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广涛专利>正文

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3985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2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包括呈长方体形且上端敞口的模框,所述模框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围合而成,所述底板的底面为平整面,在后侧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条形凸起,在前侧板上设有与第一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一条形凹槽,在右侧板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条形凸起,在左侧板上设有与第二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二条形凹槽;所述模框的四个拐角处采用向内凹的过渡圆弧连接,所述过渡圆弧的圆心角为90°;将原来用于放置穿墙螺杆的圆孔分开设置在模框的四个拐角处,从而减小了对模板整体性能的破坏,增加了使用次数,避免了本模板与带浇筑墙体两侧的梁柱之间采用角铁过渡连接以达到无缝连接。

Formwork for wall pour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all pouring template, including the rectangle and an opening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frame, the frame from the front side and rear side plate, a left side plate, right side plate and the bottom plate is encircled,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base is a flat surface, the rea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o convex strips arranged along right and left, the first groove is matched with the first bar in front of a convex plate,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convex strips arranged along the fore-and-aft direction in the right panel, second strip grooves matched with second bar on the left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convex plate; the four corner of the frame the transition arc concave connection, the arc central angle of 90 degrees; the original hole wall for separately set screw placed four at the corner of the die frame, thereby reducing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template damage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use, to avoid the beams with the template pouring wall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ne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eamless transition ang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
本技术属于建筑模板
,特别是涉及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墙体浇筑用模板的结构一般为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中间开设有钻孔,然后在钻孔中通过穿墙螺杆对多个模板进行拼装组装,然后在两组模板之间进行墙体灌浆浇筑。然而现有的模板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穿墙螺杆位于模板的中间而无法对模板在旋转方向的错位移动进行有效控制,在灌浆中会对模板产生测压力从而导致模板与模板的连接处出现错位移动漏浆,严重影响的墙体的平整度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模板进行拼装组装后的周边多少会存在空隙无法无缝拼接,目前主要是通过木条赛的方式进行堵塞以免灌浆露出,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不留意及时进行堵塞而导致漏浆甚至爆模现象的发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了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包括呈长方体形且上端敞口的模框,所述模框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围合而成,所述底板的底面为平整面,在后侧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条形凸起,在前侧板上设有与第一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一条形凹槽,在右侧板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条形凸起,在左侧板上设有与第二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二条形凹槽;所述模框的四个拐角处采用向内凹的过渡圆弧连接,所述过渡圆弧的圆心角为90°。优选的,在底板上固定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模框一体成型且加强板与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内壁一体成型连接。优选的,在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上设有用于绑扎的穿孔,所述前侧板上的穿孔与后侧板上的穿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左侧板上的穿孔与右侧板上的穿孔的位置相对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由于第一条形凸起和第一条形凹槽的配合链接、第二条形凸起和第二条形凹槽的配合链接有效防止了模板与模板之间的错位移动,从而保证了模板墙的整体平整性;另一方面将原来用于放置穿墙螺杆的圆孔分开设置在模框的四个拐角处,从而减小了对模板整体性能的破坏,增加了使用次数,同时也能防止模板与模板之间的错位移动;最后在本模板与带浇筑墙体两侧的梁柱之间采用角铁过渡连接以达到无缝连接,从而避免了本模板与带浇筑墙体两侧的梁柱之间采用角铁过渡连接以达到无缝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呈长方体形且上端敞口的模框,所述模框由前侧板4、后侧板8、左侧板2、右侧板7和底板5围合而成,所述底板5的底面为平整面即为工作面,在后侧板8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条形凸起9,在前侧板4上设有与第一条形凸起9相适配的第一条形凹槽,在右侧板2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条形凸起,在左侧板2上设有与第二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二条形凹槽1;所述模框的四个拐角处采用向内凹的过渡圆弧10连接,所述过渡圆弧的圆心角为90°。为了加强模框强度的同时减小本身的自重,在底板5上固定有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与模框一体成型且加强板6与前侧板4、后侧板8、左侧板2或右侧板7的内壁一体成型连接。在进行模板拼接组装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模板与模板之间的牢固性,在前侧板4、后侧板8、左侧板2和右侧板7上设有用于绑扎的穿孔3,所述前侧板4上的穿孔与后侧板8上的穿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左侧板2上的穿孔与右侧板7上的穿孔的位置相对应。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多个本模板拼装组装成前模板墙,在拼接组装中所述一个本模板后侧板8上的第一条形凸起9位于另一个本模板前侧板4上的第一条形凹槽内,所述一个本模板右侧板2上的第二条形凸起位于另一个本模板左侧板2上的第二条形凹槽内,依次类推从而保证每个本模板的底板5的底面即工作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然后使用扎紧带穿过相邻模板的穿孔3进行进一步加固;由于过渡圆弧10的圆心角为90°,所以相邻四个模板相对应的过渡圆弧10围成一个圆形孔。后模板墙的拼接组装过程与前模板墙的拼接组装过程相同,不再赘述,只要保证后模板墙的圆形孔与前模板墙的圆形孔位置相对应即可,然后使用穿墙螺杆穿过前模板墙和后模板墙相对应的圆形孔从而对前模板墙和后模板墙的位置进行固定;本模板与带浇筑墙体两侧的梁柱之间采用角铁过渡连接以达到无缝连接。由于第一条形凸起9和第一条形凹槽的配合链接、第二条形凸起和第二条形凹槽1的配合链接有效防止了模板与模板之间的错位移动,从而保证了模板墙的整体平整性;另一方面将原来用于放置穿墙螺杆的圆孔分开设置在模框的四个拐角处,从而减小了对模板整体性能的破坏,增加了使用次数,同时也能防止模板与模板之间的错位移动;最后在本模板与带浇筑墙体两侧的梁柱之间采用角铁过渡连接以达到无缝连接,从而避免了本模板与带浇筑墙体两侧的梁柱之间采用角铁过渡连接以达到无缝连接。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水平”、“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内容的限制。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方体形且上端敞口的模框,所述模框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围合而成,所述底板的底面为平整面,在后侧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条形凸起,在前侧板上设有与第一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一条形凹槽,在右侧板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条形凸起,在左侧板上设有与第二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二条形凹槽;所述模框的四个拐角处采用向内凹的过渡圆弧连接,所述过渡圆弧的圆心角为9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体浇筑用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方体形且上端敞口的模框,所述模框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围合而成,所述底板的底面为平整面,在后侧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条形凸起,在前侧板上设有与第一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一条形凹槽,在右侧板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条形凸起,在左侧板上设有与第二条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二条形凹槽;所述模框的四个拐角处采用向内凹的过渡圆弧连接,所述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广涛
申请(专利权)人:王广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