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及包含该正极片的锂硫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45122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6 2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锂硫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硫、导电剂、粘接剂和异质结纳米材料,异质结纳米材料为共生的强吸附性相‑强导电性相,硫与异质结纳米材料的质量比为(5‑15):(1‑5),异质结纳米材料中,强吸附性相与强导电性相的质量比为(1‑10):(10‑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包括异质结纳米材料,该材料包括对多硫化物具有强吸附作用的强吸附性相和具有高导电性的强导电性相两相,强吸附性相吸附的多硫化物可以扩散到强导电性相表面完成转化,强吸附性相和强导电性相两相界面处也可完成吸附和转化,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及包含该正极片的锂硫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硫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可吸附多硫化物并有效转化多硫化物,从而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及包含该正极片的锂硫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长续航高容量电池的需求更加迫切,锂硫电池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1675mAh/g)和理论比能量(2600Wh/Kg),受到很大关注。但是锂硫电池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会消耗活性物质,影响电池稳定性。因此只有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同时促进多硫化物的转化来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才能实现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近期,对于锂硫电池正极片的改性方式,多为对多硫化物进行阻挡,而多硫化物的转化及利用率较低,单纯的阻挡吸附无法满足长循环及商业化的锂硫电池。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及包含该正极片的锂硫电池,该正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硫和异质结纳米材料,该异质结纳米材料包括具备强吸附作用的强吸附性相和高导电性的强导电性相两相,强吸附性相吸附的多硫化物可以扩散到强导电性相表面完成转化,同时两相界面处也可完成吸附和转化,使得整体的异质结兼具对多硫化物的强吸附和转化多硫化物的能力,从而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该正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硫和异质结纳米材料,该异质结纳米材料包括具备强吸附作用的强吸附性相和高导电性的强导电性相两相,强吸附性相吸附的多硫化物可以扩散到强导电性相表面完成转化,同时两相界面处也可完成吸附和转化,使得整体的异质结兼具对多硫化物的强吸附和转化多硫化物的能力,从而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硫、导电剂、粘接剂和异质结纳米材料,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为共生的强吸附性相-强导电性相,所述硫与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的质量比为(5-15):(1-5),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中,强吸附性相与强导电性相的质量比为(1-10):(10-1)。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强吸附性相与强导电性相为掺杂共生结构,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公共界面。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强吸附性相为氧化钼、氧化钨和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强导电性相为碳化钼、碳化钨和氮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为共生的氧化钼-碳化钼、共生的氧化钨-碳化钨和共生的氧化钛-氮化钛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采用尿素作为氮源,钼的前驱体、钨的前驱体或钛的前驱体作为金属源,控制金属源和尿素的摩尔比为1:(2.1-9.9);第二步,将金属源分散在乙醇中,随后加入尿素,分散均匀,烘干直至形成玻璃态中间相,将该玻璃态中间相装入半封闭的容器,将该半封闭的容器置于保护气体气氛下于600℃-1000℃下保温1h-5h,得到异质结纳米材料。以制备共生的氧化钛-氮化钛为例,尿素是氮源,在反应过程中,其能够产生氨气,尿素达到一定量时可在玻璃态中与氧化钛反应形成氮化钛,因此氧化钛和氮化钛两相是共生的,当尿素量不足时只能在颗粒部分形成氮化钛,尿素过量则全部氧化钛转化为氮化钛,因此,通过控制尿素与四氯化钛的比例,可以控制氮化钛的生成量。实践表明:将四氯化钛和尿素摩尔比控制为1:2,1:6,1:8,1:10,分别可以得到纯相金红石二氧化钛;金红石二氧化钛:氮化钛质量比为8:2的异质结;金红石二氧化钛:氮化钛质量比为3:7的异质结;纯相氮化钛。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钼的前驱体为钼酸铵或三氯化钼,钨的前驱体为六氯化钨,钛的前驱体为四氯化钛。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第二步中四氯化钛的乙醇溶液的浓度为1mol/L-3mol/L,适宜的浓度调控可以为后续反应提供适宜的玻璃态。所述保护气体为氮气或氩气。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的粒径为50nm-5μm,纳米尺寸的异质结比表面较大,与多硫化物的接触充分,并且可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导电剂为科琴黑、石墨烯、超导碳、乙炔黑、碳纳米管和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并且所述导电剂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质量比重为1%-10%;所述粘接剂为聚偏氟乙烯、海藻酸钠和丁苯橡胶中的至少一种,并且所述粘接剂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质量比重为1%-10%。作为本专利技术锂硫电池用正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加入异质结纳米材料,可以大大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具体而言,异质结纳米材料包括对多硫化物具有强吸附作用的强吸附性相和具有高导电性的强导电性相两相。强吸附性相吸附的多硫化物可以扩散到强导电性相表面完成转化,同时强吸附性相和强导电性相两相界面处也可完成吸附和转化,使得整体的异质结兼具对多硫化物的强吸附和转化多硫化物的能力,大大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避免活性物质的消耗对电池稳定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硫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所述正极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锂硫电池用正极片。该电池由于使用了含有异质结纳米材料的活性物质层而具备良好的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其循环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图1中a)、b)、c)和d)依次为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1、对比例2所得的异质结纳米材料、异质结纳米材料、纯相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纯相氮化钛的SEM图。图2中第一行的四幅图为实施例1所得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扫描电镜元素分布分析图;图2中第二行的四幅图为实施例2所得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扫描电镜元素分布分析图。图3中a)和b)分别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得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EDS图。图4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得的异质结纳米材料、对比例1所得的纯相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对比例2所得的纯相氮化钛的XRD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以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硫、导电剂、粘接剂和异质结纳米材料,异质结纳米材料为共生的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氮化钛,硫与异质结纳米材料的质量比为7:3,异质结纳米材料中,金红石型二氧化钛与氮化钛的质量比为3:7。正极集流体为铝箔,导电剂为超导碳,并且超导碳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质量比重为3%;粘接剂为聚偏氟乙烯,并且聚偏氟乙烯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质量比重为5%。金红石型二氧化钛与氮化钛为掺杂共生结构,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公共界面。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采用尿素作为氮源,四氯化钛作为钛源,控制四氯化钛和尿素的摩尔比为1:8;第二步,将四氯化钛分散在乙醇中,得到浓度为2mol/L的四氯化钛的乙醇溶液,随后加入尿素,分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及包含该正极片的锂硫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硫、导电剂、粘接剂和异质结纳米材料,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为共生的强吸附性相‑强导电性相,所述硫与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的质量比为(5‑15):(1‑5),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中,强吸附性相与强导电性相的质量比为(1‑10):(1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硫、导电剂、粘接剂和异质结纳米材料,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为共生的强吸附性相-强导电性相,所述硫与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的质量比为(5-15):(1-5),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中,强吸附性相与强导电性相的质量比为(1-10):(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其特征在于:强吸附性相与强导电性相为掺杂共生结构,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公共界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吸附性相为氧化钼、氧化钨和氧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强导电性相为碳化钼、碳化钨和氮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为共生的氧化钼-碳化钼、共生的氧化钨-碳化钨和共生的氧化钛-氮化钛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硫电池用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采用尿素作为氮源,钼的前驱体、钨的前驱体或钛的前驱体作为金属源,控制金属源和尿素的摩尔比为1:(2.1-9.9);第二步,将金属源分散在乙醇中,随后加入尿素,分散均匀,烘干直至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华周天红吕伟杨全红李佳赵严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