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电技术领域,提出的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包括可控硅、二极管、弧形散热器、管芯散热器,可控硅和二极管均设置在弧形散热器上,弧形散热器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可控硅和二极管分别设置在第一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上,可控硅还与阻容吸收器并联,第一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第二散热器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二散热器与第一散热器或第三散热器之间夹角的两个连接装置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思巧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平板式旋转整流组件,体积偏高,安装空间要求很大、安装繁琐,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离心力问题使组件容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
本技术属于机电
,涉及一种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
技术介绍
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是无刷同步电动机的主要部件,是目前国际上已广泛应用的动力拖动设备,具有结构紧凑、电路简单、运行可靠、控制方便、维护量小等优点。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一般由散热器、可控硅、二极管、压接件组成。但现在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采用平板式旋转整流组件,体积偏高,安装空间要求很大、安装繁琐,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离心力问题使组件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平板式旋转整流组件,体积偏高,安装空间要求很大、安装繁琐,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离心力问题使组件容易损坏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包括可控硅、二极管、弧形散热器、管芯散热器,所述可控硅和所述二极管两者均一端设置在所述弧形散热器上,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管芯散热器连接,所述管芯散热器通过紧固装置压接在所述弧形散热器上,所述紧固装置上设置有电极螺栓,所述电极螺栓穿过所述紧固装置旋入所述管芯散热器将所述可控硅或所述二极管的电极引出,所述弧形散热器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所述可控硅和所述二极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散热器上,所述第二散热器上设置有与所述可控硅连接的接线端子,以及从所述可控硅与所述二极管串联连接点引出的接线螺栓,所述可控硅还与阻容吸收器并联,所述阻容吸收器通过支撑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器上,所述第二散热器上设置有可供支撑架滑动的滑道,所述接线螺栓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下方,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三散热器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所述第二散热器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或所述第三散热器之间夹角的两个连接装置组。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装置组包括对称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器两侧的两个连接装置。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装置为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散热器或所述第三散热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定位孔孔径一致,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旋入所述定位孔内。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链,所述连接链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器铰接,另一端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设置在所述定位孔内。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紧固装置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绝缘套、弹性垫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通过紧固螺栓与所述弧形散热器连接,所述电极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紧固件、所述弹性垫和所述绝缘套旋入所述管芯散热器将所述可控硅或所述二极管的电极引出。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散热器为铝型材散热器。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接线螺栓下部设置有所述管芯散热器。本技术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改变了整流组件采用单一平板式结构的固有模式,创新性的设计了一种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利用一个共同的弧形散热器实现了整流桥臂的可控硅和二极管的连接和安装,并在弧形散热器上设置了与可控硅连接的接线端子和可控硅与二极管串联连接点引出的接线螺栓,单个组件便可构成一个独立的整流桥臂,这一设置有效降低了产品的体积、安装空间要求以及其安装繁琐程度。同时,散热器采用弧形设置,使得其外部轮廓更贴近整流盘侧壁的外部轮廓,相较于平板式整流组件有效增加了整流组件与整流盘的接触面积,保证了两者连接处的稳定性,使得产品的可靠性和整流原件正向特性一致性有效增强,降低了组件发生损坏的几率,有效解决了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离心力问题。同时,第一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使用时可通过选择第二散热器上连接装置组与第一散热器或第三散热器上不同定位孔连接,实现第一散热器或第三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弧形散热器的外部轮廓可更好的与不同规格的整流盘相匹配,保证了本技术所设计产品的灵活多变性,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结构科学合理。另外,为了保证可控硅的正常进行,限制操作过电压对可控硅的侵害,本技术在第二散热器上滑动设置了与可控硅并联的阻容吸收器,其中阻容吸收器通过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散热器上,使得用户可根据弧形散热器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阻容吸收器与第二散热器的相对位置,调整好后可通过定位卡紧装置将其位置固定卡死,保证阻容吸收器使用过程中位置的稳定性,这一设置有效避免了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夹角过小时,阻容吸收器与可控硅相抵触,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的灵活多变性,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结构设置科学、合理。2、本技术在第二散热器两侧对称设置两个连接装置,有效保证了第一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的两侧受力相同,保证了产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产品工作时的使用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本技术连接杆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操作者可根据使用需要,选择不同的连接孔,从而实现连接杆支撑长度的调节。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连接装置使用时的灵活性,更好的满足不同规格无刷同步电动机的使用要求。连接装置由连接链和螺杆连接而成,避免了单独设置螺栓拆下后随意摆放易丢失的问题出现,且结构稳定,设置合理。4、本技术弧形散热器采用铝型材散热器,使得弧形散热器具有外型美观、重量轻、散热性能好,节能效果好等特点。散热器表面经过阳极氧化进行表面处理后还能增加铝材的抗蚀性、耐磨性及外表的美观度。另外,接线螺栓下部设置有管芯散热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整体的散热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二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可控硅,2-二极管,3-弧形散热器,31-第一散热器,32-第二散热器,33-第三散热器,4-管芯散热器,5-紧固装置,51-绝缘套,52-弹性垫,53-紧固件,54-紧固螺栓,6-电极螺栓,7-接线端子,8-接线螺栓,9-连接装置组,91-连接装置,911-连接链,912-螺杆,10-定位孔,11-螺栓,12-连接孔,13-阻容吸收器,14-支撑架,15-滑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包括可控硅1、二极管2、弧形散热器3、管芯散热器4,可控硅1和二极管2两者均一端设置在弧形散热器3上,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管芯散热器4连接,管芯散热器4通过紧固装置5压接在弧形散热器3上,紧固装置5上设置有电极螺栓6,电极螺栓6穿过紧固装置5旋入管芯散热器4将可控硅1或二极管2的电极引出,弧形散热器3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散热器31、第二散热器32和第三散热器33,可控硅1和二极管2分别设置在第一散热器31和第三散热器33上,第二散热器32上设置有与可控硅1连接的接线端子7,以及从可控硅1与二极管2串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控硅(1)、二极管(2)、弧形散热器(3)、管芯散热器(4),所述可控硅(1)和所述二极管(2)两者均一端设置在所述弧形散热器(3)上,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管芯散热器(4)连接,所述管芯散热器(4)通过紧固装置(5)压接在所述弧形散热器(3)上,所述紧固装置(5)上设置有电极螺栓(6),所述电极螺栓(6)穿过所述紧固装置(5)旋入所述管芯散热器(4)将所述可控硅(1)或所述二极管(2)的电极引出,所述弧形散热器(3)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散热器(31)、第二散热器(32)和第三散热器(33),所述可控硅(1)和所述二极管(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器(31)和所述第三散热器(33)上,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上设置有与所述可控硅(1)连接的接线端子(7),以及从所述可控硅(1)与所述二极管(2)串联连接点引出的接线螺栓(8),所述可控硅(1)还与阻容吸收器(13)并联,所述阻容吸收器(13)通过支撑架(14)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上,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上设置有可供支撑架(14)滑动的滑道(15),所述接线螺栓(8)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4)下方,所述第一散热器(31)和所述第三散热器(33)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10),所述第二散热器(3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与所述第一散热器(31)或所述第三散热器(33)之间夹角的两个连接装置组(9)。...
【技术特征摘要】
1.无刷同步电动机旋转整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控硅(1)、二极管(2)、弧形散热器(3)、管芯散热器(4),所述可控硅(1)和所述二极管(2)两者均一端设置在所述弧形散热器(3)上,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管芯散热器(4)连接,所述管芯散热器(4)通过紧固装置(5)压接在所述弧形散热器(3)上,所述紧固装置(5)上设置有电极螺栓(6),所述电极螺栓(6)穿过所述紧固装置(5)旋入所述管芯散热器(4)将所述可控硅(1)或所述二极管(2)的电极引出,所述弧形散热器(3)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散热器(31)、第二散热器(32)和第三散热器(33),所述可控硅(1)和所述二极管(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器(31)和所述第三散热器(33)上,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上设置有与所述可控硅(1)连接的接线端子(7),以及从所述可控硅(1)与所述二极管(2)串联连接点引出的接线螺栓(8),所述可控硅(1)还与阻容吸收器(13)并联,所述阻容吸收器(13)通过支撑架(14)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上,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上设置有可供支撑架(14)滑动的滑道(15),所述接线螺栓(8)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4)下方,所述第一散热器(31)和所述第三散热器(33)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10),所述第二散热器(3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散热器(32)与所述第一散热器(31)或所述第三散热器(33)之间夹角的两个连接装置组(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同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锋,王芳,王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丹创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