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24491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厌氧段和好氧段,所述厌氧段与所述好氧段设于所述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内;所述厌氧段与所述好氧段之间设置有回流部件,以使所述好氧段内的污水和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段。此时,污泥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和大量不稳定的有机质经厌氧段分解,从而起到净化污泥的作用,防止其直接排出造成的水质污染。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好氧段与厌氧段均位于该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内,即好氧段与厌氧段集成于同一装置内,在污水净化过程中,二者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配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好氧段和厌氧段分别位于不同的反应器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的优点,并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净化的一体化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处理法是污水处理领域一项应用较广的工艺技术,其处理原理为:通过人为创造适于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使之大量繁殖,以提高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效率。污水的生物处理法与物理法、化学法相比,具有能耗低、二次污染少、处理效果好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其具有更好的推广价值。通常情况下,污水的生物处理装置通常包括厌氧反应器和好氧反应器两部分,污水首先在厌氧反应器内进行初步处理,污水中的COD被消耗并部分转化为甲烷,从而使得污水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形式。然后,初步转化后的污水进入好氧反应器中,进一步除去污水中的COD。因此,现有的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厌氧反应和好氧反应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反应器内,使得其处理装置结构较复杂,操作不方便。另外,处理好氧反应器中的剩余污泥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好氧反应器后面增加污泥沉淀池,但是,由于水质及运行条件的限制,污泥沉积效果差,随出水排出会影响出水水质,同时,沉淀池中的污泥还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卵和大量不稳定的有机质,直接排出时造成污染。鉴于上述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存在的缺陷,亟待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能够降低好氧剩余污泥排出时造成的污染的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厌氧段和好氧段,所述厌氧段与所述好氧段设于所述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内;所述厌氧段与所述好氧段之间设置有回流部件,以使所述好氧段内的污水和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段。该一体化净化装置工作时,污水进入筒体后,首先经厌氧段初步处理,然后进入好氧段进一步处理,同时,好氧段内的污水还能够通过回流部件回流至厌氧段内,从而逐渐净化污水。同时,好氧段的污泥也经回流部件回流至厌氧段,此时,污泥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和大量不稳定的有机质经厌氧段分解,从而起到净化污泥的作用,防止其直接排出造成的水质污染。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好氧段与厌氧段均位于该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内,即好氧段与厌氧段集成于同一装置内,在污水净化过程中,二者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配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好氧段和厌氧段分别位于不同的反应器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的优点,并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可选地,所述厌氧段位于所述好氧段下方,且二者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隔板开设有连通孔,以使所述厌氧段内的污水经所述连通孔进入所述好氧段;所述连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筒体内径的1/10。可选地,所述好氧段内设置有气体均布部件,所述气体均布部件与充气部件连通,所述充气部件能够将压缩空气经所述气体均布部件通入所述好氧段内。可选地,所述好氧段内还设有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包括锥形分离器和排气管,所述锥形分离器开口朝向所述隔板,且与所述隔板之间具有预定间距,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筒体的排气口,以使气体和污水经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分离后,气体沿所述排气管排出,污水滞留于所述好氧段内。可选地,所述气体均布部件位于所述锥形分离器出口的上方。可选地,所述厌氧段的体积为所述好氧段体积的2-4倍;所述厌氧段包括填料,所述填料为复合纤维结构,且其比表面积大于2000m2/m3。可选地,所述厌氧段下方还连接有污泥沉降段,且所述污泥沉降段为截面积减缩的锥形结构。可选地,所述污泥沉降段与所述厌氧段之间设置有液体均布部件,所述厌氧段底部设有污水进口,所述液体均布部件通过所述污水进口与进水泵连通,所述进水泵将污水经所述液体均布部件通入所述厌氧段。可选地,所述好氧段设有回流出口,所述厌氧段设有回流入口,所述回流入口与所述回流出口之间通过循环泵连通,所述循环泵为所述回流部件;所述回流出口位于所述液体均布部件下方。可选地,所述循环泵的流量为所述进水泵流量的2-4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筒体、2好氧段、21气体均布部件、22气液分离部件、221锥形分离器、222排气管、23充气部件;3厌氧段、31填料、32液体均布部件、33进水泵、34循环泵;4污泥沉降段、41排泥口、42截止阀;5隔板、51连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说明书附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如图1所示,该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厌氧段3和好氧段2,且该厌氧段3与好氧段2设于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1内,同时,厌氧段3与好氧段2之间设置有回流部件,以使好氧段2内的污水和污泥回流至厌氧段3。该一体化净化装置工作时,污水进入筒体1后,首先经厌氧段3初步处理,然后进入好氧段2进一步处理,同时,好氧段2内的污水和污泥还能够通过回流部件回流至厌氧段3内,从而逐渐净化污水,并进一步处理好氧段2产生的污泥。其中,污水中的COD在厌氧段3被消耗,并转化为甲烷,从而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形式,同时,从好氧段2经回流部件回流至厌氧段3的污水中含有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二者在厌氧段3内发生反硝化反应,转化为氮气,从而实现污水净化。污水从厌氧段3进入好氧段2后,能够进一步除去污水中的COD,并将厌氧段3产生的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因此,从好氧段2回流至厌氧段3的污水中含有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从而使得污水在上述一体化净化装置内被逐渐净化。同时,好氧段2产生的污泥也经回流部件回流至厌氧段3,此时,污泥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和大量不稳定的有机质经厌氧段3分解,从而起到净化污泥的作用,防止其直接排出造成的水质污染。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好氧段2与厌氧段3均位于该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1内,即好氧段2与厌氧段3集成于同一装置内,在污水净化过程中,二者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配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好氧段和厌氧段分别位于不同的反应器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的优点,并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具体地,如图1所示,厌氧段3的体积为好氧段2体积的2-4倍,且厌氧段3包括填料31,该填料31作为厌氧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填料31为复合纤维结构,且其比表面积大于2000m2/m3。可以理解,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主要依赖于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即该一体化净化装置的核心部件为厌氧段3,且污水在厌氧段3停留的时间越长,其中的有机质分解的效率越高,厌氧段3的体积越大,能够容纳的填料31也越多。同时,填料31的比表面积越大,厌氧微生物越容易生长,从而使得厌氧段2对污水的初步净化效率越高,进而提高该一体化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厌氧微生物能够生长,需在填料31中加入碳源、氮源及微量元素等物质,例如,可加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和尿素。当然,上述厌氧段3的体积并不是必须为好氧段2体积的2-4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只要能够保证一体化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即可。同样地,填料31的比表面积并不是必须大于2000m2/m3,还可以根据筒体1的体积、污水的浓度等工况任意设置,因此,本专利技术对厌氧段3体积及填料31比表面积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厌氧段3与好氧段2竖向分布,且厌氧段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厌氧段(3)和好氧段(2),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段(3)与所述好氧段(2)设于所述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1)内;所述厌氧段(3)与所述好氧段(2)之间设置有回流部件,以使所述好氧段(2)内的污水和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段(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厌氧段(3)和好氧段(2),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段(3)与所述好氧段(2)设于所述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筒体(1)内;所述厌氧段(3)与所述好氧段(2)之间设置有回流部件,以使所述好氧段(2)内的污水和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段(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段(3)位于所述好氧段(2)下方,且二者之间通过隔板(5)隔开,所述隔板(5)开设有连通孔(51),以使所述厌氧段(3)内的污水经所述连通孔(51)进入所述好氧段(2);所述连通孔(51)的孔径小于所述筒体(1)内径的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段(2)内设置有气体均布部件(21),所述气体均布部件(21)与充气部件(23)连通,所述充气部件(23)能够将压缩空气经所述气体均布部件(21)通入所述好氧段(2)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段(2)内还设有气液分离部件(22),所述气液分离部件(22)包括锥形分离器(221)和排气管(222),所述锥形分离器(221)开口朝向所述隔板(5),且与所述隔板(5)之间具有预定间距,所述排气管(222)连通所述筒体(1)的排气口,以使气体和污水经所述气液分离部件(22)分离后,气体沿所述排气管(222)排出,污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建雄王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