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除湿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86651 阅读:3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及系统,其中的换热除湿装置,包括制冷芯片、冷凝除湿部件、换热器,所述制冷芯片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冷凝除湿部件与所述制冷芯片的冷端连接,所述制冷芯片的冷端为所述冷凝除湿部件提供冷源;所述换热器用于与工作环境进行热交换并将工作环境中的热量带走,所述换热器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换热介质入口连通,另一端与换热介质出口连通,所述制冷芯片的热端连接在所述换热通道的流道外壁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除湿装置,换热器和除湿器集成设计,缩小了产品体积,与常规的技术方案采用换热器、除湿器单独设计相比,减少了占用空间。

Heat transfer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and system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eat exchange dehumidifying device and system, heat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refrigeration chip, cooling dehumidification component, heat exchanger, the refrigeration chip including the hot end and cold end; the cold end of the condensation section and the refrigeration chip connection, cold end the refrigeration chip provides the cold source for the condensation part; the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exchange with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will take away the heat, the heat exchanger comprises a body,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exchange channel, one end of heat exchanger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heat transfer medium entrance, on the other one end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heat medium outlet channel wall hot end of the refrigeration chip is connected with the heat exchange in the channel. Heat dehumidification change device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heat exchanger and dehumidifier integrated design, reduces the volume of the product, and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conventional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er, separate design compared to reduce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除湿装置及系统
本技术属于除湿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风力发电变流器为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这些电力电子器件一般安装在封闭的柜机里面,所以会导致散热的问题;而随着装机容量的不断提高,其配套变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增加,对散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兆瓦级变流器基本采用水冷散热方式,同时,为提高环境适应性,往往设计成封闭柜体。由于柜体的热量以及除湿的要求,不仅要对柜体进行降温,同时还需要进行除湿。本技术是基于这一要求,解决柜体内部的除湿和散热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及系统,解决同时除湿和散热的问题。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包括:制冷芯片,所述制冷芯片包括冷端和热端;冷凝除湿部件,所述冷凝除湿部件与所述制冷芯片的冷端连接,所述制冷芯片的冷端为所述冷凝除湿部件提供冷源;换热器,用于与工作环境进行热交换并将工作环境中的热量带走,所述换热器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换热介质入口连通,另一端与换热介质出口连通,所述制冷芯片的热端连接在所述换热通道的流道外壁面上。可选地,所述换热器的换热介质为液体,用于与工作环境中的气体进行换热;或者/并且,换热除湿装置,还包括:冷凝除湿腔室,连接在所述换热器上,用于容置所述制冷芯片和所述冷凝除湿部件,所述冷凝除湿腔室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可选地,所述冷凝除湿腔室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后的整体为长方形;或者/并且,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冷凝除湿腔室迎风一侧表面的上部,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冷凝除湿腔室背风一侧表面的下部。可选地,在所述冷凝除湿腔室的底部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部与集水管连通,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高度高于所述集水槽。可选地,所述冷凝除湿部件为翅片组,所述翅片组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区域。可选地,所述制冷芯片的冷端表面粘接在所述翅片组上;所述制冷芯片的热端表面粘接在所述换热器上;或者/并且,所述制冷芯片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所述制冷芯片在所述翅片组的分布区域沿着上下方向排布。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除湿系统,用于封闭的电力设备柜体,包括: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具有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通过所述风道入口和所述风道出口与所述电力设备柜体的内部空间连通;上述换热除湿装置,横向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中,并且所述换热除湿装置的四边与所述循环风道的内壁连接;风机,安装在所述循环风道中。可选地,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循环风道的所述风道入口或所述风道出口;或者/并且,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可选地,所述换热除湿装置进风一侧的所述循环风道具有倾斜的坡道,使所述坡道位置对应的所述循环风道的横截面积沿着气流的方向逐渐增大。可选地,所述风道入口位于所述电力设备柜体的顶面,所述风道出口位于所述电力设备柜体的后侧面,使所述循环风道自所述电力设备柜体的顶面延伸到电力设备柜体的后侧面,所述循环风道形成L形形状,或者,所述风道入口位于所述电力设备柜体的后侧面顶部,所述风道出口位于所述电力设备柜体的后侧面底部,使所述循环风道自所述电力设备柜体的后侧面顶部延伸到后侧面底部,所述循环风道形成一字形形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除湿装置,换热器和除湿器集成设计,缩小了产品体积,与常规的技术方案采用换热器、除湿器单独设计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除湿装置减少了占用空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除湿系统,使用换热除湿装置,换热器与除湿器共用一个风道结构,降低了柜内循环风道的设计难度;除湿器热端采用水冷(或风冷)散热方式,散热效率更高,冷端除湿能力更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了风阀的循环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除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制冷芯片;20、冷凝除湿部件;30、换热器;31、换热通道;32、换热介质入口;33、换热介质出口;40、冷凝除湿腔室;41、集水槽;42、进风口;43、出风口;60、循环风道;61、风道入口;62、风道出口;64、坡道;70、风机;90、电力设备柜体;100、换热除湿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决不限于下面所提出的任何具体配置和算法,而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的前提下覆盖了元素、部件和算法的任何修改、替换和改进。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没有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避免对本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模糊。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本技术以下实施例中:工作环境,是指换热除湿装置的换热器所在位置的环境,并不是指任意的室外环境,一般而言,工作环境应理解为与换热除湿装置的换热器之间进行换热的风道的环境。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换热除湿装置100,包括制冷芯片10、冷凝除湿部件20、换热器30,其中:制冷芯片10包括冷端和热端;冷凝除湿部件20与制冷芯片10的冷端连接,制冷芯片10的冷端为冷凝除湿部件20提供冷源;换热器30用于与工作环境进行热交换并将工作环境中的热量带走,使环境降温,换热器30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有换热通道31,换热通道31的一端与换热介质入口32连通,另一端与换热介质出口33连通,制冷芯片10的热端连接在具有换热通道31的流道外壁面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除湿装置,换热器和除湿器集成设计,缩小了产品体积,与常规的技术方案采用换热器、除湿器单独设计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除湿装置减少了占用空间。同时,与常规技术中的换热器用于向环境散热,使环境温度上升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除湿装置,其换热器30不仅可以利用换热介质吸收环境的热量,还可以吸收制冷芯片10的热端的热量,所以可以同时起到对环境和制冷芯片降温的效果。可选地,换热器的换热介质为液体,用于与工作环境中的气体进行换热。由于制冷芯片10连接在换热器30的换热通道31上,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31内循环的过程中,可以将制冷芯片10的热端的热量同时带走,从而使制冷芯片10的制冷效率更高,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热除湿装置及系统

【技术保护点】
换热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芯片(10),所述制冷芯片(10)包括冷端和热端;冷凝除湿部件(20),所述冷凝除湿部件(20)与所述制冷芯片(10)的冷端连接,所述制冷芯片(10)的冷端为所述冷凝除湿部件(20)提供冷源;换热器(30),用于与工作环境进行热交换并将工作环境中的热量带走,所述换热器(30)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有换热通道(31),换热通道(31)的一端与换热介质入口(32)连通,另一端与换热介质出口(33)连通,所述制冷芯片(10)的热端连接在所述换热通道(31)的流道外壁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芯片(10),所述制冷芯片(10)包括冷端和热端;冷凝除湿部件(20),所述冷凝除湿部件(20)与所述制冷芯片(10)的冷端连接,所述制冷芯片(10)的冷端为所述冷凝除湿部件(20)提供冷源;换热器(30),用于与工作环境进行热交换并将工作环境中的热量带走,所述换热器(30)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有换热通道(31),换热通道(31)的一端与换热介质入口(32)连通,另一端与换热介质出口(33)连通,所述制冷芯片(10)的热端连接在所述换热通道(31)的流道外壁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0)的换热介质为液体,用于与工作环境中的气体进行换热;或者/并且,所述换热除湿装置(100)还包括:冷凝除湿腔室(40),连接在所述换热器(30)上,用于容置所述制冷芯片(10)和所述冷凝除湿部件(20),所述冷凝除湿腔室(40)上设有进风口(42)和出风口(4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除湿腔室(40)与所述换热器(30)连接后的整体为长方形;或者/并且,所述进风口(42)位于所述冷凝除湿腔室(40)迎风一侧表面的上部,所述出风口(43)位于所述冷凝除湿腔室(40)背风一侧表面的下部。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除湿腔室(40)的底部设有集水槽(41),所述集水槽(41)的底部与集水管连通,所述出风口(43)的下边缘的高度高于所述集水槽(4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除湿部件(20)为翅片组,所述翅片组设置在所述进风口(42)与所述出风口(43)之间的区域。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芯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舒恒李宁彭涛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