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581087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包括合成室,合成室的下部设有积液室,积液室与吸液泵的进液端连接,吸液泵的出液端与吸液管连接,吸液管的上端部设有喷淋装置,积液室的下底部设置有冷却室,冷却室内的导流管通过控制阀控制与存储槽连通,存储槽左侧的出给泵通过导流管与冷却室连通。该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能较好维持吸收液温度,吸收四氟化硅气体充分,减少有害气体直接排放至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洗涤装置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洗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磷酸或磷肥的过程中,磷矿中的一部分氟通常以气态四氟化硅的形式逸出,氟的逸出率可达30%-45%、在磷酸或磷肥生产时,尾气系统中的气体含氟量高达28~32g/m3。吸收这部分含氟气体,既可保护环境,又可制成其他的含氟产品。湿法磷酸、磷肥生产通用的除去废气中氟的方法是用水、石灰乳、碱液等吸收剂在吸收设备中将四氟化硅气体吸收下来。最为常用的吸收剂是水,吸收四氟化硅及制得氟硅酸和硅胶。在吸收四氟化硅过程中,吸收液由于循环使用容易产生较高的温度,现有技术中吸收液的温度冷却时间较慢,不利于四氟化硅气体的吸收,效率低,另外,在吸收的过程中有大量硅胶析出,传统的吸收设备易堵塞、吸收液不易过滤,不利于循环吸收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该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具有提高混合速度,利于四氟化硅气体的循环吸收,效率高等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包括合成室,合成室的下部设有积液室,积液室与吸液泵的进液端连接,吸液泵的出液端与吸液管连接,吸液管的上端部设有喷淋装置,积液室的下底部设置有冷却室,冷却室内的导流管通过控制阀控制与存储槽连通,存储槽左侧的出给泵通过导流管与冷却室连通。前述的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所述合成室与积液室之间设置有孔板,孔板的下部设有滤网。前述的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为万向转动装置。前述的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所述积液室与冷却室之间设置有导隔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能较好维持吸收液温度,吸收四氟化硅气体充分,减少有害气体直接排放至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该装置所使用的网板和滤网能更好的过滤吸收液,有利于吸收液的循环使用。洗涤装置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合成室,2-积液室,3-冷却液,4-吸液泵,5-吸液管,6-喷淋装置,7-孔板,8-滤网,9-导隔板,10-存储槽,11-控制阀,12-出给泵,13-导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合成室1,合成室1的下部设有积液室2,积液室2与吸液泵4的进液端连接,吸液泵4的出液端与吸液管5连接,吸液管5的上端部设有喷淋装置6,积液室2的下底部设置有冷却室3,冷却室3内的导流管13通过控制阀11控制与存储槽10连通,存储槽10左侧的出给泵12通过导流管13与冷却室3连通。所述合成室1与积液室2之间设置有孔板7,孔板7的下部设有滤网8。所述喷淋装置6为万向转动装置。所述积液室2与冷却室3之间设置有导隔板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吸液泵4将积液室2的吸收液通过吸液管5吸入,通过喷淋装置6喷射到合成室1内,与合成室1内的四氟化硅气体混合反应,生成氟硅酸和硅胶,氟硅酸通过孔板7和滤网8过滤至积液室2内,和吸收液混合并循环使用,由于混合反应过程中会使吸收液的温度不断增加,因此,积液室2的下底部设置有冷却室3,冷却室3通过控制阀门11和出给泵12的循环控制使冷却室3的温度维持恒定值,从而使积液室2的吸收液温度维持恒定,使其和四氟化硅充分反应和达到更好循环使用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合成室(1),合成室(1)的下部设有积液室(2),积液室(2)与吸液泵(4)的进液端连接,吸液泵(4)的出液端与吸液管(5)连接,吸液管(5)的上端部设有喷淋装置(6),积液室(2)的下底部设置有冷却室(3),冷却室(3)内的导流管(13)通过控制阀(11)控制与存储槽(10)连通,存储槽(10)左侧的出给泵(12)通过导流管(13)与冷却室(3)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氟化硅气体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合成室(1),合成室(1)的下部设有积液室(2),积液室(2)与吸液泵(4)的进液端连接,吸液泵(4)的出液端与吸液管(5)连接,吸液管(5)的上端部设有喷淋装置(6),积液室(2)的下底部设置有冷却室(3),冷却室(3)内的导流管(13)通过控制阀(11)控制与存储槽(10)连通,存储槽(10)左侧的出给泵(12)通过导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昂吴桂清李勇徐光兴刘福祥周德兵邓正军项代福宋运良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越都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