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聚合制备间戊二烯树脂的催化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5318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用于合成间戊二烯树脂的催化剂,由A、B两种组份组合而成,其中:A为一种二取代芳香族醚类化合物,如二苯醚、(4,4′-二甲基)二苯醚或(4,4′-二乙基)二苯醚等,最好为二苯醚,B为AlCl↓[3]。A与B的摩尔比应控制在0.1~10.0范围内,而0.5~3.5较佳。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此催化剂制备的间戊二烯树脂产品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和较高的软化点,而反应收率也有较高的水平。(*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聚合制备间戊二烯树脂的催化剂。石油裂解制乙烯的过程中副产相当数量的碳五馏份,碳五馏份中富含异戊二烯、环戊二烯和间戊二烯等双烯烃。这些双烯烃化学性质活泼,是化学工业的重要资源。其中间戊二烯在碳五馏份中的含量通常在15~25%左右,通过对碳五馏份进行分离和精制可制得纯度为60%以上的间戊二烯,以其为原料通过阳离子聚合可制得间戊二烯树脂。较之于以未经分离处理的碳五馏份为原料直接制得的混合碳五树脂,间戊二烯树脂具有色泽浅、增粘性能好等优点。因此间戊二烯树脂在热溶胶、压敏胶、热溶涂料和路面标志漆等产品的制造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间戊二烯通过阳离子聚合制取间戊二烯树脂通常采用金属或非金属卤化物等Lewis酸为催化剂,这些Lewis酸包括AlCl3、(CH3CH2)AlCl2、(CH3CH2)2AlCl、BF3、AlBr3、FeCl3、SbF5、SnCl4或TiCl4等,在这些Lewis酸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AlCl3。由于单一组份的Lewis酸催化剂本身在聚合过程中对反应的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开发复合的催化剂体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如专利US 4,419,503提出在AlCl3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引入HCl以提高催化活性,而专利US4,008,360和US 4,068,062则提出将活泼卤代烃(RX)引入催化反应体系。由RX/AlCl3组成的复合催化体系通过阳离子聚合制得的间戊二烯树脂产品的相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些催化剂体系的缺陷是制得的间戊二烯树脂产品软化点却有所降低。一般知道软化点低的间戊二烯树脂产品较容易制得,而在某些气候条件下的应用却需要间戊二烯树脂产品有较高的软化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聚合制备间戊二烯树脂的催化剂,它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采用此催化剂制备的间戊二烯树脂产品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和较高的软化点,而反应收率也有较高的水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剂含有A、B两种组份,其中A为一种具有下列结构式的芳香族醚类化合物 其中R或R′为C0~C6的烷基,其中R或R′为C0的烷基时表示R或R′不存在,B为AlCl3,A与B的摩尔比为A/B=0.1~10.0。A最好采用二苯醚、(4,4′-二甲基)二苯醚或(4,4′-二乙基)二苯醚中的一任何种,专利技术人认为二苯醚效果更佳。A与B的摩尔比应该控制在0.1~10.0的范围内,其中A/B=0.5~3.5是较佳的选择。从理论上分析以及专利技术人通过试验认为,A的结构中的R及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及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但从A的制备角度来讲,R与R′相同且处于相同的位置则便于制备。催化剂可采用常规的共混法进行制备专利技术人通过实验发现,在催化体系中引入上述结构的芳香族醚类化合物可使得反应溶液成为芳基醚-AlCl3-溶剂均相体系(间戊二烯树脂合成反应一般采用脂肪烃、芳烃或卤代烃为溶剂),间戊二烯的聚合在均相溶液中进行使得反应趋于平稳而易于控制,由于均相反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有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此外,聚合反应在均相系统中进行也使得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变窄,从而大大改善了产品的相容性,而一般知道相容性是石油树脂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另一方面,专利技术人经研究发现,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芳香族醚类化合物在催化体系中的引入还使得间戊二烯树脂产品的色度降低以及软化点得到升高,其中对软化点的影响最有价值。对软化点的影响专利技术人目前在理论上尚不能给予满意的解释,事实上电子对给予体在阳离子聚合反应体系中的作用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认为醚类-O-官能团上的孤对电子与阳离子形成某种程度的络合作用,使得链增长活性中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例如使得碳阳离子的稳定性得到增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络合作用是一个及其难以直接证实的化学过程。以下将通过比较例以及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由比较例和实施例的反应收率、产品的色度、软化点和表征产品相容性等数据将可明显地看出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比较例或实施例一、间戊二烯原料间戊二烯原料采用经分离处理的石油裂解制乙烯副产的碳五馏份,其组成为(重量%)环戊烷3.5环戊烯 19.5反-间戊二烯 46.3顺-间戊二烯 25.9环戊二烯 1.0双环戊二烯1.3C6烃总和 2.0其它杂质 0.5二、收率 三、间戊二烯树脂产品的性能指标1、色度采用加氏(Gardner)法按GB1722-79测定。2、软化点采用环球法按GB2294-80测定。3、相容性采用树脂产品与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石蜡共混物的浊点表征,其测定方法为将重量比为石蜡/EVA/树脂产品=50/25/25的混合物加热熔融并升温至200℃,稍加搅拌后慢慢冷却,当透明澄清的融体开始出现白雾状浑浊现象时的温度视为树脂的浊点。显然,较低的浊点反应了树脂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四、催化剂的制备及考察在装有温控装置、搅拌装置、冷凝器(上端出口接CaO干燥管)及氮气导管的反应瓶中,加入2克(1.5×10-2摩尔)AlCl3和100毫升甲苯,搅拌并加热上述悬浮液并加入一定量的烯丙基氯或芳香族醚类化合物,待悬浮的AlCl3全部溶解后开始滴加总量为100克的间戊二烯原料。控制全部间戊二烯原料在1小时内滴完,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30分钟,反应温度维持在25±5℃的范围,整个过程须实施氮气保护。反应结束后加入50毫升浓度为5%(w.t.)的NaOH水溶液中和反应液,经充分搅拌后静置并分去碱溶液,用100毫升水分两次漂洗反应液并分去水层。然后蒸馏除去未反应的间戊二烯和甲苯,再在氮气保护下于200~250℃用水蒸汽蒸馏分离出液态低聚物,由蒸馏瓶底得熔融态的间戊二烯树脂产品。下表所列的是比较例及实施例的催化剂体系组成以及结果数据,催化剂由A和B组成,A由表中所列,B为AlCl3。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合成间戊二烯树脂的复合催化剂,它含有A、B两种组份,其中A为一种具有下列结构式的芳香族醚类化合物 其中R或R′为C0~C6的烷基,其中R或R′为C0的烷基时表示R或R′不存在,B为AlCl3,A与B的摩尔比为A/B=0.1~1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A为二苯醚、(4,4′-二甲基)二苯醚或(4,4′-二乙基)二苯醚中的任何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A为二苯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A与B的摩尔比为A/B=0.5~3.5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催化剂采用共混法制备。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用于合成间戊二烯树脂的催化剂,由A、B两种组份组合而成,其中:A为一种二取代芳香族醚类化合物,如二苯醚、(4,4′-二甲基)二苯醚或(4,4′-二乙基)二苯醚等,最好为二苯醚,B为AlCl文档编号C08F4/00GK1293210SQ99116970公开日2001年5月2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14日专利技术者彭宇行, 郭世卓, 刘佳林, 寸琳峰, 邓建国, 胡霞美, 沈伟林 申请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合成间戊二烯树脂的复合催化剂,它含有A、B两种组份,其中:A为一种具有下列结构式的芳香族醚类化合物:***其中R或R′为C↓[0]~C↓[6]的烷基,其中R或R′为C↓[0]的烷基时表示R或R′不存在,B为AlCl↓ [3],A与B的摩尔比为A/B=0.1~10.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宇行郭世卓刘佳林寸琳峰邓建国胡霞美沈伟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