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内部冷却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4174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塑料制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内部冷却管道,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之间设有冷却支管,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腔室,冷却支管的横截面呈近似“田”字,第一和第三腔室位于“田”的对角位置,且两者侧壁部分重叠,重叠的侧壁上设有通孔,第二和第四腔室的深度均大于第一和第三腔室的深度,且第二与第四腔室的下部连通,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上端均设有入水管,第三和第四腔室的上端均设有出水管;冷却支管呈“一”字,“一”字左端的入水管与进水通道连通,且出水管与后一个冷却支管上的入水管连通,“一”字右端的出水管与出水通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冷却水从冷却支管出来时温度发生较大的改变,影响后续冷却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内部冷却管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塑料制品加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内部冷却管道。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塑料模具,尤其局部较复杂的塑料模具,使用常规的冷却方式从模具外部无法实现其完全冷却,从而使得局部温度与模具其它部分温度的温差较大,让加工的产品存在热变形,影响整个加工产品的质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ZL201410803651.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塑料模具内部局部冷却装置,包括进水管与出水管,连接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导水环管,所述导水环管分别连通有若干根垂直设置的冷却支管,所述冷却支管沿着所述导水环管的周向分布,所述冷却支管的上下两端部均封闭,其侧壁开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以及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导水环管相连通,所述冷却支管内设置有将其分隔成两半的隔水条,所述隔水条的底部与所述冷却支管的底端相分离,其顶部将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隔开,所述冷却支管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隔水条相配合的插孔,所述隔水条的宽度与所述冷却支管的直径相同,其顶部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冷却支管的直径。该方案在使用时,冷却水从进水管流入导水环管内,而后进入第一根冷却支管内,由于设有隔水条,冷却水沿着第一根冷却支管的一侧向下流动,到达底部后由于后续水压,且绕过隔水条沿着冷却支管的另一侧向上流动回流至导水环管内进入下一根冷却支管,最后再流入出水管排出,冷却支管可以插入模具内复杂的部分,冷却方便,且冷却效果好。但是,在上述专利中,冷却水从冷却支管出来的时候虽然能够被隔水条另一侧刚进入的冷却水冷却,但是,冷却水出来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出口这一侧的模具内部进行冷却,使得冷却水出来时与刚进入时的温度差别较大,使得后面的冷却支管不能对模具内部进行充分的冷却,从而影响后续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模具内部冷却管道,能够解决冷却水从冷却支管出来时温度发生较大的改变,影响后续冷却效果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内部冷却管道,包括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之间设有若干根与其垂直的冷却支管,冷却支管为换热管,冷却支管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冷却支管的横截面呈“田”字形,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位于“田”的对角位置,且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重合的侧壁和第三腔室的侧壁中部连接,第三腔室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通孔,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的深度均大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的深度,且第二腔室的下部与第四腔室的下部连通,第一腔室的上端和第二腔室的上端均设有一端与其连通的入水管,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的上端均设有一端与其连通的出水管;若干根冷却支管在水平方向呈“一”字排列,位于“一”字左端的冷却支管上的入水管与进水通道连通,且出水管与后一个冷却支管上的入水管连通,位于“一”字右端的冷却支管上的出水管与出水通道连通。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效果是: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模具内部冷却管道,冷却水从进水通道进入整个冷却管道,且进水通道中的冷却水分别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上设置的入水管同时进入第一个冷却支管中,开始对模具内部的冷却。冷却水分别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向下运动,对分别位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一侧的模具内部进行冷却。当第一腔室中的冷却水运动到通孔处时,穿过通孔进入第三腔室中,由于第一腔室中的水压不断增大,使得第三腔室中的水面不断上升,直到冷却水从第三腔室上设置的出水管溢出,进入后一个冷却支管中。由于第三腔室和第二腔室在冷却支管的同一侧,而与其相对应的模具内部已被第二腔室中的冷却水冷却,因此,第三腔室中的冷却水不会再因冷却模具而升温,同时还能够将热量传递给刚进入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冷却水,从而实现第三腔室中冷却水的冷却。第二腔室中的冷却水到达底部后进入与其连通的第四腔室中,并且在水压不断增强的作用下,向第四腔室的上部移动,直到从出水管溢出并进入下一个冷却支管中。由于第四腔室与第一腔室在冷却支管的同一侧,而与其相对应的模具内部已被第一腔室中的冷却水冷却,因此,第四腔室中的冷却水不会再因冷却模具而升温,同时还能够将热量传递给刚进入第一腔室的冷却水,从而实现第四腔室中冷却水的冷却。综上所述,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冷却支管中设置4个对应连通的腔室,让冷却水进入冷却支管的时候就完成对支管两侧模具内部的冷却,使得冷却水从另外的腔室流出时,不再需要对模具进行冷却,同时还可以通过刚进入冷却支管的温度较低冷却水进行冷却,从而让冷却支管中出来的冷却水与刚进入时的温度相差不大,进而让后续的冷却效果更好。优选方案一:基于基础方案,所述换热管为铜管。由于铜的导热性能较铁更好,因此,使用铜制作冷却支管更加有利于冷却支管与模具之间以及各腔室之间的热交换。优选方案二:基于优选方案一,所述通孔位于侧壁的下端。与通孔位于侧壁中部相比,完成冷却的冷却水能够及时从第一腔室的下端进入第三腔室中,避免完成冷却的冷却水累积在第一腔室下部,让第一腔室中的温度不断升高,影响冷却的效果。优选方案三:基于基础方案,所述冷却支管一体成型,能够避免冷却支管与外部之间存在缝隙,造成冷却水流入模具中,影响模具成型的效果。优选方案四:基于优选方案三,所述入水管与冷却管道的连接处以及出水管与冷却管道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圈。避免冷却水从前述连接处溢出进入模具中,影响模具成型的效果。优选方案五:基于优选方案四,所述第一腔室的下端和第三腔室的下端与冷却支管下端之间的距离为1-3cm。当前述距离大于3cm时,模具下端无法受到第一腔室的冷却,因此第一腔室对模具内部的冷却不够彻底。而当前述距离小于1cm时,第二腔室中的冷却水在进入第四腔室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使得水流速度较快,让该处冷却水与模具的热交换时间不够充足,影响冷却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冷却支管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进水通道1、出水通道2、冷却支管3、第一腔室31、第二腔室32、第三腔室33、第四腔室34、通孔4、入水管5、出水管6、密封圈7。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模具内部冷却管道,包括水平设置的进水通道1和出水通道2。进水通道1和出水通道2之间设有4个与其垂直的冷却支管3,4个冷却支管3呈“一”字排列。冷却支管3采用导热材料一体成型,且该导热材料为铜。如图2和图3所示,冷却支管3内竖向设有4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31、第二腔室32、第三腔室33和第四腔室34。冷却支管3的横截面呈“田”字形,第一腔室31和第三腔室33位于“田”的对角位置,且第一腔室31和第三腔室33的侧壁部分重叠,重叠的侧壁下端开设有通孔4。第二腔室32的下部与第四腔室34的下部连通,第二腔室32的底部以及第四腔室34的底部均与冷却支管3的底部重合,并且第一腔室31和第三腔室33的底部位于冷却支管3底部上方2cm处。此外,在第一腔室31的上端和第二腔室32的上端均连通有入水管5,入水管5与冷却支管3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圈7。在第三腔室33的上端和第四腔室34的上端均连通有出水管6,出水管6与冷却支管3的连接处也固定连接有密封圈7。位于最左端的冷却支管3上的两根入水管5均与进水通道1连通,且两根出水管6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模具内部冷却管道

【技术保护点】
模具内部冷却管道,包括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其特征在于: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之间设有若干根与其垂直的冷却支管,冷却支管为换热管,冷却支管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冷却支管的横截面呈“田”字形,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位于“田”的对角位置,且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重合的侧壁和第三腔室的侧壁中部连接,第三腔室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通孔,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的深度均大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的深度,且第二腔室的下部与第四腔室的下部连通,第一腔室的上端和第二腔室的上端均设有一端与其连通的入水管,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的上端均设有一端与其连通的出水管;若干根冷却支管在水平方向呈“一”字排列,位于“一”字左端的冷却支管上的入水管与进水通道连通,且出水管与后一个冷却支管上的入水管连通,位于“一”字右端的冷却支管上的出水管与出水通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具内部冷却管道,包括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其特征在于: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之间设有若干根与其垂直的冷却支管,冷却支管为换热管,冷却支管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冷却支管的横截面呈“田”字形,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位于“田”的对角位置,且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重合的侧壁和第三腔室的侧壁中部连接,第三腔室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通孔,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的深度均大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的深度,且第二腔室的下部与第四腔室的下部连通,第一腔室的上端和第二腔室的上端均设有一端与其连通的入水管,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的上端均设有一端与其连通的出水管;若干根冷却支管在水平方向呈“一”字排列,位于“一”字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佐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鼎盛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