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腕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39605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6: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包括一表面、一表盘、一表壳、一底壳、一机芯、一天线、一功能模块及一专用电池。表盘、表壳及底壳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天线贴附于表面之一下表面。功能模块设置于容置空间中,用于与一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专用电池供给功能模块或机芯电力。该智能腕表结构中,信号不会被屏蔽且厚度不致增加过多。

Intelligent wrist watch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telligent wrist watch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surface, a dial, a watch case, a bottom shell, a mechanism, an antenna, a function module and a special battery. The dial plate, the watch case and the bottom shell are formed from top to bottom in order to form a holding space. The antenna i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surface. The function module is arranged in the containing space and is us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a mobile terminal. Special battery supply function module or movement power. In the smart watch structure, the signal will not be shielded and the thickness will not increase too mu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腕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腕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腕表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将一无线天线及一功能模块设置于一腕表中以使该腕表成为一智慧腕表已经越来越普遍,现有用于智能腕表的无线天线通常是采用一芯片天线(chipantenna)、螺旋天线(HelixorSpiralantenna)、平板天线(patchantenna)或环型天线(loopantenna)等以接收及发射信号。芯片天线等为一种电磁场天线,也就是说,芯片天线等是利用电磁场接收以及发射信号。现有智能腕表结构通常包含一表面、一表盘、一表壳、以及一底壳。该表盘、该表壳、该底壳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天线设置于腕表内部之容置空间或表壳中,然而现有智慧腕表的表壳、底壳、表盘等形成容置空间之对象一般是由金属制成,金属具有屏蔽信号的特性,因此现有智慧腕表的容置空间或表壳内的天线所接收或发射的信号会受到金属制成的表壳、底壳、表盘等物件之影响。即使形成容置空间之表盘、表壳、底壳中至少一者为非金属制成,或至少一者之对象其部份是由非金属所制成,若将天线置于容置空间或表壳内,该天线仍会受到形成容置空间之对象,如表盘、表壳、底壳,或置于容置空间中之机芯、功能模块、电池之影响,导致与移动终端之无线通信距离大幅缩短。请参阅图1,图1显示现有智能腕表的结构。传统智能腕表包括一表壳20’、一功能模块18”、一专用电池24”以及一底壳26’。专用电池24”用于提供功能模块18”所需之电力。由于专用电池24”迭加在表壳20’及底壳26’之间,造成传统智慧腕表因厚度提高,导致体积大幅增加。目前市场上的智慧腕表皆有厚度过高及体积过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中天线及电池构型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线接收或发射的信号受到容置空间形成对象及机芯、功能模块或电池之影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智慧手表的电池容纳的问题,以解决传统腕表因装置功能模块之电池,导致厚度大幅加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包括:一表面、一表盘、一表壳、一底壳、一天线以及一功能模块。该表盘、该表壳及该底壳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天线贴附于该表面之一下表面。该功能模块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用于与一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包括:一表面、一表盘、一表壳、一底壳、一天线、一机芯、一功能模块以及一专用电池。该表盘、该表壳及该底壳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天线贴附于该表面之一下表面。该机芯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功能模块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用于与一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该专用电池设置在该机芯的周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包括:一表面、一表盘、一表壳、一底壳、一天线、一机芯以及一专用电池。该表盘、该表壳及该底壳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天线贴附于该表面之一下表面。该机芯与一功能模块整合为一体。与该功能模块整合之该机芯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用于与一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及驱动一指示器以提供时间功能显示。该专用电池设置在该机芯的周围。本专利技术之智能腕表结构中,由于天线贴附于表面之下表面而不是设置于容置空间或表壳中,因此当天线在发射或接受信号时,信号不会被金属所形成的容置空间所屏蔽。即使形成容置空间之对象(表盘、表壳及底壳)中至少一者为非金属或部份为非金属制成,由于天线贴附于表面之下表面,因此天线几乎完全不受干扰,且由于天线远离由表盘、表壳及底壳等形成之容置空间,并远离机芯、功能模块及电池,因此天线与一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其无线通信距离可达最大。此外,本专利技术之智能腕表结构中,由于供给电力给功能模块的电池,是以特殊构型的设计围绕于现有腕表原有的机芯周围,所需的表壳厚度得与现有腕表的机芯高度相当,或可降低表壳需增加的厚度。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显示现有智能腕表的结构。图2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第一实施例之智能腕表结构的上视图。图3显示图2之智能腕表结构的爆炸图。图4显示图2之智能腕表结构的剖面图。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控制单元与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示意图。图6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第一实施例之天线贴附于表面之示意图。图7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第二实施例之天线贴附于表面之示意图。图8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第三实施例之天线贴附于表面之示意图。图9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第四实施例之天线贴附于表面之示意图。图10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第二实施例之智能腕表结构内部的示意图。图11图显示专用电池及功能模块之示意图。图12图显示专用电池围绕机芯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图式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用作实例、示例或例证,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冠词「一」一般地可以被解释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除非另外指定或从上下文可以清楚确定单数形式。并且,在所附图式中,结构、功能相似或相同的元件是以相同元件标号来表示。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图2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第一实施例之智能腕表结构的上视图,图3显示图2之智能腕表结构的爆炸图,图4显示图2之智能腕表结构的剖面图。本专利技术之智能腕表结构包括一表面10、一天线12、一表盘14、一机芯16、一功能模块18、一表壳20、一表冠22、一电池24以及一底壳26。表盘14、表壳20及底壳26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28。表面10为透明之材质(例如玻璃件),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特征在于天线12设置并贴附于表面10之下表面而不是设置于智能腕表结构之表壳20或容置空间28的内部,因此当天线12在发射或接受信号时,信号不会被表壳20所屏蔽。较佳而言,天线12为可透光的材质制成。表盘14上设有实体的时间刻度140(如一点至十二点),指示器34(如实体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设置于表盘14上方,指示器34由机芯16驱动,进而与表盘14上的时间刻度140配合来显示时间,用户透过透明的表面10及天线12可看到指示器140所指示的位置信息(即时间信息)。表盘14、表壳20和底壳26用以保护腕表结构内部的机械及/或电子元件。智能腕表结构的侧面具有表冠22,用户可以透过旋转表冠22上的旋钮来调整时间或设定闹铃时间。电池24可以提供机芯16及/或功能模块18所需的电力,可以为一次性电池或可充式电池。机芯16及功能模块18设置于容置空间28中,用于与一移动终端配合,更明确地说,功能模块18可与该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要说明的是,功能模块18也可设置于智能腕表结构之表带。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电池24可以供电给机芯16和功能模块18,也就是说,机芯16和功能模块18(和腕表结构内的其他元件)可以同时使用电池24储存的电力。在其他实施例中,机芯16和功能模块18也可以具有相互独立的电池和供电系统,亦即机芯16和功能模块18由不同的电池供电。如图3所示,功能模块18包括一电性连接基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智能腕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表面;一表盘;一表壳;一底壳,该表盘、该表壳及该底壳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天线,贴附于该表面之一下表面;以及一功能模块,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用于与一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12 TW 1051008241.一种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表面;一表盘;一表壳;一底壳,该表盘、该表壳及该底壳由上而下依序组成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天线,贴附于该表面之一下表面;以及一功能模块,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用于与一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天线仅贴附于该表面之该下表面的一部分且为一单极天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单极天线为金属网格、金属薄膜、奈米金属线、或石墨烯制成之导电薄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天线仅贴附于该表面之该下表面的一部分且为一双极天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双极天线为金属网格、金属薄膜、奈米金属线、或石墨烯制成之导电薄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天线仅贴附于该表面之该下表面的一部分且为一单极天线,该表面之该下表面的其他部分贴附一导电薄膜,该导电薄膜藉由一缝隙与该天线区分,该天线与该导电薄膜为可导电之材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腕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单极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启彬施莹哲张振义
申请(专利权)人:巨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