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杭民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73821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1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所述污泥消化池的底部通过污泥管道连通于第二输送管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右侧连通有导流管,所述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的液压杆均贯穿支撑架连接有压缩活塞,所述支撑架的内侧安装有脱水缸,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左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导流管连通于第一压缩腔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三压缩腔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口;该系统通过压缩活塞的设置,使得污水和污泥能够快速分离,通过污泥消化池的设置,使得污泥中的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被细菌降解为以甲烷为主的污泥气和稳定的污泥,使得污泥能够被充分利用,使得处理后的污泥更加环保且易于处理。

A sludge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Biotechnolog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ludge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the sludge digestion tank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bottom second conveying pipe through the top left of the second sludge pipe, conveying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right guide tube, the first hydraulic cylinder, second cylinder and third cylinder hydraulic rod through the support frame is connected with a compression piston, the inner supporting frame is installed on the dewatering of the second conveying pipe is installed at the left end of the second motor, the diversion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chamber top left, right at the top of the third compression chamber is communicated with a water outlet; the compression piston system by setting the sewage and sludge can be quickly separated by sludge digestion tank, the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sludge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bacterial degradation is dominated by methane gas and sludge Stable sludge allows sludge to be fully utilized, making the treated sludge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easy to han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泥处理
,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水质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以及污水管网的服务人口不断增加,污泥产量不断增长,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常用的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农用、焚烧、填埋。随着处理量的增加,其弊端就明显暴漏出来,例如填埋易污染地下水和散逸臭味,农用易造成有害物质积累影响人类健康,焚烧易造成烟气污染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包括污泥消化池和支撑架,所述污泥消化池的顶部分别设有清污口和排气管,所述污泥消化池的左侧顶部连通有进料管,所述污泥消化池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污泥消化池的底部通过污泥管道连通于第二输送管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右侧连通有导流管,所述支撑架的外侧顶部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的液压杆均贯穿支撑架连接有压缩活塞,所述支撑架的内侧安装有脱水缸,所述脱水缸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压缩腔、第二压缩腔和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第二压缩腔和第三压缩腔的底部均通过排料管道连通于第一输送管的顶部,所述第一输送管的左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左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导流管连通于第一压缩腔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三压缩腔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口。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的内部均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设有螺旋叶,所述转轴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排料管道、进料管、出水管和污泥管道均设有阀门,且阀门把手外侧套接有防滑套。优选的,所述压缩活塞的顶部贯穿有通孔,且通孔的内部设有单向阀。优选的,所述第一压缩腔与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与第三压缩腔分别通过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相连通,且第一导流槽高于第二导流槽的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系统通过压缩活塞的设置,使得污水和污泥能够快速分离,通过污泥消化池的设置,使得污泥中的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被细菌降解为以甲烷为主的污泥气和稳定的污泥,使得污泥能够被充分利用,使得处理后的污泥更加环保且易于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脱水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输送管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污泥消化池、2支撑架、3脱水缸、4第一液压缸、5第二液压缸、6第三液压缸、7压缩活塞、8第一压缩腔、9第二压缩腔、10第三压缩腔、11排料管道、12第一电机、13第一输送管、14出水口、15清污口、16排气管、17进料管、18出水管、19污泥管道、20第二电机、21第二输送管、22导流管、23转轴、24螺旋叶、25通孔、26第一导流槽、27第二导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包括污泥消化池1和支撑架2,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顶部分别设有清污口15和排气管16,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左侧顶部连通有进料管17,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管18,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底部通过污泥管道19连通于第二输送管21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二输送管21的右侧连通有导流管22,所述支撑架2的外侧顶部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第一液压缸4、第二液压缸5和第三液压缸6,所述第一液压缸4、第二液压缸5和第三液压缸6的液压杆均贯穿支撑架2连接有压缩活塞7,所述支撑架2的内侧安装有脱水缸3,所述脱水缸3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和第三压缩腔10,所述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和第三压缩腔10的底部均通过排料管道11连通于第一输送管13的顶部,所述第一输送管13的左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2,所述第二输送管21的左端安装有第二电机20,所述导流管22连通于第一压缩腔8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三压缩腔10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口14。进一部的,所述第一输送管13和第二输送管21的内部均安装有转轴23,所述转轴23的外侧设有螺旋叶24,所述转轴23分别与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20相连接,用于输送污泥。进一部的,所述排料管道11、进料管17、出水管18和污泥管道19均设有阀门,且阀门把手外侧套接有防滑套,用于控制污泥的进出。进一部的,所述压缩活塞7的顶部贯穿有通孔25,且通孔25的内部设有单向阀,防止压缩活塞7上升过程中,污水从通孔25流向压缩活塞7底部的空间。进一部的,所述第一压缩腔8与第二压缩腔9和第二压缩腔9与第三压缩腔10分别通过第一导流槽26和第二导流槽27相连通,且第一导流槽26高于第二导流槽27的高度,用于导流作用,同时防止污水回流。具体的,使用时,:经污水厂的水处理单元处理后产生的剩余污泥,从进料管17排进污泥消化池1内部,污泥在污泥消化池1内进行消化,生成的生物气体可以通过排气管16排出进行回收利用,多余的污水则从出水管18排出,当污泥消化池1内污泥处理完成后,打开污泥管道19所属的阀门,使得污泥流进第二输送管21内部,此时启动第二电机20使得第二电机20带动第二输送管21内部的转轴23旋转,转轴23带动螺旋叶24旋转,使得污泥向导流管22内输送,污泥从导流管22排进第一压缩腔8内,当第一压缩腔8内污泥液位达到第一导流槽26的底部时,关闭第二电机20,并关闭污泥管道19所属的阀门,然后启动第一液压缸4使得第一液压缸4带动压缩活塞7向下运动,压缩活塞7压进第一压缩腔8内部,使得第一压缩腔8内部的污泥进行压缩,污泥内部的水份经通孔25排入压缩活塞7的顶部空间,可以在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和第三压缩腔10的底部设置压力表,方便于观测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第三压缩腔10内部的压力,根据压力表的数值判断污泥的压缩进度,当污泥压缩至一定范围时,将第一压缩腔8所属排料管道11的阀门打开,此时压缩活塞7将污泥向下挤压,使得污泥从排料管道11排进第一输送管13的内部,同时启动第一电机12,使得第一电机12带动第一输送管13内部的螺旋叶24旋转,从而将污泥从第一输送管13的右侧端口排出,当第一压缩腔8内部污泥排尽时,控制第一液压缸4进行回程运动,使得第一液压缸4的活塞杆带动压缩活塞7向上运动,此时通孔25内部的单向阀则会防止压缩活塞7上部的水从通孔25流向压缩活塞7的底部空间,随着压缩活塞7的上升,压缩活塞7上部的污水则从第一导流槽26流进第二压缩腔9内,流向第二压缩腔9内的污水会掺杂污泥,然后控制第二液压缸5进行同样操作进行过滤污泥,第二压缩腔9内部的污水则同样从第二导流槽27流进第三压缩腔10内,再对第三压缩腔10进行同样操作,使得第三压缩腔10内部的污泥与水分离,然后第三液压缸6所带动的压缩活塞7则会把第三压缩腔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包括污泥消化池(1)和支撑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顶部分别设有清污口(15)和排气管(16),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左侧顶部连通有进料管(17),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管(18),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底部通过污泥管道(19)连通于第二输送管(21)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二输送管(21)的右侧连通有导流管(22),所述支撑架(2)的外侧顶部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第一液压缸(4)、第二液压缸(5)和第三液压缸(6),所述第一液压缸(4)、第二液压缸(5)和第三液压缸(6)的液压杆均贯穿支撑架(2)连接有压缩活塞(7),所述支撑架(2)的内侧安装有脱水缸(3),所述脱水缸(3)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和第三压缩腔(10),所述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和第三压缩腔(10)的底部均通过排料管道(11)连通于第一输送管(13)的顶部,所述第一输送管(13)的左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2),所述第二输送管(21)的左端安装有第二电机(20),所述导流管(22)连通于第一压缩腔(8)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三压缩腔(10)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口(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污泥处理系统,包括污泥消化池(1)和支撑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顶部分别设有清污口(15)和排气管(16),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左侧顶部连通有进料管(17),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右侧顶部连通有出水管(18),所述污泥消化池(1)的底部通过污泥管道(19)连通于第二输送管(21)的左侧顶部,所述第二输送管(21)的右侧连通有导流管(22),所述支撑架(2)的外侧顶部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第一液压缸(4)、第二液压缸(5)和第三液压缸(6),所述第一液压缸(4)、第二液压缸(5)和第三液压缸(6)的液压杆均贯穿支撑架(2)连接有压缩活塞(7),所述支撑架(2)的内侧安装有脱水缸(3),所述脱水缸(3)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和第三压缩腔(10),所述第一压缩腔(8)、第二压缩腔(9)和第三压缩腔(10)的底部均通过排料管道(11)连通于第一输送管(13)的顶部,所述第一输送管(13)的左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2),所述第二输送管(21)的左端安装有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杭民何剑朱涵吕妙兰杨鹏飞魏智郑逢九李军涛滕顺洪
申请(专利权)人:赵杭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