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及其焊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700583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5 0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其焊接方法,该车身后部结构(1)构成位于车身后侧的背门开口部(4)的下侧角周围的车身骨架,其具有:流水槽板(11),其在所述背门开口部两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后围侧板(12),其设置在流水槽板下方及后围板(3)侧方,在接近所述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所述后围侧板的靠近所述流水槽板处的上部向上方延伸而形成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配合的延伸部,并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重叠连接;和后围内加强板(13),其沿着车宽方向设置在所述后围板的内侧,且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后围侧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由此能够确保在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的部件强度。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and welding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rear body structure and its welding method, the structure of the rear body (1)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rear side of the back door body opening (4) of the side angle around the body frame, having water trough plate (11), the back door opening extends on both sides along the direction; after the round plate (12), which is arranged in the water tank bottom plate and a rear panel (3) on the lower side close to the side of the back door opening angle, extending the lower part close to the upper water tank plate at the back side boards extending upward and formed with the water tank plate with the lower end and the water groove plate overlap connection; reinforcing plate within and after (13),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panel in the two ends of the side boards and extending to the rear, and connected to the water tank plate and side plate after the heavy Fold. Thereby, the strength of the part at the lower corner of the opening of the back door can be ensur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结构及其焊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车身设计领域中的车身后部结构以及该车身后部结构的焊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车辆设计制造领域中,由于构成车身骨架的部件很多,尤其是车身后部结构的构造复杂、空间有限所以对设计结构的要求很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侧围外板分总成后部结构,在该结构中,在背门开口部下侧角将流水槽板与下部大致呈平面形的构件一体成型成流水槽下段板,并在该流水槽下段板上设置面积较大的侧壁来与车辆的侧围外板以及后围板焊接,从而便于焊接操作。但当该部位非直线型而具有一定形变时这种结构成形困难,并且,通常背门开口部下侧角处的形变较大,致使这流水槽下段板的强度较弱,不能满足对设计结构的要求。针对这种问题,考虑将流水槽下段板在背门开口部下侧角处分割成多个部件,然而,又出现了要对多个部件例如多层金属板进行焊接的问题。已知,针对车辆车身骨架多采用点焊的方式来进行焊接,尤其是在形成车身后部结构的过程中,有时出于设计以及强度方面的要求,存在上述的对多层金属板进行搭接的情况,但一般的点焊最多只能对三层板进行焊接,在层数大于三层或者搭接结构厚度过大时,焊接稳定性难移保证,容易出现虚焊或飞溅等焊接缺陷。为了解决在采用点焊的方式焊接车身多层板结构时可能存在上述焊接缺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车身多层板焊接结构,在该车身多层板焊接结构中,将三层板依次叠放并焊接固定,在第三层板的基础上继续叠加n层板,在第三层板~第n-1层板的相同位置设置有若干个贯通缺口,并在第n层板上设置有与上述贯通缺口的形状对应的凸部,通过将该凸部插入贯通缺口内并将该第n层板与第二层板焊接固定来形成车身多层板焊接结构。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多层金属板的点焊方法,在各层板的不同位置错位地形成凸起,在焊接时与凸起解除的部位的焊接强度较高,通过将不同焊接位置的凸起部设在不同层,能够实现多层焊接。然而,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多层板焊接结构中,需要在层板上额外设置若干缺口,这导致多层板结构整体的强度会减弱,而且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操作不便。利用专利文献3的方法形成凸起很繁琐、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各层之间的焊接点位置不同导致整体的强度分布不均匀。由于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多层板焊接结构以及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多层金属板的点焊方法都需要占用空间,且存在上述的一系列的问题,所以难以将两者应用于空间受限制又对结构设计要求很高的车身后部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专利技术专利公开CN102963434A专利文献2:专利技术专利公开CN103332226A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10962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在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的部件强度的车身后部结构以及该车身后部结构的焊接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构成位于车身后侧的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周围的车身骨架,其具有:流水槽板,其在所述背门开口部两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后围侧板,设置在所述流水槽板的下方及后围板的侧方,在接近所述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所述后围侧板的靠近所述流水槽板处的上部向上方延伸而形成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配合的延伸部,并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重叠连接;和后围内加强板,其沿着车宽方向设置在所述后围板的内侧,且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后围侧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与相邻的一块板之间通过点焊连接,通过所述点焊连接的板与其他板之间通过MIG焊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后组合灯安装板,该后组合灯安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流水槽板重叠并覆盖于所述流水槽板外侧,其下端也延伸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在所述后组合灯安装板的不与所述流水槽板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容纳后组合灯的空间。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与相邻的一块板或两块板之间通过点焊连接,通过所述点焊连接的板与其他板之间通过MIG焊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技术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后围内加强板形成为凹槽形,通过其开口边缘的翻边与所述后围侧板及所述后围板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技术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补强板,该补强板的下端支承在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上,其上端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的内表面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技术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流水槽板分成两段板以上,其中的至少一段板与侧围外板一体地设置。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的焊接方法,所述车身后部结构包括流水槽板、后围侧板和后围内加强板,所述流水槽板在所述背门开口部两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在接近所述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所述后围侧板的靠近所述流水槽板的上部向上方延伸而形成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配合的延伸部,并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重叠连接;所述后围内加强板沿着车宽方向设置在所述后围板的内侧,其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后围侧板,并且连接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首先将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与相邻的一块板进行点焊连接,再将通过所述点焊连接的板与其他板之间通过MIG焊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的焊接方法,所述车身后部结构包括流水槽板、后围侧板、后围内加强板和后组合灯安装板,所述流水槽板在背门开口部两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在接近所述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所述后围侧板的靠近所述流水槽板的上部向上方延伸而形成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配合的延伸部,并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重叠连接;所述后围内加强板沿着车宽方向设置在所述后围板的内侧,其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后围侧板,并且连接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所述后组合灯安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流水槽板重叠并覆盖于所述流水槽板上方,其下端也延伸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在所述后组合灯安装板的不与所述流水槽板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容纳后组合灯的空间,首先将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与相邻的一块板或两块板进行点焊连接,再将通过所述点焊连接的板与其他板通过MIG焊连接。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与以往的流水槽下端在形变较大的背门开口部下侧角一体地成型的结构不同,在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分体地成型各流水槽板、后围侧板以及后围内加强板,通过将流水槽板、后围侧板连接,并利用后围内加强板进行补强和缓冲,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成型性和连接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第四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点焊和MIG焊的方式将将由多层板构成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焊接面积集中在多层板的重叠处,缩小了焊接面积,由此,无需在多层金属板上形成缺口形状或者错位地形成凸起,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结构整体的刚性以及确保整体强度的均匀,提高了制作精度和生产效率,并且由于结构简单且不占用空间,从而能够降低成本并实现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在将流水槽板与后组合灯安装板连接之后,能够利用后组合灯安装板对流水槽板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身后部结构及其焊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构成位于车身后侧的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周围的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具有:流水槽板,其在所述背门开口部两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后围侧板,其设置在所述流水槽板的下方及后围板的侧方,在接近所述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所述后围侧板的靠近所述流水槽板处的上部向上方延伸而形成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配合的延伸部,并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重叠连接;和后围内加强板,其沿着车宽方向设置在所述后围板的内侧,且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后围侧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构成位于车身后侧的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周围的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具有:流水槽板,其在所述背门开口部两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后围侧板,其设置在所述流水槽板的下方及后围板的侧方,在接近所述背门开口部的下侧角处,所述后围侧板的靠近所述流水槽板处的上部向上方延伸而形成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配合的延伸部,并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重叠连接;和后围内加强板,其沿着车宽方向设置在所述后围板的内侧,且两端部延伸至所述后围侧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与相邻的一块板之间通过点焊连接,通过所述点焊连接的板与其他板之间通过MIG焊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组合灯安装板,该后组合灯安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流水槽板重叠并覆盖于所述流水槽板外侧,其下端也延伸至所述流水槽板与所述后围侧板的重叠处,在所述后组合灯安装板的不与所述流水槽板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容纳后组合灯的空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与相邻的一块板或两块板之间通过点焊连接,通过所述点焊连接的板与其他板之间通过MIG焊连接。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内加强板形成为凹槽形,通过其开口边缘的翻边与所述后围侧板及所述后围板连接。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强板,该补强板的下端支承在所述后围内加强板上,其上端与所述流水槽板的下端的内表面连接。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井浩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