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68640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2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包括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夹板和斜顶杆,所述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斜顶杆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所述夹板固定于固定板两侧,所述斜顶杆包括第一斜顶杆和第二斜顶杆;所述第一斜顶杆设置于固定板上表面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斜顶杆向固定板上表面的上半部分倾斜,并和固定板呈一角度设置,所述的第二斜顶杆与固定板垂直。采用多类顶出杆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斜顶出时因为垂直于产品的顶出压力太大而导致第二斜顶杆断裂的现象。

Oblique ejecting mechanism of multi class ejector rod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ulti ejector rod slant ejection mechanism comprises a driving device, a top plate, a fixed plate, a splint and inclined push rod, the driving device, a top plate, a fixed plate, inclined push rod followed by the bottom connection, the clamp is fixed on the fixed plate on both sides of the. The inclined push rod comprises a first inclined push rod and second inclined push rod; the first inclined push rod is arranged on the fixed plate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urface, the first inclined push rod to the fixed plate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part and tilt, and the fixed plate is disposed at an angle oblique top rod of the second. With the fixed vertical plate. The structure of multi class ejector rod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econd inclined rod fracture occurs when the ejection pressure is too large because of the vertical pressure on the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是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各个领域,如汽车、建筑、家用电器、食品、医药等产业对注射制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了注射成型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现代模具的成形制造中,塑料件的形面设计日趋复杂,分型日渐复杂化。很多模具都会用到斜顶出结构,这是注塑成型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很多的模具成型则需要设置很长的顶出结构来讲成型后的产品进行顶出,而细长的顶杆在顶出的过程中经常很容易发生意外,导致顶杆在顶出过程中发生损坏,其原因大多在于顶出行程太长,而传统的顶出机构往往在固定板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根与固定板垂直的顶出杆,在顶出过程中,由于顶出杆本身又细又长,产品对顶出杆产生的压力又过大时,往往就会出现顶出杆断裂的不安全现象,所以本技术加入与固定板呈一角度倾斜的顶出杆后可以有效避免该类问题的发生,更加地保护顶出机构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采用安全简单、对斜顶机构保护效果好的斜顶出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包括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夹板和斜顶杆,所述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斜顶杆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所述夹板固定于固定板两侧,所述斜顶杆包括第一斜顶杆和第二斜顶杆;所述第一斜顶杆设置于固定板上表面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斜顶杆向固定板上表面的上半部分倾斜,并和固定板呈一角度设置,定义所述角度为α,其中α的范围为65°~85°;所述的第二斜顶杆与固定板垂直。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斜顶杆数量为两根,均匀地分布于固定板上表面的下半部分上。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斜顶杆包括顶杆底座、杆身、固定块和限位块。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杆底座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杆底座上部开有一T型槽;所述的杆身底部通过固定块与顶杆底座活动连接;所述的杆身穿过限位块进行产品的顶出。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块的数量为两块,分别位于T型槽内杆身转动方向的两端。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板上开有若干个与第二斜顶杆相适配的孔。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简单,功能易行。2、本技术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中第一斜顶杆采用与固定板呈一角度倾斜的结构,进而通过限位块的导向和固定作用,有效地避免产品在顶出过程中对垂直于固定板的斜顶杆的压力过大而导致斜顶杆的断裂,更加地保护顶出机构的工作。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中第一斜顶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请参考图1至图2,实施例中,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包括驱动装置10,顶出板20、固定板30、夹板40和斜顶杆50,所述驱动装置10、顶出板20、固定板30、斜顶杆50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所述夹板40固定于固定板30两侧,所述斜顶杆50包括第一斜顶杆51和第二斜顶杆52;所述第一斜顶杆51设置于固定板30上表面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斜顶杆51向固定板30上表面的上半部分倾斜,并和固定板30呈一角度设置,定义所述角度为α,其中α的范围为65°~85°,优选的,α的值取75°;所述的第二斜顶杆52与固定板30垂直。采用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斜顶杆51可以有效避免斜顶出时因为垂直于产品的顶出压力太大而导致第二斜顶52杆断裂的现象,大大加强了顶出机构的安全性。请参考图1,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顶杆51数量为两根,均匀地分布于固定板30上表面的下半部分上。采用两根第一斜顶杆51可以加大其支撑作用,为第二斜顶杆52分担更多的压力。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斜顶杆51包括顶杆底座511、杆身512、固定块513和限位块514。所述顶杆底座511与固定板3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顶杆底座511上部开有一T型槽;所述的杆身512底部通过固定块513与顶杆底座511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块513的数量为两块,分别位于T型槽内杆身转动方向的两端,杆身512底部、固定块513和顶杆底座511通过同一根螺栓进行固定连接。采用这样活动连接的结构可以实现杆身的转动从而达到在不同的顶出机构中的使用;所述的杆身512穿过限位块514进行产品的顶出,限位块514的作用一方面为杆身512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可加强了杆身512本身的稳固性。请参考图1,所述固定板30上开有若干个与第二斜顶杆52相适配的孔。传统的顶出机构往往在固定板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根与固定板垂直的顶出杆,在顶出过程中,由于顶出杆本身又细又长,产品对顶出杆产生的压力又过大时,往往就会出现顶出杆断裂的不安全现象,所以本技术加入与固定板呈一角度倾斜的顶出杆后可以有效避免该类问题的发生,更加地保护顶出机构的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包括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夹板和斜顶杆,所述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斜顶杆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所述夹板固定于固定板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杆包括第一斜顶杆和第二斜顶杆;所述第一斜顶杆设置于固定板上表面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斜顶杆向固定板上表面的上半部分倾斜,并和固定板呈一角度设置,定义所述角度为α,其中α的范围为65°~85°;所述的第二斜顶杆与固定板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包括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夹板和斜顶杆,所述驱动装置、顶出板、固定板、斜顶杆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所述夹板固定于固定板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杆包括第一斜顶杆和第二斜顶杆;所述第一斜顶杆设置于固定板上表面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斜顶杆向固定板上表面的上半部分倾斜,并和固定板呈一角度设置,定义所述角度为α,其中α的范围为65°~85°;所述的第二斜顶杆与固定板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类顶出杆的斜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顶杆数量为两根,均匀地分布于固定板上表面的下半部分上。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承优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唯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