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及激振器。所述激振器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的动圈组件,所述动圈组件包括动圈骨架及固定于动圈骨架上的驱动线圈,所述动圈骨架外侧及壳体内侧对应设有进行限位防撞的保护柱及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形成有一收容空间,所述保护柱凸伸于保护梁的收容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动圈组件和壳体上对应设置保护柱和保护梁,通过保护梁的实现对保护柱的限位,进而防止动圈组件的运动超出预设行程;同时,在保护柱和保护梁上设置防撞垫,有效降低了激振器工作过程中的撞击力,提高了激振器的工作精度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及激振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模状试验和分析的激振设备,特别是一种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及激振器。
技术介绍
激振器是用以产生振动力,并将这种振动力加到其他结构和设备上的器械。电动式激振器是利用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产生激振力。通用的电动式激振器是由永久磁铁产生恒定的磁场,动圈通过拱形弹簧支承在恒定的磁场中,顶杆和动圈固定在一起,组成激振器的可动部分。当动圈中流过交变电流时,可动部分产生交变的激振力,并通过顶杆将激振力传递给试验构件。激振器工作过程中,动圈在动圈骨架中进行一定行程的上下往复运动,为了控制动圈的行程,通常在动圈上部采用簧片进行动圈的限位,并防止动圈的撞击,但采用簧片限位效果不佳,簧片容易产生形变,降低了激振器的工作寿命。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及激振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及激振器,其能有效防止动圈的撞击,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前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设于激振器中,所述激振器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的动圈组件,所述动圈组件包括动圈骨架及固定于动圈骨架上的驱动线圈,所述动圈骨架外侧及壳体内侧对应设有进行限位防撞的保护柱及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形成有一收容空间,所述保护柱凸伸于保护梁的收容空间内。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动圈骨架外侧向外凸伸有若干保护柱,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设有若干保护梁,所述保护梁的收容空间朝向所述保护柱设置。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保护柱的外侧全部或部分设有第一防撞垫,所述保护梁内侧全部或部分设有第二防撞垫。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防撞垫和/或第二防撞垫为橡胶防撞垫。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保护梁朝向保护柱的端面为封闭型端面。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动圈骨架外侧等角度设有多个保护柱,壳体内侧等角度设有多个保护梁。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保护梁与动圈骨架的外侧具有间隙。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保护柱的端部与保护梁的端部内侧具有间隙。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动圈骨架外侧向外凸伸有若干保护梁,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设有若干保护柱,所述保护梁的收容空间朝向所述保护柱设置。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激振器,所述激振器包括上述的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动圈组件和壳体上对应设置保护柱和保护梁,通过保护梁的实现对保护柱的限位,进而防止动圈组件的运动超出预设行程;同时,在保护柱和保护梁上设置防撞垫,有效降低了激振器工作过程中的撞击力,提高了激振器的工作精度和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涉及的激振器通常包括磁缸体、磁芯、动圈组件、壳体和顶杆等,动圈与磁缸体配合,顶杆从磁芯内穿过,并与动圈组件固定连接,激振器在应用时,其顶杆与激振对象配合。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安装于动圈组件与壳体上,动圈组件10包括动圈骨架11及固定于动圈骨架11上的动圈12,动圈防撞结构包括设于动圈骨架外侧的保护柱21及设于壳体(未图示)内侧的保护梁22,保护梁22形成有一收容空间221,保护柱21凸伸于保护梁22的收容空间221内。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的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包括两个保护柱21和两个保护梁22,保护柱21和保护梁22一一对应设置,两个保护柱21对称分布于动圈12的两侧,两个保护梁22对称分布于壳体的两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保护柱和保护梁,保护柱和保护梁可以沿圆周等角度分布,也可以非等角度分布,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保护柱21沿垂直于动圈骨架11的轴线安装于动圈骨架11上,保护柱21呈圆柱形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保护柱2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保护梁22朝向保护柱的端面为封闭型端面,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护梁22的截面呈圆环状,保护梁22内的收容空间221呈圆柱形。当动圈组件沿轴线上下往复运动时,保护柱21跟随动圈组件同步进行往复运动,同时,保护柱21部分位于保护梁22的收容空间221内,保护梁22的收容空间221用于对保护柱21进行限位,防止动圈组件的运动超出最大行程。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保护柱21和保护梁22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保护梁22的截面可以设置成方形,只需保证保护柱21能够在保护梁22行程的收容空间内进行运动即可。进一步地,保护柱21的外侧全部或部分设有第一防撞垫211,保护梁22内侧全部或部分设有第二防撞垫222,第一防撞垫211和第二防撞垫222优选地为橡胶防撞垫。通过第一防撞垫211和第二防撞垫222的设置,可以降低保护柱21和保护梁22的撞击力,从容有效对保护柱和保护梁进行保护。为了确保激振器的正常工作,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护梁22与动圈骨架11的外侧具有一间隙,防止动圈组件上下往复运动时与保护梁之间接触摩擦。同时,保护柱21的端部与保护梁22的端部内侧之间也具有一间隙,可防止保护柱与保护梁在竖直方向上的接触摩擦。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保护柱也可以设置于壳体的内侧,而将保护梁设置于动圈组件的外侧,保护梁形成的收容空间朝向保护柱设置,当动圈组件沿着沿轴线上下往复运动时,保护梁跟随动圈组件同步进行往复运动,保护柱始终位于保护梁的收容空间内,通过固定的保护柱对保护梁进行限位,同样可以实现限位功能。另外,为了降低保护柱和保护梁22的撞击力,同样可以在保护柱的外侧和/或保护梁的内侧分别设置橡胶防撞垫,橡胶防撞垫的设置于前述实施方式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详细进行说明。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通过在动圈组件和壳体上对应设置保护柱和保护梁,通过保护梁的实现对保护柱的限位,进而防止动圈组件的运动超出预设行程;同时,在保护柱和保护梁上设置防撞垫,有效降低了激振器工作过程中的撞击力,提高了激振器的工作精度和工作效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设于激振器中,所述激振器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的动圈组件,所述动圈组件包括动圈骨架及固定于动圈骨架上的驱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骨架外侧及壳体内侧对应设有进行限位防撞的保护柱及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形成有一收容空间,所述保护柱凸伸于保护梁的收容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设于激振器中,所述激振器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的动圈组件,所述动圈组件包括动圈骨架及固定于动圈骨架上的驱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骨架外侧及壳体内侧对应设有进行限位防撞的保护柱及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形成有一收容空间,所述保护柱凸伸于保护梁的收容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骨架外侧向外凸伸有若干保护柱,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设有若干保护梁,所述保护梁的收容空间朝向所述保护柱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柱的外侧全部或部分设有第一防撞垫,所述保护梁内侧全部或部分设有第二防撞垫。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振器动圈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撞垫和/或第二防撞垫为橡胶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鹏,陈蜀光,陈俊,
申请(专利权)人:脉创测控装备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