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3039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4:24
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所述的后梁系统包括:一固定后梁与支撑架以螺栓固定连接,且固定后梁与支撑架的连接处设有长槽;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有若干零件并通过螺栓分布固定在支撑架上;活动后梁贯穿于织机整个门幅,且所述活动后梁与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一起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一组移动机构通过垫块以及螺栓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移动机构的数量与弯形板簧数量相同,且移动机构在支撑架上的位置与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的位置对应,所述移动机构向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方向移动并接触,在通过控制移动机构的移动量后,用以调节板簧活动后梁的变形量;经纱从经轴退解后经过固定后梁、活动后梁到达综框;活动后梁摆动后缓解由于开口引起的张力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属于纺织机械领域中的织造设备和织造技术。
技术介绍
织机中的后梁系统是控制和检测经纱张力的重要装置,在织机诸运动的作用下,后梁的响应既直接影响经纱的动态张力,又与经纱自身的动态特性密切相关。目前织机后梁系统主要由两根辊筒组成,其中一根是固定后梁,另一根是活动后梁。这种后梁结构由于其自身的重量较大,织机运行速度高时导致织造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惯性力,因此不能对经纱张力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这不仅影响织机的织造效率,同时也影响后梁缓解经纱张力变化的效果,影响织物质量;为了更好地缓解经纱张力变化,改善织物质量以及提高织造效率,希望后梁的刚度可灵活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经纱张力。现有的后梁系统,如图1、2所示:经轴5与机架6以轴承铰接;固定后梁1与机架6以轴承铰接;后梁摆臂2一端以轴承铰接于机架6上,另一端与弹簧杆7铰接;活动后梁3通过轴承与后梁摆臂2铰接;弹簧杆7与桩头8以滑动副形式连接;桩头8与机架6通过轴承铰接,经纱9从经轴5退解后经过固定后梁1、活动后梁3到达综框,参与织造;活动后梁3在经纱张力的作用下绕O点摆动,缓解由于开口引起的张力变化。上述后梁系统存在如下缺点:一是活动后梁为一圆形辊筒,当织机门幅较宽时,活动后梁的自重和转动惯量较大,响应速度慢,对开口引起的经纱张力变化作用效果较差;二是当门幅较宽时,因受空间位置限制,活动后梁和固定后梁无法满足刚度需求。因此宽幅织机后梁受经纱张力作用后的变形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组成合理、紧凑,后梁的刚度可灵活调节,提高织机的织造效率和织物质量的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所述的后梁系统包括:一固定后梁与支撑架以螺栓固定连接,且固定后梁与支撑架的连接处设有长槽;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有若干零件并通过螺栓分布固定在支撑架上;活动后梁贯穿于织机整个门幅,且所述活动后梁与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一起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一组移动机构通过垫块以及螺栓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移动机构的数量与弯形板簧数量相同,且移动机构在支撑架上的位置与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的位置对应,所述移动机构向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方向移动并接触,在通过控制移动机构的移动量后,用以调节板簧活动后梁的变形量;经纱从经轴退解后经过固定后梁、活动后梁到达综框,参与织造;活动后梁在经纱张力的作用下摆动,缓解由于开口引起的张力变化。作为优选:所述的移动机构为气缸,该气缸中的活塞杆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往直形板簧方向推出并接触,通过控制气缸中的高压空气压力,以调节板簧活动后梁的变形量;所述的活动后梁为一半圆形板簧结构并构成板簧活动后梁;所述的直形板簧为多片叠放安装,以增加活动后梁刚度,减少活动后梁变形。作为优选:所述的移动机构为气弹簧或缓冲介质;所述的缓冲介质由缓冲介质支撑架夹持,缓冲介质支撑架通过垫块以及螺栓固定在支撑架上,缓冲介质数量与弯形板簧数量相同,在支撑架上的位置与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位置对应,缓冲支撑架内设有长槽可调节缓冲介质到弯形板簧和直形板簧的距离;所述的活动后梁为一半圆形板簧结构并构成板簧活动后梁;所述的直形板簧为多片叠放安装,以增加活动后梁刚度,减少活动后梁变形。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结构特点和优势:一是活动后梁为一半圆形板簧,当织机门幅较宽以及车速较高时,活动后梁的自重和转动惯量较小,响应速度快,对开口引起的经纱张力变化作用效果较好;二是方便调整固定后梁与活动后梁之间位置关系;气缸,气弹簧或缓冲体使后梁刚度可灵活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经纱张力;三是直形板簧可以多片叠放安装,以增加活动后梁刚度,减少活动后梁变形。通过调节固定后梁相对支撑架的位置,实现经纱在活动后梁上的包角尺寸的变化。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1中A向局部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向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介绍:图3、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所述的后梁系统包括:一固定后梁57与支撑架56以螺栓固定连接,且固定后梁57与支撑架56的连接处设有长槽;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有若干零件并通过螺栓b分布固定在支撑架56上;活动后梁51贯穿于织机整个门幅,且所述活动后梁51与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一起通过螺栓a固定连接;一组移动机构通过垫块55以及螺栓固定在支撑架57上,所述移动机构的数量与弯形板簧52数量相同,且移动机构在支撑架56上的位置与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的位置对应,所述移动机构向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方向移动并接触,在通过控制移动机构的移动量后,用以调节板簧活动后梁的变形量;经纱从经轴59退解后经过固定后梁57、活动后梁51到达综框,参与织造;活动后梁51在经纱张力的作用下摆动,缓解由于开口引起的张力变化。图中所示,所述的移动机构为气缸54,该气缸54中的活塞杆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往直形板簧53方向推出并接触,通过控制气缸中的高压空气压力,以调节板簧活动后梁的变形量;所述的活动后梁为一半圆形板簧结构并构成板簧活动后梁51;所述的直形板簧53为多片叠放安装,以增加活动后梁刚度,减少活动后梁变形。所述的活动后梁为一半圆形板簧结构并构成板簧活动后梁51;所述的直形板簧53为多片叠放安装,以增加活动后梁刚度,减少活动后梁变形。图5所示,所述的移动机构为气弹簧64;图6所示,所述的移动机构为缓冲介质74;所述的缓冲介质由缓冲介质支撑架61夹持,缓冲介质支撑架61通过垫块55以及螺栓固定在支撑架57上,缓冲介质74数量与弯形板簧52数量相同,在支撑架56上的位置与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位置对应,缓冲支撑架内设有长槽可调节缓冲介质到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的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梁系统包括:一固定后梁(57)与支撑架(56)以螺栓固定连接,且固定后梁(57)与支撑架(56)的连接处设有长槽;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有若干零件并通过螺栓(b)分布固定在支撑架(56)上;活动后梁(51)贯穿于织机整个门幅,且所述活动后梁(51)与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一起通过螺栓(a)固定连接;一组移动机构通过垫块(55)以及螺栓固定在支撑架(57)上,所述移动机构的数量与弯形板簧(52)数量相同,且移动机构在支撑架(56)上的位置与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的位置对应,所述移动机构向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方向移动并接触,在通过控制移动机构的移动量后,用以调节板簧活动后梁的变形量;经纱从经轴(59)退解后经过固定后梁(57)、活动后梁(51)到达综框,参与织造;活动后梁(51)在经纱张力的作用下摆动,缓解由于开口引起的张力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梁系统包括:一固定后梁(57)与支撑架(56)以螺栓固定连接,且固定后梁(57)与支撑架(56)的连接处设有长槽;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有若干零件并通过螺栓(b)分布固定在支撑架(56)上;活动后梁(51)贯穿于织机整个门幅,且所述活动后梁(51)与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一起通过螺栓(a)固定连接;一组移动机构通过垫块(55)以及螺栓固定在支撑架(57)上,所述移动机构的数量与弯形板簧(52)数量相同,且移动机构在支撑架(56)上的位置与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的位置对应,所述移动机构向弯形板簧(52)和直形板簧(53)方向移动并接触,在通过控制移动机构的移动量后,用以调节板簧活动后梁的变形量;经纱从经轴(59)退解后经过固定后梁(57)、活动后梁(51)到达综框,参与织造;活动后梁(51)在经纱张力的作用下摆动,缓解由于开口引起的张力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低惯量后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亮周香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