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进液装置及干式蒸发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79025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剂进液装置及干式蒸发器,其中制冷剂进液装置包括:进液毛细管,进液毛细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进液毛细管的开口端与制冷剂进液管连通,其封闭端沿换热管的轴向插入至换热管内;进液毛细管插入至换热管内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微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冷剂进液装置,通过将进液毛细管的封闭端插入至换热管内,并且在置于换热管内的进液毛细管的管壁上设置多个微孔,制冷剂只能由进液毛细管上开设的微孔中冲射出来,制冷剂垂直喷射到换热管内表面形成射流冲击,使得换热管内表面形成较好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从而有效提高换热管入口段的热换系数,进而提高整个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device and dry type evapora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device and dry evaporator, the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device comprises a liquid inlet end of the capillary, capillary liquid inlet opening, the other end is closed; the liquid inlet pipe connected with the open end of the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capillary, the closed end along the axial heat exchanger the tube is inserted into the heat exchanger tube; the tube wall liquid inlet capillary is inserted into the heat exchange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micropores. The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devic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the liquid inlet capillary of the closed end is inserted into the heat exchanger tube, and tube wall liquid inlet capillary tube is placed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microporous, microporous can only be opened by the refrigerant liquid inlet capillary in jet, jet to vertical refrigerant the heat exchanger tube i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jet impact, which makes the heat transfer tube i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velocity field and temperature field of coope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heat exchange tube entrance sec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hus improving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he heat exchanger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剂进液装置及干式蒸发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剂进液装置及干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干式蒸发器是制冷空调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对整个制冷空调的节能降耗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目前干式蒸发器系统中制冷剂经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调节后进入管箱,并由带有小孔的均流板进行均液,将制冷剂分配给第一管程的管束。由于进入到换热管管程的制冷剂在换热管内沿着管路流动,换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换热管换热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换热效率的制冷剂进液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该进液装置的干式蒸发器。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制冷剂进液装置,包括:进液毛细管,进液毛细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进液毛细管的开口端与制冷剂进液管连通,其封闭端沿换热管的轴向插入至换热管内;进液毛细管插入至换热管内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微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孔的孔径为0.5mm~1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微孔沿进液毛细管的管壁轴向和周向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进液毛细管的封闭端距离相同的微孔的个数为2~4个,2个以上的微孔周向均匀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进液毛细管插入换热管的方向,微孔的密度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进液毛细管插入换热管的方向,微孔的孔径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液毛细管插入换热管的长度占换热管总长度的1/5~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剂进液装置还包括均液机构,制冷剂进液管通过均液机构与进液毛细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均液机构包括分液头,分液头内设置有主流道和若干流通量相同的分流道,主流道的一端与制冷剂进液管连通,每个分流道的一端均与主流道的另一端连通;每个分流道的另一端均与一个进液毛细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分流道的轴线与主流道的轴线均具有相同的夹角,且分流道沿主流道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干式蒸发器,包括进液管和换热管,还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进液装置,进液毛细管的开口端与进液管连通,其封闭端沿换热管的轴向插入至换热管内。上述制冷剂进液装置,通过将进液毛细管的封闭端插入至换热管内,并且在置于换热管内的进液毛细管的管壁上设置多个微孔,制冷剂只能由进液毛细管上开设的微孔中冲射出来,制冷剂垂直喷射到换热管内表面形成射流冲击,使得换热管内表面形成较好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从而有效提高换热管入口段的热换系数,进而提高整个换热管的换热效率。由于制冷剂进液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制冷剂进液装置的干式蒸发器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制冷剂进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制冷剂进液装置的进液毛细管射流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制冷剂进液装置的分液头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制冷剂进液装置的分液头的侧视图。其中:100-进液毛细管;110-微孔;200-制冷剂进液管;300-换热管;400-均液机构;410-分液头;411-主流道;412-分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制冷剂进液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制冷剂进液装置,包括:进液毛细管100,进液毛细管100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进液毛细管100的开口端与制冷剂进液管200连通,其封闭端沿换热管300的轴向插入至换热管300内;进液毛细管100插入至换热管300内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微孔110。其中,制冷剂进液管200可以是直接与进液毛细管100连通,也可以通过均液机构与进液毛细管100连通,当然优选地制冷剂进液管200通过均液机构与进液毛细管100连通,使得制冷剂能够均匀地进入到每一根进液毛细管100中。均液机构可以采用均流板,分液头等结构形式。进液毛细管100的规格可以采用外径×内径在φ2.0mm×φ0.9mm~φ4.0mm×φ2.4mm数值范围内的毛细管;换热管300可以采用外径为φ7.94mm、φ9.52mm、φ12.7mm或者φ15.88mm的换热管。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制冷剂进液装置,由于进液毛细管100插入换热管300内的一端封闭,制冷剂只能由进液毛细管100上开设的微孔110中射流出来,从而制冷剂垂直喷射到换热管300内表面形成射流冲击,使得换热管300内表面形成较好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根据场协同原理,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夹角越小,协同越好,传热效率越高,此时射流冲击速度方向以及管壁换热方向均为换热管300的径向,所以协同作用较好,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射流冲击区域换热管300内表面换热系数较制冷剂在管内轴向流动换热系数有显著提高。也就是说换热管300进口段换热系数有显著提高,从而进口段的换热量就会增加,换热管300的总换热量也会增加,由于换热面积是固定的,因此平均换热系数也会提高。评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一般指标是总换热量和平均的换热系数,两者皆有提高,最终使得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有效提高。其中,微孔110的具体位置由进液毛细管100伸入换热管300内的长度以及制冷剂流量决定。优选地,进液毛细管100插入换热管300的长度占换热管300总长度的1/5~1/4,而微孔110的孔径优选地为0.5mm~1mm。多个微孔110在进液毛细管100的管壁上可以是有规律地分布,也可以是无规律地分布。此处应该说明的是,微孔110即使是无规律分布,也不能设置的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过于集中会导致制冷剂由集中在一起的微孔110射出,无法垂直射向换热管300内表面形成射流冲击;而因为由单个微孔110射出的制冷剂的量较少,微孔110设置的过于分散将无法保证微孔110处的制冷剂蒸发量。优选地,微孔110沿进液毛细管100的管壁轴向分布,并沿进液毛细管100的管壁周向分布。微孔110在进液毛细管100的轴向上可以是等距分布,也可以是不等距分布,例如沿进液毛细管100插入换热管300的轴向,相邻的微孔110的间距逐渐减小;微孔110在进液毛细管100的周向上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进一步地,与进液毛细管100的封闭端距离相同的微孔110的个数为2~4个,2个以上的微孔110周向均匀分布。通过在进液毛细管100的轴向上同一位置设置适当数量的微孔110,以及使该些微孔110沿进液毛细管100的周向均匀分布,使得制冷剂能够通过微孔110较为均匀地从进液毛细管100中射出,并保证制冷剂由微孔110垂直射向换热管300内表面形成具有一定速度的射流冲击,达到较佳的换热效率。再进一步地,沿着进液毛细管100插入换热管300的方向,微孔110的密度逐渐增大,微孔110的孔径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制冷剂由进液毛细管100的微孔110进入换热管300,若靠近换热管300进口端的微孔110的数量较多或者孔径较大,会导致一开始进入到换热管300的制冷剂太多,制冷剂太多会覆盖换热管300壁面往后流动,将导致后续部位的微孔110在射流时无法直接接触壁面,这样位于换热管300较深处的微孔110将达不到该有的效果。也就是说,靠近换热管300进口端开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制冷剂进液装置及干式蒸发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剂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毛细管(100),所述进液毛细管(100)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液毛细管(100)的开口端与制冷剂进液管(200)连通,其封闭端沿换热管(300)的轴向插入至换热管(300)内;所述进液毛细管(100)插入至换热管(300)内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微孔(1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剂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毛细管(100),所述进液毛细管(100)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液毛细管(100)的开口端与制冷剂进液管(200)连通,其封闭端沿换热管(300)的轴向插入至换热管(300)内;所述进液毛细管(100)插入至换热管(300)内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微孔(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110)的孔径为0.5mm~1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微孔(110)沿所述进液毛细管(100)的管壁轴向和周向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进液毛细管(100)的封闭端距离相同的所述微孔(110)的个数为2~4个,2个以上的所述微孔(110)周向均匀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进液毛细管(100)插入换热管(300)的方向,所述微孔(110)的密度逐渐增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剂进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进液毛细管(100)插入换热管(300)的方向,所述微孔(110)的孔径逐渐增大。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进液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营胡海利顾裕林杨旭峰胡立书陈锦贤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