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9664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辆包括主车架,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第一后轮,第二后轮,第一车轮支架,第二车轮支架以及驻车机构,底板连接块与主车架连接;磨盘组件连接于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可转动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驻车机构设置在底板连接块上,驻车机构阻止磨盘组件的转动以控制车辆的停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具有停驻状态下平衡性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已经成为城乡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尤其是电动车更是以其能源清洁,轻便灵活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然而,现阶段电动车,包括但不限于二轮滑板车及电动三轮车或四轮车各自有不同的缺陷。如现有电动三轮车后面的两个车轮通常采用车轮同轴连接,使得后面两个车轮在静态、行驶、转弯过程中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或者接近平衡状态,甚至在经过沟、坎时也是如此。这样的结构在行驶、转弯、经过沟、坎时特别容易侧翻。为此,市场上有出现后面的两个车轮通常采用非同轴设置的车辆,但该类型的车辆停驻时,容易倾倒导致车辆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驻状态下,平衡性好的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主车架,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第一后轮,第二后轮,第一车轮支架,第二车轮支架以及驻车机构,底板连接块与主车架连接;磨盘组件连接于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可转动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驻车机构设置在底板连接块上,驻车机构阻止磨盘组件的转动以控制车辆的停驻。优选地,驻车机构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设置在磨盘组件上,第二配合部可移动,在车辆停驻状态下,第二配合部移动至第一配合部处与第一配合部凹凸卡接或磁吸连接以阻止磨盘组件的转动。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为相互匹配的齿,或相互匹配的直杆与凹槽,或相互匹配的直杆与孔,或相互吸引的磁吸材质。优选地,所述驻车机构为双向保持式电磁铁结构。优选地,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挡板,中间块,移动块,扣合件,细杆以及第三弹性件,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互平行设置,中间块连接固定连接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细杆一端与移动块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中间块后位置与第一配合部对应,细杆相对于中间块可移动,第三弹性件套设在细杆上且位于中间块及移动块之间,扣合件抵在移动块上,可与细杆相扣合以控制移动块与细杆的位置进而控制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接触与分离。优选地,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直杆和拉线,拉线一端连接直杆,另一端连接至底板连接块或主车架,第一配合部为与直杆匹配的孔。优选地,主车架包括长杆,车辆进一步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与底板连接块转轴式连接,另一端被长杆贯穿。优选地,该磨盘组件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及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呈弧形状设置,且所述安装槽至少贯穿所述磨盘组件的至少一个表面;所述底板连接块对应所述安装槽的位置设有抵板,安装时,所述抵板可插入至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抵板位于所述安装槽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抵板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槽的第一槽壁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抵板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于与所述安装槽的第一槽壁相对的第二槽壁上。优选地,车辆进一步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车轮支架活动的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车轮支架活动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块,另一端与第一车轮支架连接;及所述第二限位件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块,另一端与第二车轮支架连接。优选地,所述车辆为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或滑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的车轮装配结构,该结构两车轮并非一根轴直接连接,当其中一个车轮行驶至沟、或坑洼的地方时,另外一个并不会被翘起,而是则保持原有的状态,从而降低了整车侧翻的概率。此外,磨盘组件安装在底板连接块上,其安装简单、方便,从而提高了整车的生产安装效率。车辆上设置有驻车机构,驻车机构在车辆停驻时,阻止磨盘组件转动,这样可以使车辆保持平衡不倾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之后轮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之后轮装配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之后轮装配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A和4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之第一车轮支架和第二车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转盘处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磨盘组件的变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转盘与驻车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之驻车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B为本专利技术之驻车机构的第二配合部的变形结构示意图。图8C为本专利技术之驻车机构的第二配合部的另一变形结构示意图。图9A,9B和9C为本专利技术之驻车机构的又一变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1,其可以是电动车,机动车或其他任意种类的车,优选该车辆1为三轮电动车或四轮电动车或滑板。车辆1包括前轮11,前车叉12,主车架13,后轮装配结构15,第一后轮16,第二后轮17,载架14,车座18以及减震件19,前轮11安装于前车叉12上,主车架13为车辆1本体部分,前轮11通过前车叉12固定连接于主车架13。第一后轮16和第二后轮17连接于后轮装配结构15并通过后轮装配结构15连接于主车架13。载架14与后轮装配结构15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其正上方,在载架14与后轮装配结构15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起减震作用的减震件19。后轮装配结构15及车座18均与主车架13固定连接。优选地,车辆1为电动车,第一后轮16和/或第二后轮17上可以设置驱动电机(图未视)以驱动车辆1的运行。作为一种变形,可以在前轮11和后轮(第一后轮16和第二后轮17)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设置驱动电机。主车架13近似呈“U”字形,界定其朝向地面的一面为外侧面,与外侧面相反地一面为内侧面,车座18安装在主车架13之靠近载架14的内侧面,其为车辆1的骑行者提供座位。可以理解,所述主车架13的形状结构不受限制,其可以是拱形或“一”字形或其形状,其也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多个机械部件连接形成,其至少为后轮装配结构15及载架14与车辆1主体的连接提供机械连接点。载架14提供承载平台,可以用于载人载物。载架14与主车架13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变形,其也可以不与主车架13连接,而直接固定在后轮装配结构15。载架14可以是框架结构或平板结构。请参阅图2A、图2B和图3,车轮装配结构15包括:底板连接块151,磨盘组件152,第一车轮支架153,第二车轮支架154,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车轮支架153架活动的第一限位件155,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车轮支架154活动的第二限位件156以及驻车机构157。底板连接块151与主车架13连接,具体优选为转轴式连接,进一步优选,主车架13上设置有一长杆131,底板连接块151上设置有连接件151w,连接件151w一端与底板连接块151转轴式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被长杆131贯穿。如此,底板连接块151与主车架13之间非直接固定连接,位于载架14上的物体可以获得较好的缓冲作用。磨盘组件152安装在底板连接块151上,磨盘组件152与底板连接块151连接,磨盘组件15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端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架,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第一后轮,第二后轮,第一车轮支架,第二车轮支架以及驻车机构,底板连接块与主车架连接;磨盘组件连接于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可转动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驻车机构设置在底板连接块上,驻车机构阻止磨盘组件的转动以控制车辆的停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架,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第一后轮,第二后轮,第一车轮支架,第二车轮支架以及驻车机构,底板连接块与主车架连接;磨盘组件连接于底板连接块,磨盘组件可转动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车轮支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后轮,另一端与磨盘组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驻车机构设置在底板连接块上,驻车机构阻止磨盘组件的转动以控制车辆的停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驻车机构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设置在磨盘组件上,第二配合部可移动,在车辆停驻状态下,第二配合部移动至第一配合部处与第一配合部凹凸卡接或磁吸连接以阻止磨盘组件的转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为相互匹配的齿,或相互匹配的直杆与凹槽,或相互匹配的直杆与孔,或相互吸引的磁吸材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为双向保持式电磁铁结构。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挡板,中间块,移动块,扣合件,细杆以及第三弹性件,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互平行设置,中间块连接固定连接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细杆一端与移动块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中间块后位置与第一配合部对应,细杆相对于中间块可移动,第三弹性件套设在细杆上且位于中间块及移动块之间,扣合件抵在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安唐何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欣力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