与扳手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扳手在扭动接头时出现打滑现象发生。在连接部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相邻的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提高了该连接部与软管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遇到管内压力变大时,也不会出现脱管现象,从而保证了直通接头的连接部与软管连接更加牢固及稳定。在通道内设置有依次连接的连接腔、缓冲腔和过渡腔,该连接腔的内径大于缓冲腔的内径,该缓冲腔的内径由朝向连接腔的一侧往过渡腔方向逐渐变小,由于该连接腔的内径大于缓冲腔的内径结合该缓冲腔的内径由朝向连接腔的一侧往过渡腔方向逐渐变小,使得水体或气体流入通道中能逐渐进行缓冲,从而降低了通道的冲击力,也降低了对软管的冲击力,也进一步的保证了软管与连接部连接稳定性及可靠性。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各固定凹槽301的槽宽均由槽底往槽口方向逐渐变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管安装于连接部上时,由于固定槽的槽口处为斜面,从而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便于安装者将软管套于连接部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上轴向贯穿有通道,所述接头本体沿轴向依次设置有头部、衔接部和连接部,该头部的内壁设置内螺纹,该头部的外壁设置有供扳手夹持的旋转部,该衔接部的外壁设置有凸块,该凸块与旋转部之间形成有加强槽,所述连接部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相邻的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所述加强槽包括第一加强壁、底壁和第二加强壁,该第一加强壁与底壁所成的角为钝角,该第二加强壁与底壁所成的角为直角;所述通道内设置有依次连接的连接腔、缓冲腔和过渡腔,该连接腔的内径大于缓冲腔的内径,该缓冲腔的内径由朝向连接腔的一侧往过渡腔方向逐渐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管道的直通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本体上轴向贯穿有通道,所述接头本体沿轴向依次设置有头部、衔接部和连接部,该头部的内壁设置内螺纹,该头部的外壁设置有供扳手夹持的旋转部,该衔接部的外壁设置有凸块,该凸块与旋转部之间形成有加强槽,所述连接部的外壁沿轴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凹槽,相邻的固定凹槽之间形成有固定凸起;所述加强槽包括第一加强壁、底壁和第二加强壁,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万生
申请(专利权)人:玉环县双友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