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39785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6 0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模型包括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岩体细观颗粒粘结应力二维模式、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细观颗粒粘结时效劣化衰减的二维幂函数型模式、考虑弯矩贡献效应且带拉伸截止限的摩尔‑库伦细观颗粒粘结时效破裂准则、考虑阻尼效应的细观颗粒线性接触二维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应于应力和裂纹扩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型的这类岩体,对于平面状态下这类深部岩体工程的围岩长期稳定性预测、评价以及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岩体细观时效破裂分析
,具体地指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深部岩体工程开挖后的失稳与破坏往往不是在开挖后立刻发生的,一般都存在着明显的变形破裂时效性和灾变(岩爆、大变形等)的滞后性,严重危害工程的施工安全与长期运营。目前,在细观方面的时效力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深埋大理岩破裂扩展时间效应的颗粒流模拟》一文对锦屏大理岩破裂的时间效应进行了试验和二维数值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Vol.30No.10:1989-1996);《锦屏大理岩蠕变损伤演化细观力学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应用二维蠕变细观力学模型对锦屏大理岩短期和长期强度特征进行了数值研究(岩土力学,2013,Vol.34No.12:3601-3608)。这类模型是以指数型构建驱动应力和裂纹扩展速度间的关系,用来描述岩石细观层面上的时效破裂,适用于应力和裂纹扩展速度之间符合指数表达方式的这类岩体。另外,这类模型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颗粒间的剪切破裂准则是一条与平行粘结正应力平行的水平直线,也即这种剪切破裂准则与平行粘结正应力状态无关,只要平行粘结剪切应力大于或等于固定平行粘结剪切破裂强度,颗粒间即可发生剪切破裂,无法体现岩体中不同平行粘结正应力具有不同平行粘结剪切破裂强度的客观事实;(2)没有考虑粘结力矩的差异作用对接触破坏的影响,将粘结力矩的贡献度对不同岩性的影响均视为一致;(3)对于应力和裂纹扩展速度之间不合符指数表达方式的岩体,这类模型缺乏适应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模型结构包括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岩体细观颗粒粘结应力二维模式、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细观颗粒粘结时效劣化衰减的二维幂函数型模式、考虑弯矩贡献效应且带拉伸截止限的摩尔-库伦细观颗粒粘结时效破裂准则和考虑阻尼效应的细观颗粒线性接触二维模型。本专利技术适应于应力和裂纹扩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型的这类岩体,对于平面状态下这类深部岩体工程的围岩长期稳定性预测、评价以及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设定岩体内部细观颗粒粘结接触的几何参数量,包括颗粒粘结面积和颗粒粘结惯性矩,Ra、Rb分别为二维粘结接触a端的颗粒半径、b端的颗粒半径,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直径乘数或半径乘数,在二维情况下,粘结单位厚度为1时的颗粒粘结面积A和粘结惯性矩I分别通过公式(2)、公式(3)来确定:其中: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半径,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直径乘数或半径乘数,A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面积,I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惯性矩;步骤201:利用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时效衰减劣化的初始时间步长增量Δt,通过幂函数形式计算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时效衰减劣化的直径由公式(4)来确定;其中:为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二维粘结法向应力,为判断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开始时效劣化衰减时的应力阀值,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的拉伸强度,为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二维粘结应力比,β1、β2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时效劣化的第一控制参数、第二控制参数,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随时间劣化衰减的直径,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未衰减时的直径,Δt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时效衰减劣化的时间增量;步骤202:根据步骤201中的公式(4),设定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直径的时效衰减因子β,见公式(5):其中:A′、I′、分别表示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随时间劣化衰减的粘结直径、粘结半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粘结直径乘数,A、I、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未衰减时的粘结直径、粘结半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粘结直径乘数;步骤203:根据步骤1中的公式(1)~公式(3)以及步骤202中的公式(5),设定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几何参数时效劣化衰减模式,在平面二维情况下,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直径随着时间增加而不断劣化衰减,粘结单位厚度为1时的颗粒粘结的面积和惯性矩也随着时间增加而不断劣化衰减,分别见公式(6)、公式(7);其中:A′、I′分别表示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随时间劣化衰减的粘结半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A、I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未衰减时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步骤204:依次计算第j个至第k个的岩体细观颗粒包含时间效应的二维粘结法向弯矩增量,在二维情况下,由粘结两端颗粒的速度、角速度和给定的循环计算时间步长增量Δt,通过公式(8)、公式(9)、公式(10)确定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相对转角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法向增量位移以及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切向增量位移再结合步骤203中的公式(7)和步骤202中的公式(5),确定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包含时间效应的二维粘结弯矩增量,具体见公式(11);其中:ff、j、k、i是自然数,且2≤j≤ff≤k,j为每次循环计算中,包含时间效应的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衰减后未破裂的初始标号值,ff为中间标号值,k为每次循环计算中,包含时间效应的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衰减后未破裂的最末标号值,i为第一个至最后一个二维粘结颗粒标号值,分别为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接触的a端和b端的绝对运动速度和角速度,nn、ns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接触面的法向单位向量和切向单位向量,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法向位移增量和切向位移增量,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法向刚度,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弯矩增量。步骤205:根据步骤203中的公式(6)和公式(7)、步骤204中的公式(8)、公式(9)和公式(11)以及步骤202中的公式(5),依次更新计算第j个至第k个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未破裂的粘结接触并包含时间效应的二维粘结法向力、切向力和切向弯矩,通过公式(12)、公式(13)、公式(14)计算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接触的粘结法向力、切向力和切向弯矩,在二维情况下,通过公式(15)来确定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法向弯矩,法向力:切向力:切向弯矩:法向弯矩:其中:分别为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包含时间效应的粘结法向力、粘结切向力、包含时间效应的粘结法向弯矩、粘结切向弯矩、粘结法向位移增量和粘结切向位移增量,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切向刚度,+=为加法自反运算符,-=为减法自反运算符。步骤206:设置弯矩贡献因子考虑弯矩对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法向应力的贡献程度,根据岩体细观颗粒粘结二维正应力计算公式和二维粘结剪应力计算公式同时将这两个公式中A、I以及用A′、I′及替换,然后将步骤203中的公式(6)和公式(7)以及步骤202中的公式(5)代入,获得包含幂函数型时间效应和细观颗粒粘结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二维粘结正应力计算公式和二维粘结剪应力计算公式,分别见公式(16)和公式(17),步骤207:将步骤206中包含时间效应的代入公式(18),确定考虑弯矩贡献因子且带拉伸截止限的摩尔-库伦细观颗粒粘结时效破裂准则,并且依次计算第j个至第k个的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应力,用于判断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是否破裂以及破裂模式,在该准则的岩体细观颗粒粘结应力中包含了幂函数型时间效应和考虑弯矩贡献因子,其中:fs、fn分别为岩体细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

【技术保护点】
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设定岩体内部细观颗粒粘结接触的几何参数量,包括颗粒粘结面积和颗粒粘结惯性矩,R

【技术特征摘要】
1.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设定岩体内部细观颗粒粘结接触的几何参数量,包括颗粒粘结面积和颗粒粘结惯性矩,Ra、Rb分别为二维粘结接触a端的颗粒半径、b端的颗粒半径,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直径乘数或半径乘数,在二维情况下,粘结单位厚度为1时的颗粒粘结面积A和粘结惯性矩I分别通过公式(2)、公式(3)来确定:其中: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半径,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直径乘数或半径乘数,A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面积,I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惯性矩;步骤201:利用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时效衰减劣化的初始时间步长增量Δt,通过幂函数形式计算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时效衰减劣化的直径由公式(4)来确定;其中:为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二维粘结法向应力,为判断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开始时效劣化衰减时的应力阀值,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的拉伸强度,为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二维粘结应力比,β1、β2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时效劣化的第一控制参数、第二控制参数,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随时间劣化衰减的直径,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未衰减时的直径,Δt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时效衰减劣化的时间增量;步骤202:根据步骤201中的公式(4),设定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直径的时效衰减因子β,见公式(5):其中:A'、I'、分别表示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随时间劣化衰减的粘结直径、粘结半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粘结直径乘数,A、I、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未衰减时的粘结直径、粘结半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粘结直径乘数;步骤203:根据步骤1中的公式(1)~公式(3)以及步骤202中的公式(5),设定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几何参数时效劣化衰减模式,在平面二维情况下,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直径随着时间增加而不断劣化衰减,粘结单位厚度为1时的颗粒粘结的面积和惯性矩也随着时间增加而不断劣化衰减,分别见公式(6)、公式(7);其中:A'、I'分别表示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随时间劣化衰减的粘结半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A、I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未衰减时的粘结面积、粘结惯性矩;步骤204:依次计算第j个至第k个的岩体细观颗粒包含时间效应的二维粘结法向弯矩增量,在二维情况下,由粘结两端颗粒的速度、角速度和给定的循环计算时间步长增量Δt,通过公式(8)、公式(9)、公式(10)确定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相对转角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法向增量位移以及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切向增量位移再结合步骤203中的公式(7)和步骤202中的公式(5),确定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包含时间效应的二维粘结弯矩增量,具体见公式(11);其中:ff、j、k、i是自然数,且2≤j≤ff≤k,j为每次循环计算中,包含时间效应的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衰减后未破裂的初始标号值,ff为中间标号值,k为每次循环计算中,包含时间效应的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衰减后未破裂的最末标号值,i为第一个至最后一个二维粘结颗粒标号值,分别为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接触的a端和b端的绝对运动速度和角速度,nn、ns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接触面的法向单位向量和切向单位向量,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法向位移增量和切向位移增量,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法向刚度,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弯矩增量。步骤205:根据步骤203中的公式(6)和公式(7)、步骤204中的公式(8)、公式(9)和公式(11)以及步骤202中的公式(5),依次更新计算第j个至第k个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未破裂的粘结接触并包含时间效应的二维粘结法向力、切向力和切向弯矩,通过公式(12)、公式(13)、公式(14)计算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接触的粘结法向力、切向力和切向弯矩,在二维情况下,通过公式(15)来确定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法向弯矩,法向力:切向力:切向弯矩:法向弯矩:其中:分别为第i个岩体细观颗粒包含时间效应的粘结法向力、粘结切向力、包含时间效应的粘结法向弯矩、粘结切向弯矩、粘结法向位移增量和粘结切向位移增量,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切向刚度,+=为加法自反运算符,-=为减法自反运算符。步骤206:设置弯矩贡献因子考虑弯矩对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法向应力的贡献程度,根据岩体细观颗粒粘结二维正应力计算公式和二维粘结剪应力计算公式同时将这两个公式中A、I以及用A'、I'及替换,然后将步骤203中的公式(6)和公式(7)以及步骤202中的公式(5)代入,获得包含幂函数型时间效应和细观颗粒粘结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二维粘结正应力计算公式和二维粘结剪应力计算公式,分别见公式(16)和公式(17),步骤207:将步骤206中包含时间效应的代入公式(18),确定考虑弯矩贡献因子且带拉伸截止限的摩尔-库伦细观颗粒粘结时效破裂准则,并且依次计算第j个至第k个的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应力,用于判断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是否破裂以及破裂模式,在该准则的岩体细观颗粒粘结应力中包含了幂函数型时间效应和考虑弯矩贡献因子,其中:fs、fn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的时效剪切破裂准则、时效拉伸破裂准则,为第i个接触的含幂函数型时间效应的二维粘结剪应力,为第i个接触的含幂函数型时间效应且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二维粘结正应力,分别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的拉伸强度、抗剪强度,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的粘聚力,为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的内摩擦角;fs大于等于0表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剪切破裂,小于0表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未发生剪切破裂;fn大于等于0表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拉伸破裂,小于0表示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未发生拉伸破裂;步骤208:当步骤207中的公式(18)中的fs或fn大于等于0时,表明岩体细观颗粒粘结发生破裂,此时岩体细观颗粒的运动模式采用考虑阻尼效应的二维线性接触模型来表达;当步骤207中的公式(18)中的fs和fn都小于0时,表明岩体细观颗粒粘结未破裂,继续循环步骤201至207,计算、更新、判断岩体细观颗粒接触的粘结状态,直至岩体不产生新的细观颗粒粘结破裂或者岩体细观颗粒粘结破裂加速发展而形成宏观破坏,循环终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体二维细观时效破裂幂函数型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体细观颗粒二维粘结时效衰减劣化的初始时间步长增量Δt的确定,是采用考虑弯矩贡献因子的细观颗粒粘结时效劣化衰减的二维幂函数型模式,由每个时间步内的细观颗粒二维粘结首次衰减破裂所损耗的时间来确定,即通过第一个细观颗粒粘结按幂函数型模式进行衰减破裂所历时的时间除以直至第一个细观颗粒粘结破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书岭丁秀丽李欢邬爱清徐平裴启涛高源朱良韬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