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及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9565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1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包括固定桩柱和设于固定桩柱之间的采集网,所述采集网的前网口大而后网口小呈锥筒形,所述固定桩柱下端竖向插设于鳗鲡种苗捕捞点的泥沙中,采集网的前网口上设有粗尼龙绳圈为前网口定形,所述固定桩柱上端与所述粗尼龙绳圈连接,而采集网的后网口上设有扎紧绳,用于对后网口及时收口;所述采集网包括依次连接的三段不同网孔大小的网体,此外,采集网上还连接有漂浮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解决了传统网具采用统一尺寸,对野生的日本鳗鲡种苗资源造成极大破坏的问题,同时降低了鳗苗收集过程中的死亡率以及渔民的体力劳动强度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适用于不同捕捞位置的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

Japanese eel seed and seedling catch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ishing device of Japanese eel seedling, including between column and pile pile arranged on the fixed fixed collection network, the collection network before the network port and large network port and a small conical tube, the lower end of the vertical column fixed pile inserted into the eel seedling fishing point in the sediment, the former acquisition network the network port is provided with a thick nylon rope for net export setting, the fixed pile column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ick nylon loops and collecting net net after opening is provided with a fastening rope, for after the network timely close; the acquisition network comprises three different mesh size of the net body. In addition, online collection is also connected with a floating device.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with uniform size, causing great damage to the wild Japanese eel seedling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the eel seedling mortality and fishermen's physical labor intensity, the invention is a kind of Japanese eel seedling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 cost, suitable for different fishing locations fis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渔业
,特别涉及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
技术介绍
日本鳗鲡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已成为世界性的养殖鱼类。但由于其人工繁殖技术至今尚未解决,因此养殖个体依然需靠捕捞野生苗种,在每年日本鳗鲡种苗溯河洄游的河口地区,我国各地沿海渔民“一”字排开的“掠夺”式捕捞作业模式,使得鳗苗进入到内河的数量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对日本鳗鲡资源造成难以恢复的境地。日本鳗鲡种苗个体细长,身体直径一般不超过2mm,渔民大多采用较密网目的网具,已达到最大限度的捕获种苗,因此对野生渔业资源造成很大伤害。由于目前捕捞还是依靠传统的体力劳动作业,且捕苗者多为年老渔民,网目密,出水慢,作业时也非常费力。同时由于网目密,杂质不容易过滤掉,使得鳗苗中混杂很多的藻类和水母,收集时水体非常粘稠,溶氧降低,鳗苗容易死亡。因此如何解决日本鳗鲡野生资源保护与采集到满足养鳗业发展的鳗苗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今野生渔业资源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提高捕捞鳗苗的成活率和降低体力劳动,一直也是渔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出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其具体分为具有三个不同网孔大小的结构部分,与传统的采用统一网目的网具相比,既能保证一部分野生资源能够成功溯河洄游,保护了野生资源,又能快速出水,过滤掉水体里的藻类、水母等杂质,有效的捕获种苗,除此之外还能降低渔民的作业强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包括固定桩柱和设于固定桩柱之间的采集网,所述采集网的前网口大而后网口小呈锥筒形,所述固定桩柱下端竖向插设于鳗鲡种苗捕捞点的泥沙中,采集网的前网口上设有粗尼龙绳圈为前网口定形,所述固定桩柱上端与所述粗尼龙绳圈连接,而采集网的后网口上设有扎紧绳,用于对后网口及时收口;所述采集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网体、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所述第一段网体、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上的网目逐步增多,其中,第一段网体和第二段网体对进入采集网中的杂质和部分鳗鲡种苗进行过滤,第三段网体对进入采集网中的未过滤掉的鳗鲡种苗进行收集,此外,采集网的前网口的上纲以及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的连接处设有漂浮装置。作为优选地,所述漂浮装置包括尼龙袋和包裹在尼龙袋内的球状泡沫塑料,漂浮装置通过尼龙绳与采集网的前网口的上纲连接。作为优选地,所述球状泡沫塑料的直径40cm,所述尼龙袋的网孔直径为4cm。作为优选地,所述采集网的前网口呈椭圆形,且采集网的前网口两远端的粗尼龙绳圈通过尼龙绳各连接一根固定桩柱。作为优选地,所述采集网的后网口呈圆形。作为优选地,所述固定桩柱的直径为40cm,高度为15米。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段网体的网目为4目,所述第二段网体的网目为16目,所述第三段网体的网目为60目。作为优选地,所述前网口的远端距离为36m,近端距离为7m,所述后网口直径为20cm,整个采集网的长度为55m。作为优选地,所述粗尼龙绳圈的绳直径为2cm,所述扎紧绳为8mm粗的尼龙绳。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涨落潮明显、漂浮物少的河流入海口作为鳗鲡种苗捕捞点;(2)在每年冬至前半个月的下午3-4点,潮水开始涨之前,将两根15米高,直径40cm的固定桩柱并排打入选定的鳗鲡种苗捕捞点,并使两根固定桩柱的间距比采集网的前网口的远端距离长5-6m;将漂浮装置用尼龙绳绑在采集网的前网口的上纲上以及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的连接处,同时用尼龙绳将采集网的前网口两远端的粗尼龙绳圈分别连接在两根固定桩柱上,然后调节固定桩柱与采集网的前网口之间的尼龙绳的长度,使采集网的前网口正对涨潮潮流方向且上纲刚好和水面平齐漂浮在水面上;(3)当涨潮2小时后,用8mm粗的尼龙绳扎紧采集网的后网口;(4)当鳗苗随潮流进入到采集网的前网口时开始进行一级过滤,鳗苗先经过第一段网体,第一段网体的网孔较大,因此出水快,同时网孔可以过滤掉一部分鳗苗,使之正常洄游进行生长育肥,且第一段网体的网孔可以过滤掉水体里大型藻类和小型水母;(5)当鳗苗继续随水流进入到第二段网体进行二级过滤,由于第二段网体的网孔减小,用于过滤掉水体里小型藻类,同时可以继续过滤掉一部分水将鳗苗浓缩;(6)当鳗苗进入到第三段网体时,第三段网体的网孔较小而过滤掉一部分水将鳗苗进一步浓缩;(7)当开始退潮时,从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的连接处的漂浮装置开始,将第三段网体整体抬起,打开后网口的扎紧绳,将水体和鳗苗一起倒入塑料大桶中进行有效收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方法解决了传统网具采用统一尺寸,对野生的日本鳗鲡种苗资源造成极大破坏的问题,同时降低了鳗苗收集过程中的死亡率以及渔民的体力劳动强度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适用于不同捕捞位置的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采集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捕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捕捞装置在捕捞点设置的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包括固定桩柱1和设于固定桩柱1之间的采集网2,采集网2的前网口201大而后网口202小呈锥筒形,固定桩柱1下端竖向插设于鳗鲡种苗捕捞点的泥沙中,采集网2的前网口201上设有粗尼龙绳圈203为前网口201定形,固定桩柱1上端与粗尼龙绳圈203连接,而采集网2的后网口202上设有扎紧绳204,用于对后网口202及时收口;采集网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网体21、第二段网体22和第三段网体23,第一段网体21、第二段网体22和第三段网体23上的网目逐步增多,具体为第一段网体21的网目为4目,此段网体的网孔尺寸为4.75mm,第二段网体22的网目为16目,此段网体的网孔尺寸为1.18mm,第三段网体23的网目为60目,此段网体的网孔尺寸为0.25mm,其中,第一段网体21和第二段网体22对进入采集网2中的杂质和部分鳗鲡种苗进行过滤,第三段网体23对进入采集网2中的未过滤掉的鳗鲡种苗进行收集,此外,采集网2的前网口201的上纲(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二段网体22和第三段网体23的连接处设有漂浮装置3,漂浮装置3包括尼龙袋和包裹在尼龙袋内的球状泡沫塑料,漂浮装置3通过尼龙绳与采集网2的前网口201的上纲连接,球状泡沫塑料的直径40cm,尼龙袋31的网孔直径为4cm。本实施例中,固定桩柱1的直径为40cm,高度为15米,整个采集网2的长度为55m;采集网2的前网口201呈椭圆形,前网口201的两远端距离为36m,两近端距离为7m,后网口直径为20cm,且采集网2的前网口201两远端的粗尼龙绳圈203通过尼龙绳各连接一根固定桩柱1,前网口201上的粗尼龙绳圈202的绳直径为2cm,后网口202上的扎紧绳204为8mm粗的尼龙绳。上述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1)选择涨落潮明显、漂浮物少的河流入海口作为鳗鲡种苗捕捞点;(2)在每年冬至前半个月的下午3-4点,潮水开始涨之前,将两根15米高,直径40cm的固定桩柱1并排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桩柱和设于固定桩柱之间的采集网,所述采集网的前网口大而后网口小呈锥筒形,所述固定桩柱下端竖向插设于鳗鲡种苗捕捞点的泥沙中,采集网的前网口上设有粗尼龙绳圈为前网口定形,所述固定桩柱上端与所述粗尼龙绳圈连接,而采集网的后网口上设有扎紧绳,用于对后网口及时收口;所述采集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网体、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所述第一段网体、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上的网目逐步增多,其中,第一段网体和第二段网体对进入采集网中的杂质和部分鳗鲡种苗进行过滤,第三段网体对进入采集网中的未过滤掉的鳗鲡种苗进行收集,此外,采集网的前网口的上纲以及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的连接处设有漂浮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本鳗鲡种苗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桩柱和设于固定桩柱之间的采集网,所述采集网的前网口大而后网口小呈锥筒形,所述固定桩柱下端竖向插设于鳗鲡种苗捕捞点的泥沙中,采集网的前网口上设有粗尼龙绳圈为前网口定形,所述固定桩柱上端与所述粗尼龙绳圈连接,而采集网的后网口上设有扎紧绳,用于对后网口及时收口;所述采集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网体、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所述第一段网体、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上的网目逐步增多,其中,第一段网体和第二段网体对进入采集网中的杂质和部分鳗鲡种苗进行过滤,第三段网体对进入采集网中的未过滤掉的鳗鲡种苗进行收集,此外,采集网的前网口的上纲以及第二段网体和第三段网体的连接处设有漂浮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装置包括尼龙袋和包裹在尼龙袋内的球状泡沫塑料,漂浮装置通过尼龙绳与采集网的前网口的上纲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泡沫塑料的直径40cm,所述尼龙袋的网孔直径为4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网的前网口呈椭圆形,且采集网的前网口两远端的粗尼龙绳圈通过尼龙绳各连接一根固定桩柱。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网的后网口呈圆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桩柱的直径为40cm,高度为15米。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网体的网目为4目,所述第二段网体的网目为16目,所述第三段网体的网目为60目。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网口的远端距离为36m,近端距离为7m,所述后网口直径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方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