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3336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阀,其为能够稳定开闭的自保持型的电磁阀。电磁阀具有:螺线管,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状的引导部;可动件,其位于引导部的径向内侧,在轴向上移动;罩体,其由磁性体制成,容纳螺线管和可动件,并设置有孔部;销,其位于孔部,随着可动件的移动而移动;以及阀部,其设置于罩体的外部,随着可动件和销的移动而被开闭,可动件具有:在轴向上具有不同磁极的永磁体;和沿着轴向配置于永磁体的两侧的一对轭,螺线管具有:内周面设置有引导部的圆筒部;从圆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磁性体制成的多个齿部;设置于各个齿部的绕线架部;以及卷绕于绕线架部的线圈,绕线架部具有沿着圆筒部的外周面呈圆弧状弯曲的凸缘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阀。本申请基于2015年12月03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236927号要求优先权,在这里援引其内容。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永磁体的电磁阀。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具有螺旋弹簧而实现了在向线圈部件的通电被切断的状态下维持开阀状态和闭阀状态的自保持型的电磁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504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具有螺旋弹簧的电磁阀中,螺旋弹簧有可能发生咬入或者弹起。如果螺旋弹簧发生咬入或弹起,则存在对阀施加的螺旋弹簧的力变得不稳定、无法进行阀的稳定开闭这一问题。此外,由于设置有螺旋弹簧,也存在电磁阀容易大型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小型化的结构、能够稳定开闭的自保持型的电磁阀。本专利技术的电磁阀的一个方式如下,电磁阀具有:螺线管,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状的引导部;可动件,其位于所述引导部的径向内侧,沿所述轴向移动;罩体,其由磁性体制成,容纳所述螺线管和所述可动件,并设置有孔部;销,其位于所述孔部,随着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移动;以及阀部,其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外部,随着所述可动件和所述销的移动而被开闭,所述可动件具有:在所述轴向上具有不同磁极的永磁体;和沿着所述轴向配置于所述永磁体的两侧的一对轭,所述螺线管具有:在内周面设置有所述引导部的圆筒部;从所述圆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由磁性体制成的多个齿部;设置于各个所述齿部的绕线架部;以及卷绕于所述绕线架部的线圈,所述绕线架部具有沿着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呈圆弧状弯曲的凸缘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由于不使用螺旋弹簧,因此提供了一种具有能够小型化的结构、能够稳定开闭的自保持型的电磁阀。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剖视图,示出了阀部打开的状态。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剖视图,示出了阀部关闭的状态。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剖视图,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螺线管的立体图。图5是采用了第2实施方式的螺线管的电磁阀的剖视图。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螺线管的立体图。图7是采用了比较方式的螺线管的电磁阀的剖视图。图8是比较方式的螺线管的立体图。标号说明1:电磁阀;20、120、220:螺线管;21:圆筒部;21a、121a、221a:内周面;21b、121b、221b:外周面;22、122、222:绝缘件;23、123、223:铁芯;25、125、225:绕线架部;25a、125a、225a:齿包围部;25b、125b、225b:凸缘部;27、127:齿部;28:线圈;29、129、229:环状部;30:导向衬套(引导部);40:罩体;41:(下侧)板;41e:孔部;42:(上侧)板;43:筒状部;50:可动件;51、52:轭;54:永磁体;60:阀部;64:阀芯;65:阀室;70:销;121、221:筒部;121c:侧面;221c:第1侧面;221d:第2侧面;221e:弯曲侧面;J:中心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任意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会使实际结构和各个结构中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此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3维垂直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垂直的方向。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称Z轴方向的负侧(-Z侧、轴向一侧)为“下侧”,称Z轴方向的正侧(+Z侧、轴向另一侧)为“上侧”。另外,上侧和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非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第1实施方式>图1、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的剖视图。图1示出了阀部60打开的状态。图2示出了阀部60关闭的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具有罩体40、销引导部件33、螺线管20、可动件50、阀部60以及销70。电磁阀1中,通过向螺线管20提供电流,可动件50被施加由磁力产生的推力,使可动件50在轴向上移动。销70随着可动件50的移动而移动。阀部60随着可动件50和销70的移动而被开闭。以下,针对各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罩体]罩体40容纳螺线管20和可动件50。罩体40由磁性体制成。罩体40具有筒状部43、下侧板(板)41和上侧板(板)42。筒状部43是从螺线管20的径向外侧进行覆盖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43例如是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筒状。下侧板41位于螺线管20的下侧(-Z侧)。下侧板41安装于筒状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41例如嵌合于筒状部43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41例如由2张板构成。即,下侧板41具有第1下侧板41a和第2下侧板41b。第2下侧板41b重叠于第1下侧板41a的上侧(+Z侧)。从轴向(Z轴方向)观察到的第1下侧板41a的形状和第2下侧板41b的形状例如是圆形。在第1下侧板41a上设置有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第1下侧板41a的第1孔部41c。在第2下侧板41b上设置有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第2下侧板41b的第2孔部41d。通过第1孔部41c和第2孔部41d构成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下侧板41的孔部41e。即,罩体40上设置有孔部41e。第1孔部41c和第2孔部41d例如是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形。第2孔部41d的直径比第1孔部41c的直径小。上侧板42位于螺线管20的上侧(+Z侧)。上侧板42安装于筒状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板42例如嵌合于筒状部43的内侧。从轴向(Z轴方向)观察到的上侧板42的形状例如是圆形。根据本实施方式,罩体40具有分别位于螺线管20的轴向端部的一对板(下侧板41和上侧板42)。此外,下侧板41、上侧板42和筒状部43是分体部件。因此,在组装电磁阀1时,容易在罩体40的内侧容纳螺线管20和可动件50。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电磁阀1的组装。在罩体40的侧面上安装有连接器部80。在连接器部80上设置有朝向上侧(+Z侧)开口的连接器开口部81。连接器部80具有连接端子82。连接端子82的一端从连接器开口部81的底面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连接端子82的另一端与螺线管20的线圈28电连接。在连接器部80上连接未图示的外部电源。外部电源经由连接端子82向线圈28提供电流。[销引导部件]销引导部件33是支承于罩体40的筒状部件。销引导部件33由非磁性体制成。销引导部件33嵌合于第1下侧板41a的第1孔部41c中。销引导部件33的上端与第2下侧板41b的下表面接触。销引导部件33例如是在轴向(Z轴方向)的两端开口、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筒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销引导部件33在轴向上延伸。在销引导部件33的内侧插入有销70。销引导部件33将销70保持为能够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销引导部件33在轴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磁阀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具有:螺线管,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状的引导部;可动件,其位于所述引导部的径向内侧,沿所述轴向移动;罩体,其由磁性体制成,容纳所述螺线管和所述可动件,并设置有孔部;销,其位于所述孔部中,随着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移动;以及阀部,其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外部,随着所述可动件和所述销的移动而被开闭;所述可动件具有:在所述轴向上具有不同磁极的永磁体;和沿着所述轴向配置于所述永磁体的两侧的一对轭,所述螺线管具有:在内周面设置有所述引导部的圆筒部;从所述圆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由磁性体制成的多个齿部;设置于各个所述齿部的绕线架部;以及卷绕于所述绕线架部的线圈,所述绕线架部具有沿着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呈圆弧状弯曲的凸缘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03 JP 2015-2369271.一种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具有:螺线管,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状的引导部;可动件,其位于所述引导部的径向内侧,沿所述轴向移动;罩体,其由磁性体制成,容纳所述螺线管和所述可动件,并设置有孔部;销,其位于所述孔部中,随着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移动;以及阀部,其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外部,随着所述可动件和所述销的移动而被开闭;所述可动件具有:在所述轴向上具有不同磁极的永磁体;和沿着所述轴向配置于所述永磁体的两侧的一对轭,所述螺线管具有:在内周面设置有所述引导部的圆筒部;从所述圆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由磁性体制成的多个齿部;设置于各个所述齿部的绕线架部;以及卷绕于所述绕线架部的线圈,所述绕线架部具有沿着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旭上博昭甲斐文雄安田智宏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