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
本技术涉及曳引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无机房电梯顶层布置受到井道结构影响,尤其是井道的宽度,采用常规的井道布置方式,由于设置方式固定,在面对不同井道宽度时,需要重新设置连接方式,增加了电梯设计的复杂性,此外,传统无机房电梯的顶部的曳引机产生的震动容易传到轿厢内,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包括:曳引机、曳引机架、井道、导轨、对重块、轿厢和吊索,所述曳引机架固定在井道的侧后方,所述曳引机架包括,减震板、第一跨接槽钢、第二跨接槽钢,第一支撑槽钢、第二支撑槽钢,所述曳引机通过所述减震板固定在所述曳引机架上端;所述导轨包括轿厢导轨和对重块导轨:所述对重块导轨设置在井道的后方以及曳引机架的下方,所述对重块导轨包括,第一重块导轨和第二重块导轨;所述轿厢导轨包括,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所述第一轿厢导轨设置在所述曳引机架的下方以及所述井道的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二轿厢导轨设置在所述井道另一侧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槽钢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与第二重块导轨上,所述第二支撑槽钢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与所述第一轿厢导轨上。通过上述方案的顶层布置形式,从分利用了电梯井道顶部的空间,并且第二轿厢导轨采用分体式固定,与曳引机架分设在井道两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宽度的井道结构,对重块导轨与对重块结构固定,能有效起到稳定轿厢的作用。此外,两条跨接槽钢和减震板,在有效固定曳引机的同时, ...
【技术保护点】
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包括:曳引机(1)、曳引机架(2)、井道(3)、导轨(4)、对重块(5)、轿厢(6)和吊索(7),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架(2)固定在井道(3)的侧后方,所述曳引机架(2)包括,减震板(21)、第一跨接槽钢(22)、第二跨接槽钢(23),第一支撑槽钢(24)、第二支撑槽钢(25),所述曳引机(1)通过所述减震板(21)固定在所述曳引机架(2)上端;所述导轨(4)包括轿厢导轨(41)和对重块导轨(42):所述对重块导轨(42)设置在井道(3)的后方以及曳引机架(2)的下方,所述对重块导轨(42)包括,第一重块导轨(421)和第二重块导轨(422);所述轿厢导轨(41)包括,第一轿厢导轨(411)和第二轿厢导轨(412),所述第一轿厢导轨(411)设置在所述曳引机架(2)的下方以及所述井道(3)的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二轿厢导轨(412)设置在所述井道(3)另一侧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槽钢(24)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421)与第二重块导轨(422)上,所述第二支撑槽钢(25)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421)与所述第一轿厢导轨(41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包括:曳引机(1)、曳引机架(2)、井道(3)、导轨(4)、对重块(5)、轿厢(6)和吊索(7),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架(2)固定在井道(3)的侧后方,所述曳引机架(2)包括,减震板(21)、第一跨接槽钢(22)、第二跨接槽钢(23),第一支撑槽钢(24)、第二支撑槽钢(25),所述曳引机(1)通过所述减震板(21)固定在所述曳引机架(2)上端;所述导轨(4)包括轿厢导轨(41)和对重块导轨(42):所述对重块导轨(42)设置在井道(3)的后方以及曳引机架(2)的下方,所述对重块导轨(42)包括,第一重块导轨(421)和第二重块导轨(422);所述轿厢导轨(41)包括,第一轿厢导轨(411)和第二轿厢导轨(412),所述第一轿厢导轨(411)设置在所述曳引机架(2)的下方以及所述井道(3)的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二轿厢导轨(412)设置在所述井道(3)另一侧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槽钢(24)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421)与第二重块导轨(422)上,所述第二支撑槽钢(25)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421)与所述第一轿厢导轨(41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索(7)包括,轿厢固定段(71)、轿厢驱动段(72)、轿厢悬挂段(73)、对重固定段(74)和对重活动段(75),所述轿厢驱动段(72)与所述对重活动段(75)与所述曳引机(1)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康,高德炎,倪振亚,钱鉴怡,
申请(专利权)人: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