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泰一专利>正文

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98917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2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包括:呈四角板材形状,且背面形成多个填充槽的大理石;呈四角板材形状,且形成一定深度的填充槽的ALC材质,并配备于大理石后方的承重墙;在大理石和承重墙之间发泡,并以既定厚度包住承重墙正面和大理石的背面以及侧面整面地形成的刚性可发性聚氨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大理石和承重墙之间被可发性聚氨酯连接固定而大理石和承重墙形成一体,可发性聚氨酯以被填充在大理石的填充槽的状态被挂住固定而可发性聚氨酯和大理石的剪切强度即紧贴力坚固,不需要在大理石上为黏附可发性聚氨酯的其它黏合成分,通过可发性聚氨酯使隔热性能得到提升而室内的制冷、制热效率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功能性保温大理石
本技术涉及保温大理石,具体地,在具备填充槽的大理石和ALC材质的承重墙之间按既定厚度涂覆可发性聚氨酯,在可发性聚氨酯的前后分别由其它不同材质的大理石和承重墙成为一体而赋予外隔热功能,而且承重墙使用ACL专用黏合剂而施工简便,进而节省建筑成本的包括承重墙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保温大理石贴在建筑物的外壁或内壁上,目的是使建筑物的内饰或外观更加美丽。尤其是,在这种大理石背面粘贴隔热材料,阻断室内、室外空气的流入或排出,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紧贴墙面安装大理石。专利文献1阐述了一种现有的功能性人造大理石,它是将丙烯酸树脂或水泥或石灰石和无机颜料、白花抑制剂及混合剂混合,从硬化后具有一定厚度和面积的普通丙烯酸类混合物、水泥混合物或石灰石混合物中选择一种混合物,然后将重量份数为100的胶合剂与重量份数为0.5~1的含银无机抗菌剂的银纳米粉末、添加了独居石矿物的重量份数为3~5的负离子粉末相混合,向混合物喷涂经混合的分散剂,形成厚度为0.5~1mm的涂层。在这里,涂层作为包含重量份数为100的胶合剂的分散剂,被喷涂在混合物表面,在混合物表面形成附着的涂层,最终形成功能性人造大理石。尤其是,所述混合物内部形成了粒径在4~5mm以内的塑料发泡收集颗粒。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混合物表面喷涂形成的涂层厚度较薄,想要达到规定的厚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断喷涂分散剂,操作起来非常繁琐,另外混合物和涂层通过粘合成分粘贴,涂层很容易从混合物上脱落,特别是混合物和涂层不具有隔热性能,将人造大理石安装在墙面时,室外空气很容易进入室内,或室内空气很容易排放到室外,从而无法保持室内的温度,使制冷、制热设备的能耗增加,另外,人造大理石只有另外粘贴隔热材料才能起到隔热作用,使用起来非常麻烦。【先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韩国专利文献0001)KR20-0405473Y1。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面具备以既定角度倾斜凹陷的填充槽被形成的大理石,该大理石的后方ALC(AutoclavedLightweightConcrete,蒸压轻质混凝土)材质与聚氨酯接触的前面也同样形成以既定角度凹陷的填充槽并具备承重墙,在大理石和承重墙之间涂覆可发性聚氨酯,使可发性聚氨酯被填充到大理石的填充槽,并以盖住大理石背面和侧面的状态下被挂在填充槽,背面承重墙上也形成一定大小的填充槽而使可发性聚氨酯和承重墙之间具有剪切强度以及黏合力,同样ALC材质也使用上述方法,使保温大理石和ALC材质的承重墙成为一体而施工简便同时节省施工成本,且隔热效果也提升而进一步加强功能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技术方案为实现所述目的,本技术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包括:呈四角板材形状,且背面形成多个填充槽的大理石;呈四角板材形状,且形成一定深度的填充槽的ALC材质,并配备于所述大理石后方的承重墙;在所述大理石和所述承重墙之间发泡,并以既定厚度可包住所述承重墙正面和所述大理石的背面以及侧面整面地形成的刚性可发性聚氨酯。根据本技术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中,所述大理石的填充槽是向横向或纵向中任一方向形成或者向横、纵向同时形成而形成格子形状。所述大理石和所述承重墙以所述可发性聚氨酯为准相邻地形成一体。根据本技术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包括:呈四角板材形状,且在背面边框形成凹陷既定深度的梯级部的大理石;呈ACL材质的四角板材形状,且配备于所述大理石后方的承重墙;在所述大理石和所述承重墙之间发泡并包住所述大理石和所述承重墙,且从所述大理石的梯级部底面相离既定距离地形成,从而在其之间形成硅胶填充槽的刚性的可发性聚氨酯。根据本技术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中,在所述大理石的背面沿横向或纵向中的任一方向基于规定的角度还形成倾斜下陷的多个填充槽;所述填充槽沿横向或纵向中的任一方向形成,或同时沿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形成,呈格子形状。根据本技术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中,在所述大理石的梯级部底面到上端的高度中,所述聚氨酯从底面形成1/4的高度。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使可发性聚氨酯在大理石和承重墙之间发泡而使得大理石和承重墙成为一体,此时聚氨酯以填充在大理石填充槽的状态被挂住固定,而且聚氨酯以填充在ALC材质的承重墙填充槽的状态被挂住固定而使外装大理石和承重墙之间形成一体;另外,外装大理石和隔热材料即可发性聚氨酯以及ALC材质的承重墙一体化而易施工,在现场可以简单粘贴保温大理石而减少施工时间,节省建筑外墙施工成本,使用ALC承重墙专用黏合剂砌成格子形态而施工简便的同时节省建设成本;另外,建筑外隔热而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结露现象也消失从而提升建筑的耐久性,大理石之间连接部分也填充T字形硅胶,因此为设置招牌或安装制冷热机而使用电钻时硅胶也不会受其冲击而脱落,尤其大理石上粘贴可发性聚氨酯而具有弹性效果,在发生地震和自然灾害等而受到外部较大冲击时,大理石也不会被破碎,只是出现裂缝而建筑的安全性得到加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的透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的侧视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图4的透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的侧视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用黏合剂和硅胶将功能性保温大理石之间连接粘贴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图8是表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性大理石处于施工状态的墙体概略图。符号说明100,100':大理石;101,102':填充槽;200:承重墙;201:填充槽;300,300':可发性聚氨酯;101':梯级部;301':硅胶填充槽;S:硅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由图1至图3可知,大理石100为四角板材形状,背面形成多个填充槽101。所述大理石100的填充槽101沿横向或纵向中的任一方向形成,或同时沿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形成,呈格子形状。所述填充槽101最好是彼此相对、倾斜下陷的形状。承重墙200是ALC材质的四角板材形状,与聚氨酯接触的前部分向横向形成一定深度的填充槽,并配备于所述大理石100后方。所述承重墙200是为了使可发性聚氨酯渗入加强黏附强度而在正面形成填充槽。所述承重墙200是正、背面平坦地形成,正面被所述可发性聚氨酯300固定而与所述大理石100后方形成一体。所述承重墙200可以预防耐火性较低的所述可发性聚氨酯300被点燃导致火势向室内蔓延。所述承重墙200是两侧面或上、下面被黏合剂相互粘贴固定住,使所述大理石100形成格子形态地向横、纵向配置。所述承重墙200向室内方向被设置而形成建筑物的内墙。可发性聚氨酯300为刚性材料,被发泡到所述大理石100和所述承重墙200之间,并以既定厚度可包住所述承重墙200正面和所述大理石100背面以及侧面整面地形成。所述可发性聚氨酯300是由MDI和POLY辅助系统液混合生成。所述可发性聚氨酯300还包括不燃液,阻燃性添加物的NCO/OH比率优选地在4.0~5.0之间。所述可发性聚氨酯300和不燃液的混合比率优选的是9:1。所述不燃液是所述可发性聚氨酯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功能性保温大理石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四角板材形状,且背面形成多个填充槽(101)的大理石(100);呈四角板材形状,且形成一定深度的填充槽的ALC材质,并配备于所述大理石(100)后方的承重墙(200);在所述大理石(100)和所述承重墙(200)之间发泡,并以既定厚度包住所述承重墙(200)正面和所述大理石(100)的背面以及侧面整面地形成的刚性可发性聚氨酯(300)。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27 KR 20-2016-00029001.一种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四角板材形状,且背面形成多个填充槽(101)的大理石(100);呈四角板材形状,且形成一定深度的填充槽的ALC材质,并配备于所述大理石(100)后方的承重墙(200);在所述大理石(100)和所述承重墙(200)之间发泡,并以既定厚度包住所述承重墙(200)正面和所述大理石(100)的背面以及侧面整面地形成的刚性可发性聚氨酯(3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理石(100)的填充槽(101)是向横向或纵向中任一方向形成或者向横、纵向同时形成而形成格子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理石(100)和所述承重墙(200)以所述可发性聚氨酯(300)为准相邻地形成一体。4.一种功能性保温大理石,其特征在于,包括: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泰一张泰柱
申请(专利权)人:张泰一张泰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