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其中,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8,以及最大视场对应的主光线入射到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入射角度CRA4<15°。根据本申请的成像镜头由5片镜片组成,能够实现具有超薄大孔径、良好成像质量的成像镜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特别是由五片镜片组成的小型的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耦合器件)及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的性能提高及尺寸减小,对应的摄像镜头也需满足高成像品质及小型化的要求。为了满足小型化的要求,现有镜头通常配置的F数均在2.0或2.0以上,实现镜头减小尺寸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对成像镜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光线不足(如阴雨天、黄昏等)、手抖等情况,故这种2.0或2.0以上的F数已经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成像要求。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具有超薄大孔径、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光学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些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从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其中,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8,并且最大视场对应的主光线入射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入射角度CRA4<1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从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之间满足0.7≤f/f12<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0.5<R2/R3<2.0,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4.0<f1/CT1<6.0,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5.5<f/CT4<7.0,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CT4为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1.0≤f/f1<1.5,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1.0<f/f2<-0.3,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2.0<f/f5<-0.7,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R1/R2<0.5,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1.0<f/R4<2.0,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R4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f/R7|<1.0,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TTL/ImgH≤1.6,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由5片镜片组成,能够实现具有超薄大孔径、良好成像质量的成像镜头。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6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至图1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11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2至图1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16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7至图2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21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2至图2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26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7至图3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31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2至图3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36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7至图4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图41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2至图4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当元件或层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当元件称为“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如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应理解的是,虽然用语第1、第2或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段不应被这些用语限制。这些用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区分开。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可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本文中使用的用辞仅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申请。如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中明确地另有指示,否则没有限定单复数形式的特征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的特征。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当出现在元件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元件列表,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以”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8,以及最大视场对应的主光线入射到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入射角度CRA4<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8,以及最大视场对应的主光线入射到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入射角度CRA4<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随着远离光轴由凹状变为凸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0.5<R2/R3<2.0,R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4.0<f1/CT1<6.0,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5.5<f/CT4<7.0,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CT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亚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