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8950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9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包括第一金属管、第二金属管以及外腔;其中:第一金属管、第二金属管均为去除部分圆柱面的空心管;第一金属管的底部与外腔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第一金属管的顶部固定连接到外腔的腔外导体的上部盖板上;第二金属管的顶部与外腔的腔外导体的顶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第二金属管的底部固定连接到外腔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上;第一金属管与第二金属管,两个金属管互相嵌套;第一金属管与第二金属管同轴转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通过改变具体装置结构,降低了滤波器的高度,减少了滤波器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通信、广播发射
,尤其涉及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FM同轴谐振腔滤波器广泛应用于FM广播无线发射系统,它一般用于规范发射机输出信号的频谱和组成星型或桥式频道合成器。其带通滤波器一般由同轴谐振腔级联而成,三腔带通滤波器的实际结构如图1以及图2所示:构成带通滤波器最重要的就是同轴谐振腔,谐振频率主要由同轴腔的结构所决定。传统的同轴谐振腔一般是“外方内圆”的结构,所谓“外方”是指长方体形状的导体封闭金属空腔,所谓“内圆”是指固定到外腔端面上的圆柱状的谐振棒。这种谐振腔体的谐振频率主要由圆柱状的谐振棒的长度及长方体外腔的高度共同决定,长方体外腔的截面尺寸、谐振棒的直径及导体的材料主要决定谐振腔的品质因数(简称Q值)。一般谐振腔通过腔外拉杆带动腔内的活动段谐振棒来调整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同轴谐振腔的谐振频率要覆盖整个FM频率范围,FM广播的载波频率范围为87MHz~108MHz。上述传统“外方内圆”的同轴谐振腔的具体结构特点如图3所示:1、外腔体由金属板拼接、扳金折弯焊接或铝型材加端盖板的方式构成。2、谐振棒由金属管制成,它位于同轴谐振腔的内部,由两段构成,一段是固定段,固定在外腔体的短路端盖板上,另一段是活动段,它通过接触簧片与固定段保持良好电接触。3、谐振棒活动段与拉杆连接成一体,拉杆穿过腔体短路盖板伸到腔体外,通过推拉拉杆就可以改变谐振棒的总长度,从而达到改变谐振腔谐振频率的目的。4、这种结构的谐振腔的高度完全由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决定,FM广播的载波频率范围87MHz~108MHz是确定的。5、外腔体内部高度一般在850-900mm,拉杆的活动范围一般是250mm左右。这样整个腔体(即谐振腔的腔体)的总高度一般要达到1.3-1.5米。因此,FM广播用的滤波器的谐振腔的高度就比较高,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比如想将此滤波器放置在19英寸标准机柜中,这种谐振腔组成的滤波器由于体积太大,是无法实现的。综上,传统的上述滤波器的谐振腔高度不容易减小,导致尺寸大,体积大,占用空间。同时,其实际使用中调节也费时费力,增加了许多成本。因此,如何克服传统上述滤波器的谐振腔的技术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包括第一金属管1、第二金属管2以及外腔3;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管1、所述第二金属管2均为去除部分圆柱面的空心管;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底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顶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上部盖板上;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顶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顶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上;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两个金属管互相嵌套;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同轴转动配合。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金属管1具体为横截面呈半圆柱形的空心管。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二金属管2具体为横截面呈半圆柱形的空心管。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配合。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长度相同。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外腔3具体为长方体型金属外腔。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外腔3由多块金属板以及顶部盖板、底部盖板焊接而成。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外腔3由铝型材以及顶部盖板、底部盖板拼接而成。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外腔3的高度尺寸为450mm-500mm。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金属管1以及所述第二金属管2具体为铝合金管或紫铜金属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包括第一金属管1、第二金属管2以及外腔3;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管1、所述第二金属管2均为去除部分圆柱面的空心管;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底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顶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上部盖板上;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顶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顶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上;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两个金属管互相嵌套;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同轴转动配合。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谐振腔内的谐振棒由两个金属管组成(即,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上述每个金属管均为去除了一部分圆柱面的空心薄壁圆柱管),两个金属管(或称谐振管)各有一端分别固定到谐振腔外腔两个端面上,另一端则悬空设置。两个金属管都可以绕轴进行转动,转到位后都可以与盖板很好固定。通过旋转上述金属管,可以使两个谐振圆柱面的重叠面积发生改变就可以改变谐振腔的谐振频率。谐振频率可以覆盖整个FM频率范围。本技术特别适合用于FM小功率滤波器,由于它高度比较矮,体积比较小,所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可以放到标准的19英寸标准机柜中,占地面积小,美观大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滤波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现有技术中的滤波器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现有技术中的滤波器的同轴谐振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中同轴谐振腔的具体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中同轴谐振腔的具体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中同轴谐振腔的具体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处于水平放置状态的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中同轴谐振腔的具体简易透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第一金属管1;第二金属管2;外腔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管(1)、第二金属管(2)以及外腔(3);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管(1)、所述第二金属管(2)均为去除部分圆柱面的空心管;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底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顶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上部盖板上;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顶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顶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上;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两个金属管互相嵌套;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同轴转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管(1)、第二金属管(2)以及外腔(3);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管(1)、所述第二金属管(2)均为去除部分圆柱面的空心管;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底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一金属管(1)的顶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上部盖板上;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顶部与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顶部盖板存在间隙空间,所述第二金属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外腔(3)的腔外导体的底部盖板上;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两个金属管互相嵌套;所述第一金属管(1)与所述第二金属管(2)同轴转动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管(1)具体为横截面呈半圆柱形的空心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缩小FM同轴谐振腔体积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管(2)具体为横截面呈半圆柱形的空心管。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强王轶冬赵永晓薛宝森袁军马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德是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